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化斗彩姹紫的特性!

 烽燝ZC 2024-05-21 发布于广东
图片图片

关心和收藏瓷器的朋友对“姹紫”这个词汇并不陌生,因为它和国宝级的明成化斗彩瓷器紧密相连,“姹紫”是明成化朝独有的色彩,耿宝昌先生,在他其所撰《明 清瓷器鉴定》中谈到成化斗彩时说:“至于独具特色的姹紫,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过去有人对此色不甚了解,每清洗便误认为是污垢而刮削,损及彩釉),作 为识别成化斗彩的特殊依据,常凭此色便可定论。所有后仿者,均望尘莫及。”所以“姹紫”是鉴别成化斗彩的绝对依据,那些没有“姹紫”色彩的成化瓷另当别论。

图片

“姹紫”对鉴别成化斗彩有如此的重要的意义,这就不能不引起爱瓷者的重视,这就要深入研究和认识“姹紫”。但要研究“姹紫”难度不小,因为要研究“姹紫” 就必须有很多带有“姹紫”的成化瓷上手,这对于一般收藏者来说是极大的障碍,成化瓷那样珍稀,如何找来很多成化斗彩瓷?即是陶瓷专家也不一定办到,所以现 在的资料中几乎见不到专家们对“姹紫”的详细描述,见到的描述也只是只言片语而已,所有资料对“姹紫”的描述,都没有超出耿宝昌先生描述的范筹,更无专门 编辑的图片展示。

图片

在不可能找来很多成化斗彩瓷上手研究的情况下,只有借助图片研究了,当然必须以公认的馆藏瓷图片为主要依据,兼顾其他较可信的图片,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可窥见“姹紫”的全貌。这种分析方法虽是无奈,但也可大体看清“姹紫”的特点和不同特质。

以图片的观察分析可知,成化“姹紫”并非都是完全一样的,所以不能以一件瓷器上的“姹紫”去认定另一件瓷器上的“姹紫”,这主要是由于矿物颜料研磨粗细不同, 质量不同,施彩厚薄不同,会使烧成瓷器上的“姹紫”表现出颜色的厚薄、色深、反光等方面的差别,这些差别有时会让人认为这不是一种颜色,这要特别注意。尤 其是研磨很细的“姹紫”在瓷器烧成后,会有反光现象,虽反光弱于其他色料,但这却背离了人们对“姹紫”的传统认识,这可能跟烧成温度也有关系。耿宝昌先生 所说“姹紫”“表面干涩无光”,可能只是目视的感觉,由图片上看“姹紫”是有不同程度反光的。

图一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成化斗彩瓷盘,盘底中央深褐色色料应为“姹紫”,由图片可见,其特点是颗粒较粗,颜色深,用料厚,色料明显高出釉面,而且有微弱反光。

图二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孙瀛洲先生所捐赠的明成化三秋杯,蝴蝶色料为“姹紫”,此“姹紫”明显跟图一不同,图三是此杯蝴蝶的放大图,它特点是色料细,施色薄而使色彩变浅,色料並不明显高出釉面,可能是照片拍摄角度原因,看不出反光。

图片

明成化斗彩特征——姹紫

图三

由以上两件标准瓷器的情况可以看出“姹紫”在不同器件上的不同,由此可知“姹紫”在其他成化斗彩瓷上肯定也是千差万别的。下面是我认为比较可信的

图片

明成化斗彩特征——姹紫

这几件成化斗彩瓷的图片,由此也可看出不同瓷器上“姹紫”的差别。

图片

明成化斗彩特征——姹紫

“姹紫”色浅,反光,凸于釉面之上

图片

明成化斗彩特征——姹紫

图六

“姹紫”颗粒粗,色深,略反光

图片

明成化斗彩特征——姹紫

图八

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的成化喜鹊折枝花卉高足杯,“姹紫”颗粒特细,色彩特纯,略高于釉面,微反光,是质量最好的“姹紫”色料。

图片

明成化斗彩特征——姹紫

图九 藏于大英博物博物馆的成化斗彩杯“姹紫”色淡而薄

图片

明成化斗彩特征——姹紫

图十

此图画面有些呆滞,杯壁厚,似是仿品,它的“姹紫”颗粒特粗,图十一、图十二是它蝴蝶的放大图。

图十二

蝴蝶放大图,色料高凸于釉面之上。

图片

明成化斗彩特征——姹紫

图十一

放大的蝴蝶,色料粗似沙粒。

图片

明成化斗彩特征——姹紫

图十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成化仿宋官窑碗足凃的彩料就是“姹紫”。

图片

明成化斗彩特征——姹紫

图十四

上图的“姹紫”涂料应是涂在瓷胎上二次烧成。本图的“姹紫”,因是涂在烧前的干坯上,色料浆液内吸,细料下沉,烧成后完全无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