分享

《伤寒论》113方——第81方,茵陈蒿汤

 铁毛l 2024-05-21 发布于四川

1荨麻疹——大塚敬节医案

荨麻疹后出现黄疸和湿疹的患者

患者为二十岁的妇人,约十天前出荨麻疹,荨麻疹愈后出现全身发黄。经住处附近的医生治疗未见好转,于黄疸的第七天来诊。大便常秘结,便色呈阴沟里泥土的颜色,量较少。尿呈赤褐色,量少。腰周有湿疹,非常痒。

投予茵陈蒿汤,大黄一日量为1.0克。

七天的药物服完再来诊时,黄疸已愈,湿疹也消失了。

这种黄疸应该考虑为急性肝炎所致。《汉方诊疗三十年》

论:荨麻疹,是外感症,全身发黄,是因里湿。先出麻疹,是表寒营郁,后全身发黄,是湿热不得外越。麻疹是营闭不得外透,而发黄者,也是湿热不得外越。麻疹和发黄者,都是不得外越之理。

2荨麻疹——大塚敬节医案

反复发作的荨麻疹

患者为三十七岁高个子体格健壮的男性,约一个月前患荨麻疹,使用多种方法治疗无效。

初诊是一九四九年五月三十日。患者自出现荨麻疹后,经常恶心欲吐,感觉咽喉部有物梗阻,无法去除。脉浮大腹诊得心窝部胀满,略有抵抗感。大便硬而黑,小便呈赤褐色。

我诊断为肝功能障碍,投予了茵陈蒿汤(大黄一日量为0.5克)。服药后的第二天尿量增加,尿色变浅,2天后荨麻疹消失。为防止复发,便又继续服药二周。约四年后的一九五三年,该患者又来诊,诉荨麻疹复发。这次无恶心呕吐等症状,尿澄明,大便正常。有食欲,无心窝部胀满。于是投予十味败毒汤,七天的药物尚未服完,荨麻疹即已消失。《汉方诊疗三十年》

3荨麻疹——大塚敬节医案

十年间发作性出现的重度荨麻疹

三十一岁妇人,曾患急性肾炎,已痊愈。荨麻疹从十年前起,每隔二三个月便发作一次,呈周期性。

发作时荨麻疹突然出现,伴有呕吐二三天,呕吐出胃液和胆汁,食欲全无,同时出现严重的荨麻疹,全身犹如肿了一般,再加上瘙痒,痛苦欲死。这时肝脏也肿大。这样的症状持续半个月左右,然后渐渐有了些食欲,当终于有了些精神的时候,下一次的发作又开始了。所以经常惕惕不安,总是担心荨麻疹的发作。

我诊察患者时,是荨麻疹发作后一个多月的时候,但肝脏肿大,于季肋弓下二横指左右。尿胆原阳性,大便有时秘结。食物以蔬菜为主,喜食含水分多者。尿浓厚,量少。月经正常。

对于这种病情,我投予了茵陈蒿汤,大黄一日量为0.5克。服该药后,变得每天有大便,尿量增加,尿胆原恢复正常。只是十个月后仍有肝脏肿大,季肋下可触及。但近一年左右时,荨麻疹一直未再发作,患者的心情得以舒缓。在外出旅行、身体疲惫和过食等情况下还出现轻微的发作,但发作后无任何伴随症状便过去了。又过了三个月,肝脏缩小了,一般状态恢复得良好,遂停止服药。《汉方诊疗三十年》

4荨麻疹——堀均医案(日本)

26岁妇女。食炸海虾,当夜出现严重的荨麻疹,痒甚,注射钙剂、服下剂等毫无效果,瘙痒严重不能睡眠。用陈高汤3日,疹基本消失,瘙痒10日治愈。瘀热型荨麻疹用本方,虽有个别例外,但大部分有效。(掘均《汉方与汉药》)《经方直解》

论:本条麻疹,就是过敏。

图片

5荨麻疹——周丹医案

林某某,男,30岁,19881021日初诊,全身起疙瘩瘙痒近三天。三天前,全身不明原因起疙瘩,此起彼伏,曾用抗组织胺药治疗未能控制,伴口苦,尿赤,便秘。查体见躯干及四肢有蚕豆大的红色风团,压之褪色,密集成片。苔黄腻,脉滑数诊断为急性荨麻疹。治以清热利湿通腑,佐以疏风,投茵陈蒿汤加味:茵陈6克,栀子9克,大黄12克,荆芥4克,防风4克。

