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私藏11部时装纪录片:带你了解大牌设计背后的故事!

 南京栖霞百仁 2024-05-21 发布于江苏
“你们干服装的月薪多少?”

我望着工资条上的“3000.0”,如实答道:“3万多一点。”

虽然只是一个小笑话,但是我们服装人听到还是蛮心酸的,当初满怀着理想和热情投身这个行业,但是要想做大做强,实现理想还是要有长长的道路要走……

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闲暇之余,给自己持续不断地充充电。今天给大家推荐11部服装纪录片,休闲充电一举两得。

1

片名:《McQueen》

片子分为六个章节,分别以六个重要的collection为分割点,描写了McQueen的各个人生阶段。

重温了他艺术、想象与情感爆炸的作品同时,更多地,在两小时里,读到他伟大背后的另一面。

McQueen出身平凡,以开出租车养家的父亲一直希望他能打份能养活自己的「正经」工作。

只有他的母亲Joyce鼓励他去伦敦著名的裁缝街萨维尔街谋生并学习手艺,开启了McQueen追寻时装设计梦想的路。

随着名气以及高收入而来的,并不是快乐,而是巨大的压力以及毒品。从纪录片里身边人的采访中,我们能看到McQueen逐渐变得自我、情绪化,甚至出现妄想症。

结束Alexander McQueen最后一场秀「柏拉图的亚特兰提斯」之后,他跟助手暗示了自杀的念头。

最终在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他的母亲的葬礼前夜,McQueen再也找不到让他能够开心的理由,在家中结束了年仅40的生命。

2

片名:《Dior和我》

由时尚纪录片大师费德里克·郑执导的这部时长89分钟的纪录片,讲述了2012年春天,迪奥现任艺术总监拉夫·西蒙如何在短短的8周时间内,创作出自己首秀的过程——要知道,一个高定系列的诞生,通常要花费五六个月的时间!

这部片子记录了Raf刚到Dior以及创造2013秋冬高定秀的全过程。

这部纪录片,其实可以让大家浅层地了解时装品牌设计团队的运作状况,也能让人感到高强度设计工作的窒息感,里面的一些小冲突让人感到身为一个时装创意总监的不易。在纪录片最开始的时候,公司要求他露面接受采访,他非常抗拒。而从他在幕后的情感流露上来总结,他是一个很害羞,内向,偏喜欢沉寂思考,做事非常认真的人。

2013秋冬高定

在秀完美呈现获得掌声欢呼的一刻,Raf Simons如释重负,潸然泪下。

尽管Raf时代的Dior已然成为过去式,但它优雅的廓形、讲究的细节,Raf式的比例,始终是我心中很爱的Dior模样。

3

片名:《Signé Chanel》(香奈儿的印记)

这部纪录片由五部分组成,探索Chanel高级定制系列的诞生——从画稿到T台。它描绘了穿白外套的裁缝们在康朋街的工作室里工作,还有75岁的Raymonde Pouzieux老婆婆,香奈儿著名“辫线”工艺(主要用于经典花呢套装的滚边)的掌门。十分有脾气的她,住在车程1个半小时外的巴黎郊区Les Metaririo养马种草,只在农场收成后,才接Chanel的辫线活儿,连Karl Lagerfeld也得凑她的时间。

4

片名:《九月刊the september issue》

对于那些想在时尚出版业工作,或者只是这些杂志的忠实读者的人来说,这是一部必看的纪录片。它深入描绘了有“时尚圣经”之称的美版《Vogue》的工作运转,被称为真实版的《穿PRADA的女魔头》。

《九月刊》这个纪录片在《穿Prada的女魔头》上映的两年后放出,大概也算是一个“回击”,因为那部非常出名的电影,让大家都知道了Vogue的那个主编,非常心狠手辣,对公司的其他人以及任何事情都有一种专制到极致的感觉——而在《九月刊》这个纪录片里显露的事实是,Anna Wintour确实很厉害以及强势,但是并没有《穿Prada的女魔头》里的米兰达那么可怕。

在本部纪录片中Anna也算是褪下神秘的面纱,畅谈时尚以及家庭对自己的影响。这部纪录片让我见识到她隐藏在冰冷外表下的,是对工作与亲情的热爱与执着。


5

片名:《我们都为比尔着盛装》

街拍鼻祖”比尔·坎宁汉更像是一位时尚顽童,他从1966年起就开始拍摄纽约的街头时尚,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出现在街头。如果你认为他的镜头仅仅展现了纽约街头衣装风尚的变迁,那可就大错特错了,Bill曾表示,自己所关注的不只是锦衣华服,更多的是装束背后的民众心态和社会变迁。

也许这部片子能为你带来更多街拍造型的灵感,好图能促进流量。

在纽约,几乎所有的时尚界人士都认识并喜爱这位摄影顽童,就连Vogue的主编Anna Wintour也说:“我们都为比尔着盛装。”