连服3剂,风团消失而愈。[国医论坛1990,(6):17]

按:湿热内存,外发肌肤而致,故伴有口苦、便秘、赤、苔黄腻、脉滑数,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并加荆芥、防风以增祛风之力。《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图片

6阳明湿热麻疹

樊某,女,12岁。自幼患顽固性荨麻疹,每年春秋发病。发时全身痒兼脐痛、便秘,怀疑有虫子又打不下来。每次犯病时,就送到北京儿童医院,注射葡萄糖酸钙,或内服苯海拉明,暂时有效果,药后则重犯。于北京宣武医院服中药治疗,方内有蛇皮、僵蚕等,服多剂未见效。1968530日又发病,全身出满粉红色隆起的风疹块,此起彼伏瘙痒不已,夜难入眠,搔抓后皮肤发红发肿,口渴欲饮,头汗出,身无汗大便干燥2天一次,小便少而发黄。舌苔黄腻,脉象细滑。根据《伤寒论》第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应用茵陈蒿汤:茵陈15克,栀子9克,大黄9克,水煎服,3剂。药后大便通,泻下黑干粪一小碗多,腹痛止,舌苔退,荨麻疹也消退了。1968年秋,患者之母担心此孩再犯病,专门找我,要了此药方,以便犯病时再用,但此秋未再犯病。

按:据报道:荨麻疹的用药,只用茵陈蒿汤确实有功效。并举医案男性,33岁,病卡号码3676号,躯干、四肢荨麻疹、局限性浮肿,经常发作已一年多,晚尤剧,应用茵陈蒿汤3剂,痊愈后已半年未复发。(《浙江中医杂志》)《经方研习》

论:皮肤病,身无汗,那就有方向了,本条却为茵陈蒿汤?瘀热在里,不像湿热,更像燥实。

图片

7荨麻疹——娄绍昆医案

李某,男,40岁,中医业余爱好者。有荨麻疹史,这次发作瘙痒已经6个月。全身疙瘩此起彼伏,曾用药治疗未能控制,也服用过荆防败毒散、越婢汤类方(大丘疹)、白虎汤类方(多汗口渴).逍遥丸(烦躁)。2014112日初诊:躯干及四肢有蚕豆大的红色风团,搔之就充血,压之褪色,转眼之间就蔓延全身,密集成片。伴体质壮实,面色黄暗,头部汗多而臭,口渴,烦躁,尿黄臭而短,大便秘结、多日一行。苔黄腻,脉沉实。腹诊:腹部肌肉紧张结实,心下痞。投三黄泻心汤加荆芥、防风7帖。

按:当时分析完症状以后,进入脑中的就是三黄泻心汤证。因为这一类的症状也曾经治疗过,就在其基础上加荆芥、防风。

120日二诊:服药后,大便已排,依然燥结量少。荨麻疹发作次数未有减少,严重程度依然。再开温清饮加荆芥、防风7帖,病情仍毫无进展。

按:我想,像这样一种病,伴有大便秘结、腹部结实、小便黄短、烦躁口渴这些症状,那一定是离不开黄连、黄芩这一类药的。再考虑到日本汉方对顽固性长期的皮肤病,有使用荆芥、防风配合温清饮的经验,故用此方。

215日三诊:分析前两次失败原因,三黄泻心汤、温清饮应该面部充血而红色,有容易出血的倾向,并且温清饮皮肤应该干燥,腹直肌痉挛。而患者面色暗黄,没有出血的倾向,并且皮肤湿润。记得《中医诊疗要览》记载,堀均氏以茵陈蒿汤为治荨麻疹之常用药方思考再三,患者虽无黄疸,然而茵陈蒿汤证具备,遂投茵陈蒿汤:茵陈30g,栀子10g,大黄6g7帖。

按:茵陈蒿汤没有黄疸证状的应用指征:大便秘结,腹部结实,小便黄短,烦躁口渴,头部汗出,面色黄。

223日四诊:服药后,排出大便黏稠秽臭,尿量增多黄臭。

荨麻疹已经停止发作。其他诸症也有相应消退。继续守方:茵陈30g,栀子10g,大黄3g7帖。隔天服1帖。

五诊为了改善体质,茵陈蒿汤减量继续隔日服用7帖。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一针一方解伤寒》

论:茵陈蒿汤,泻湿热之方,本案也像燥实之证。

图片

10口腔溃疡——路志正医案

相某某,女,23岁,2006129日初诊。主诉:口腔溃疡10年。10年来经常发作口腔溃疡,约每月发1次。伴大便干燥2-3日一行。刻下:左、右侧下唇内黏膜及右侧牙龈处各有一黄豆大小溃疡,溃疡面色白,局部肿而发热,初时晨起疼痛,现疼痛症状消失,纳食可,睡眠安,晨起口气较重,大便干燥,21次,量少难解,小腹胀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质淡、苔薄白,脉弦滑。证属脾胃热盛伤津,腑气不通,内热煎灼口舌而致。治以清热泻火,通腑导滞。方药如下:藿香梗10g(后下)紫苏梗10g(后下)防风12g 生石膏30g(先煎)焦山栀子8g牡丹皮12g茵陈12g厚朴12生大黄3g(后下)炒薏苡仁15g炒枳实15g砂仁6g(后下)当归12g甘草6g服药14剂后,口腔溃疡基本痊愈,小腹胀减轻,口气减轻,大便不成形,舌体稍胖大,舌淡红、尖稍红、苔薄白,脉沉弦小滑。继以上方进退,巩固疗效。

按语:通腑导滞:脾胃互为表里,主腐熟运化水谷。脾喜燥,胃喜润,燥润相济,升降配合,共同完成精微物质的转运传输。如饮食不节,过食辛热肥甘,热蕴中焦,食滞不化,则脾胃积热,热邪循经上炎,煎灼口腔而发口疮。热盛伤津,肠道积滞,腑气不通而致便秘。治疗此类口疮,应上病治下,清泻脾胃,通腑导滞,常用实导滞丸合清胃散、三黄泻心汤加减。

本证为腑气不通,腑热上煎而致口疮,故治以泻胃散、茵陈蒿汤、小承气汤清胃热,通便泻热,酌加和胃降气,健脾理气化湿之品,使胃热清,脾气和,腑气通,引火下行,则口疮之证自宁。[苏凤哲·路志正教授从脾胃论治口疮临床经验,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48):533-534]《国医大师经方实录》

论:此口腔溃疡,也是胃热熏冲也。

11口渴——林家坤医案

韩某某,女,45岁,198797日初诊。自诉口渴,饮热则舒已两年余,口中黏腻不爽,纳差,形体肥胖,舌质淡胖,苔黄厚腻,脉沉弦不数。前医用药,不外化湿、养阴之品。脉证合参,乃辨为湿遏热伏,久困脾阳,津不上承所致,根据《伤寒论》236条曰:渴引水者,此为瘀热在里茵陈蒿汤主之。故拟茵陈蒿汤加味:茵陈15克,焦山栀、生大黄各6克,熟附子4克,茯苓9克。

2剂,感口渴减轻,续服5剂,口渴即除。视其舌苔,稍现黄腻,嘱其改用佩兰5克,薄荷2克,生甘草1克,泡水长服,以化尽体内余湿。随访半年,未见复发。[浙江中医杂志1988,(11):484]

按语:湿热之口渴特征是:渴喜热饮,口中黏腻或发甜。用茵陈蒿汤治疗,此亦《内经》治之以兰,除陈气大法中之变法也。方中加附子者,以减方药苦寒之弊;加茯苓者,以增方药化湿之力。《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论:苔黄厚腻,是胃热熏冲,上焦不通,所以口渴,所以脉数。以瘀热在里,而用茵陈蒿汤。

12肥胖便秘——杨志一医案

朱某,女,34岁,干部。19901122日初诊。近2身体肥胖,行动不便,体重由原60.5kg增至现75kg。长期便秘,小便不爽,舌苔黄腻,脉数而涩。证属湿热内结,治宜清热利湿为主,方以茵陈蒿汤加减。药用:茵陈30g,黄芪、茯苓、金银花各15g,栀子、大黄、陈皮、半夏各10g5剂。

二诊:二便通畅,再取10剂,改汤炼蜜为丸,服2月后体重至72.3kg。随访1年,体重在72kg左右。

原按茵陈蒿汤原为黄疸而设,本案用其清热利湿之功。肥胖之体常为本虚标实,故加黄芪扶正。痰湿瘀阻肥胖非短期可愈,故效后改汤为丸,以收全功。摘自:杨志一,茵陈蒿汤临床新用,陕西中医,1992,(8):372.《经方治验内分泌代谢病》

论:湿热患者,多身体肥胖型。长期便秘,还小便不爽?