84岁的Bill Cunningham是最好的街拍摄影师。他是一个谜一般的人物,即使在看了这部纪录片后你仍然会这么认为。尽管这部纪录片只简单介绍了他的个人生活,但你可以看到很多他在《纽约时报》的工作,以及这份工作带给他的快乐。最感人的是Cunningham的谦逊,尽管他处在一个浮夸虚华的世界里。他对工作的热情让人印象深刻。

6

片名:《疯狂的爱 L'amour Fou》

他是一个神话般的人物。他的才华使他对世界时装的影响经久不衰。吸烟装、狩猎外套、蒙德里安色块、毕加索系列,所有关于他时装的关键词在电影中都有记录。他影响了战后欧洲时装的发展,解放了女性。正如他所说的时装并不仅是让女性更美,而是要在精神上支持她们,“优雅不在服装上,而是在神情中。”另外,他为Catherine Deneuve在《白昼美人》中设计的戏服堪称一个时代的烙印。

这部纪录片很全面真实地描述了Yves Saint Laurent的一生。

几乎在每一部关于Yves Saint Laurent的回忆作品中,Pierre Berge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当然,包括了他真实的人生中。

Pierre Berge是他的挚友、爱人、事业伙伴,相伴半个世纪。

最后,影片落幕在这场在巴黎大皇宫举行的「世纪拍卖」。最让我难忘的不是最后落槌的天价,而是Pierre Berge独自一人坐在拍卖场中的身影。

7

片名:《华伦天奴:最后的君王》

这部片长96分钟的纪录片,是导演耗时两年多的时间,对意大利奢侈品牌Valentino设计师Garavani Valentino进行随行跟拍。华伦天奴的非凡人生经历、卓越的艺术造诣以及与同性伴侣Giancarlo Giammetti长达半个世纪从生活到事业上的密不可分,都在片中得以展现。

很多人喜欢华伦天奴的铆钉时尚,但是未曾见过创始人的构思,如何借鉴吸收这种风范?建议做复古风或者礼服订制的服装人pick一下这部片子。

在这部描绘Valentino Garavani和他的伴侣Giancarlo Giammetti深情而又专注的人生的电影中,你一定会爱上他们俩。从他们年轻时如何相遇、他们宏大奢华的家,到准备退休前Valentino的最后一 场高级定制大秀,这部纪录片涵盖了这位设计师生活和职业的方方面面。

8

片名:《黛安娜.弗里兰:眼睛要旅行》

这部片子描绘作为最早时装编辑之一的Diana Vreeland的人生。尽管在1989年去世,她的足迹没有停止—尤其是在她工作了25年的《时尚芭莎》。这部电影由她的一个孙媳妇制作。尽管幼年不 幸,Vreeland还是用迷人而又诙谐的方式让时尚充满了人情味儿。

“时尚女魔头”的真正原型戴安娜·弗里兰,是二十世纪最伟大流行风格的缔造者之一,主宰了世界时装潮流近四十年。

OL风格的搭配,干练的女性着装时尚,是这位大师缔造的穿搭时代。

9

片名:《时尚大帝》

10年构思、2年贴身拍摄,让这部聚焦于“时尚界的凯撒大帝”卡尔·拉格菲尔德的纪录片有着满满诚意,也将这位时尚界之神的神秘生活,第一次立体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佩戴着墨镜,手拿抓扇、脑后拖着辫子,他是香奈儿的“老佛爷”,香奈儿的爆版基本都是由他监制而出。

10

片名:《Mademoiselle C(C小姐)》

Carine Roitfeld,世界上最有魅力的祖母,在这部电影里有趣至极。这部电影记录了她离开法国版《Vogue》后一手创立新刊《CR Fashion Book》的故事。你会看到她在家里练习芭蕾,在头排看秀,庆祝第一个孙子Romy的生日……尽管59岁了,她看起来还是非常时髦。看完电影,你很有可能 会去买Carine同款恨天高和铅笔裙哦。

11

片名:《Marc Jacobs & Louis Vuitton》(马克-雅可布与路易威登)

Loic Prigent是第一个被邀请拍摄前路易威登创意总监Marc Jacobs的工作的人。现在就是看这部片子的好时机—雅可布在2013年10月离开了路易威登,此后由Nicolas Ghesquière继任。

本片包含了绝少公开的私密地方,例如Marc的创作室、LV 的布仓、车间和Fashion Show的后台。也收录了Marc是如何从七彩缤纷macaroon得来灵感去创作LV的皮包。

MJ大名鼎鼎,LV也是驰名全球,两者强强联手,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最后附上部分纪录片的观看地址

《McQueen》

可搜百度盘链接

《九月刊 the september issue 》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TMyMTA5NzQyOA==.html

《我们都为比尔着盛装》

https://v.qq.com/x/page/w01813v4yw0.html

下完班,吹吹空调,看看影片,又能学习,又美滋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