13卒中——大塚敬节医案

继发脑出血的肾炎患者

患者为居住在琦玉县某镇的五十二岁男性,初诊是一九四五年二月八日。该患者约十年前患肾炎,一直未痊愈。体形肥胖,平素嗜酒,约从二年前开始身体消瘦起来。

二月一日,突然发生脑出血,右半身不遂,左侧面部至头部有神经痛样疼痛,语言塞涩,口渴明显。但是,摄入水分过多,尿却排出很少。自发病以来无大便,灌肠或使用泻下药也不见效果。脉有力,略迟对该患者,我投予了茵陈蒿汤。茵陈蒿汤是以上腹部膨满,胸内苦烦,口渴,小便不利,大便秘结为应用指征的,而该患者的腹证却不足,即没有腹部膨满的症状。因为发病八天以来,患者几乎没有进食,考虑到这也是无腹满的原因,还是投予了茵陈蒿汤。

服药一天后,口渴已减轻,尿量增加,从早上六点至下午一点有四次小便,排出大量的尿。尿检发现有多量的蛋白。大便有便意而解不出,腹部疼痛。二月十日,改投肾气丸。

因为考虑到服用茵陈蒿汤后腹痛明显,也许不应该使用含有大黄的方剂,便以口渴、小便不利、麻痹为指征改投了肾气丸。

二月十七日,患者诉便秘严重,感觉还是第一次的药好,便又给予了茵陈蒿汤,大黄一日量为2.0克。二月二十八日,大黄一日量为3.0克。这样大便就变得通畅了。

其后,患者步行渐渐恢复,能够出门做一些钓鱼之类的事情。但五年后,因再次脑出血而死亡《汉方诊疗三十年》

图片

26急性黄疸肝炎——大塚敬节医案

黄疸、口渴、瘙痒、尿量减少和衄血的肝炎患者

患者为体格和营养呈中等程度的三十四岁男性。约从十天前出现原因不明的发热。发热二三天后下降,随后全身发黄。某医师诊断为急性肝炎,并投药治疗,但未感觉好转。

症状有黄疸,口渴,全身瘙痒感,尿量减少,时时有少量衄血,心窝部有某物堵塞着的感觉。脉迟而有力舌有少量黄苔而干燥。全腹部略膨满,从心窝部至右季肋有抵抗和压痛,手指可触及肝脏下缘。对此,我投予茵陈蒿汤治疗。从第二天起尿量明显增多,口渴减轻,服药七天后,黄疸退去大半。共治疗十九天,完全恢复了健康。

但是该患者的弟弟,较其发病晚十天,也出现了相同的症状。患者二十五岁,体格与其兄相似,诉四五天前出现类似感冒症状,后来感觉心窝部痞塞不适,食欲全无,并有恶心,所以自己怀疑是否患上与其兄相同的疾病而来诊。症状有口渴,尿量减少,大便软,呈灰色,次数多,每次排出少量。望其尿色,呈黄褐色如煎黄柏水。脉沉迟,体温为35.4C,无恶寒。腹诊,肝脏大,从心窝部至右季肋下膨满。虽然无呕吐,但苦于胸脘痞闷不通。

根据上述所见,虽然黄疸尚不明显,但也诊断为急性肝炎,投予了茵陈蒿汤。

患者服药后尿量迅速增加,虽然一度出现了黄疸,但服药二周后便痊愈了。

随后还有一例四十二岁男性的黄疸病例。

该患者为高个子消瘦体形,曾因胃酸增多症在我的诊所治疗过。这次的病情是从七天前开始发热,体温在38.0℃左右,在某医师处接受治疗,从三四天前开始出现全身黄疸。最感到痛苦的是从胸部到心窝处的不快感,即膨满而被压迫的感觉。其他证状有口渴,只想喝水和吃水果,无食欲,有时恶心欲吐,但吐不出来。大便呈灰白色,小便黄赤而量甚少。于是投予茵陈蒿汤治疗,尿量增加,服药十五天而愈。《汉方诊疗三十年》

27急性黄疸肝炎——孙敷泉医案

急性黄疸性肝炎——湿热阳

孙健明,我的儿子,当时正在陕西科技大学上一年级,于1990329日开始发高烧一连四天不退,疲乏无力,口渴欲饮,纳呆、厌油、腹胀,后发现小便为浓茶色大便发白怀疑为肝炎。47日去医院化验,谷丙转氨酶150单位以上(正常值40单位以下),舌苔黄腻,脉弦数,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湿热阳黄型)。急用茵陈蒿汤加味治疗,处方为:茵陈30克,栀子10克,板蓝根、败酱草各15克,大黄5克,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2周后,黄疸逐渐减退,患者背上原有许多深红色疙瘩,已变成了淡白色;患者居住的房间内原来充满臭味,现在臭味也消失了。又服10剂后复查肝功能已恢复正常。因同学去华山旅游,他耐不住,竟瞒着我也去了,我很怕他经劳累后肝炎复发或转为慢性,但他去华山爬山返回后,并未重犯。

按:茵陈蒿汤是《伤寒论》治疗湿热薰蒸、热重于湿所引起黄疸的特效处方,临床中不但对急性黄疸型肝炎有显效,而且对胆石症、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等病引起的黄疸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现代医学实验研究,发现该方中的茵陈是退黄的主药,其退黄的成分主要在挥发油内,因此煎药时最好将此药单独另煎,一般煎十分钟即可。在用量上病轻者用15-30克,病重者可用到60~120克。

据报道,本方加减不但能治急性黄疸型肝炎、还能治重症肝炎、肝硬化、胆囊炎、皮肤瘙痒、过敏性皮炎等病。《经方研习》

论:现在来看,胆结石之来路,是由湿热,而此湿热者,是脾胃之湿热。膀胱结石之来,是膀胱湿热,而肾结石之来,也由膀胱之湿热。

63阳黄——王孟英医案

张某患发热,医知其非寒邪也,用清解药数剂,腿痛异常,身面渐黄。孟英诊之,脉滑实,腹胀口干,予茵陈大黄汤两剂,便行而各恙霍然。

酒炒茵陈二钱酒炒大黄先煎四钱酒炒栀皮三钱西洋参三钱生粉草三钱生冬瓜子四钱炒枳壳二钱整大白芍杵八钱(《王氏医案绎注》卷四)《名医经方验案》

论:医案解要中言,王孟英诊时,已经发黄,证合脉实,则茵陈蒿汤,泻之则愈。

64湿热阳黄

万某,64岁,安徽人。此人好饮酒,数斤不醉,适至六月湿暑当令,又饮酒过量,致有黄疸重症。壮热不退,面目遍身色如老橘,口渴思饮,大便秘,小便少,日渐沉重,卧床不起。六脉沉实而数,舌苔黄燥。察其致病之由,参以脉症,知系湿热阳黄重证也。阳黄证宜清解,仿仲景茵陈蒿汤加味:茵陈30克,生锦纹9克,川朴4.5克,炒黑山栀9克,汉木通4.5克,水煎。此方连进2剂,二便均通,黄亦消退,脉象亦较前柔和。仍照原方减去木通,加茯苓9克,六一散12克包煎,续进2剂。至四日黄症已退过半;但年高气弱,不宜过于攻伐,因照原方减去大黄,加薏苡仁12克,又接服4剂,未十日而黄症逐渐痊愈矣。(《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经方研习》

论:本案是酒黄疸。酒最生湿,脾胃湿热,下传膀胱,小便不利,水无泄路,一有外感,则湿盛热蒸,发为黄疸。

图片

85新生儿黄疸——陈慧英医案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本征属于中医胎黄范畴。陈氏于1971~1972年用黄疸茵陈冲剂(茵陈、制大黄、黄芩、甘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陈慧英,黄疸茵陈汤治疗新生儿高胆红质血症.新医药学杂志,1973,(8):21]《聂氏伤寒学》

图片

86妊娠重度黄疸——金广辉医案

朝某,女,24岁,19961117日初诊。妊娠7个月,乏力、腹胀5天,皮肤黄染2天。既往健康,妊娠期无明显不适感,已孕28周,诊前5天无诱因出现乏力、腹胀、纳呆、恶心,时呕吐,吐出物为胃内容物,未加注意。112日前出现双目发黄,次日全身发黄,尿如浓茶色,大便灰白,腹胀、恶心加重。肝功:总胆红素68umol/L,谷丙转氨酶480U/L,血液离子、肾功能检查正常,血象正常。B超提示:肝内回声增强,胆囊水肿,脾不大。查胎心率170/分,心电图正常。
用西药能量合剂、促肝细胞生长素、抗生素、激素等静点4天无效。妇科会诊:孕妇病情较重,可引起早产儿宫内窘迫、孕妇大出血、肝坏死、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危险,特邀金老会诊。诊见精神萎靡,身目俱黄,呕恶不止,腹胀,小便深黄,大便灰白,舌淡,苔黄腻,脉沉虚数
中医诊断:妊娠重度黄疸(阳黄,湿热互结)。西医诊断:妊娠期重度脂肪肝。治则: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益气护胎。处方:茵陈50g,栀子10g,大黄5g,蒲公英20g,当归10g,黄芪15g,柴胡10g.5剂,水煎服,日1剂。
1123日二诊:药后药效不佳,病情较前加重,大便4日未行,血压80/50mmHg,脉虚数,肝功:总胆红素226.9umolL,谷丙转氨酶230.6U/L,据症分析,此等重症只有攻邪为务,邪去母婴才能平安。拟凉血活血,清利湿热。药用茵陈100g(先煎),大黄25g(后下),赤芍50g,丹参20g,芒硝10g(化冲),4剂,水煎服,日1剂。
1126日三诊:服药4日症大减,神清,但大便不畅,小便黄,25日晨有羊水流出,当晚顺产1女活婴,产妇正常。仍用当前药治疗,去芒硝,加当归20g,黄芪20g3剂,水煎服,日1剂。
1130日四诊:讲得症减轻,转危为安,饮食尚可,面目、皮肤稍黄,小便清长,大便溏泻。肝功:总胆红素47.9umolL,谷丙转氨酶70UL,其余正常。舌淡,苔白腻,脉弦缓。此乃肝瘀血热、气血亏虚之证。宗前方意又拟用补益气血之品。处方:柴胡20g,黄芩15g,大黄10g,蒲公英10g,丹皮10g,赤芍30g,栀子10g,甘草10g,丹参20g,当归15g,黄芪30g,葛根30g,茵陈20g10剂,水煎服,日1剂。
129日五诊:病情稳定,饮食正常,巩膜稍黄染,乏力倦怠,恶露、二便正常,舌淡,苔薄脉缓,总胆红素38umolL,属产后气血俱虚,湿邪瘀血未尽,守原方,加补益气血之品。
处方:当归15g,黄芪20g,川芎10g,丹参20g,赤芍20g,大黄10g,柴胡15g,蒲公英20g,焦三仙各5g,枳实15g,茵陈20g,猪苓20g,甘草20g,鸡内金10g
前后加减化裁又服1个月,199718日患者复查结果回报,甲肝、丙肝抗体,乙肝表面抗原均阴性,肝功正常,病告愈。
按语: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又称产科急性假性黄色肝萎缩,是妊娠晚期特有的致命性少见疾病。起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临床表现与爆发性肝炎相似,母婴死亡率分别为75%85%。根据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本病后期应辨为阳明腑实,毒热充斥,弥漫三焦,扰乱心神,灼伤津液,迫胆汁不寻常道,故临床多出现皮肤、黏膜重度黄染,高热,躁动谵语,口渴,尿少,大便不行,舌干红,苔黄厚燥,脉数等一派毒热内盛之象,病情凶险,危在旦夕,需救危急于顷刻,给邪以出路。治疗应字当头,五利开路,一保护驾。五利有:一利胆,首用芒硝(硫酸镁);二利大便(大黄),三利小便(茯苓、猪苓、茵陈),四利汗腺(麻黄连赤小豆汤,麻黄、浮萍、干姜、甘草),五利窍(瓜蒂、安宫牛黄等),可分可合,对证施药。一保是保肝输液药及时跟上,以保驾护航。一旦好转或扶正或按语:从本病演变过程分析,发病之初应按中医急黄论治,不应视为普通的黄疸,后查产科有关资料,此病妇科诊为妊娠期重度脂肪肝,母婴死亡率分别为75%85%,而发病率只有12~1/3万或3/100万,极易误诊,尤其在基层,死亡率更高。此在患者初诊时诊断为肝胃湿热,用茵陈蒿汤加减清利湿热,再辅以益气护胎之品治疗,经服5剂不效后,据症观察有血瘀血热之象,乃瘀热互结发黄。金老果断应用活血凉血、泄热利湿法,药用开泻行破之品,力挽狂澜,使病情逆转,转危为安。虽早产,但绝非药物所系,乃疾病使然。方中茵陈为利胆退黄之要药,用于各种黄疸。二诊时茵陈用到100g;大黄、芒硝通腑泄热,引邪外出;赤芍、丹参凉血活血。只用了5味药物,但每味药物的剂量都非常大,可谓药专力宏,用在一个孕妇身上,非有识之人是不会承担此风险的。用经方治疗急危重症更需有胆有识,方能取力起沉疴、祛邪务尽之功。《经方临证实践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