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中医永远的“义工”

 医馆界 2024-05-21 发布于广东

中 医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 口述 | 吕雯    撰稿 | 青蒿

台湾臧氏脉学·同和堂中医门诊部坐落于闽都福州,是一所由台湾中医脉学世家臧正传先生携两岸弟子共同创办的学术型医馆。

“臧脉学”系臧正传先生由其先辈传承,是父子两代历经六十余年临床研究总结出的一套脉法,以《黄帝内经》为根基,着重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依脉将方切入,以改善、调理体质,修复损伤脏腑,使五行逐步相因,进而缓解、解除症状,亦可用于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2020年,福州同和堂获全国中医馆人才培养奖。

臧正传先生于2006年到大陆访学,其心愿是做中医永远的“义工”,无偿地将臧脉学这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散播、传承,为此,他行医问诊十二年,删繁就简治未病。

2019年,这颗明亮的“北极星”陨落了,而他的跟随者们仍在中医的漫漫长路上坚定地前行,例如以福州同和堂中医门诊部的吕雯院长为首的中青年医生,以及遍布台湾和大陆的其他同门。

在医馆界第四届青年中医论坛上,吕雯院长怀揣着一片赤诚的初心,向现场参会者进行了分享。


01

中医行业的未来在于青年

一个行业的未来在于青年,如果青年都不愿意学中医,中医以后如何传承得下去?

青年中医的路并不好走,需要依靠中医前辈、各大中医院校,以及社会办中医等社会各界的托举,才能帮助他们更快地入门,从而去探索中医的广阔天地。

同和堂一开启即“地狱模式”,招收的都是中青年医生,没有名老中医加持;不卖贵稀药材,药费亲民,不开设医保,医生的收入只和诊费挂钩;坚持走纯内科,很少开展针推。医馆的规模不大,地理位置不占优势,每次的选址都比较偏僻,曾经半年内换了三次地点,现在位于一家超市后方,不在主干道上,但是非常感恩病人,我们搬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我们的营销理念相对薄弱,因为不懂宣传,所以没做过任何广告,仅仅靠病人口口相传。

同和堂陆续培养了一批80后、90后青年中医,立志把中医文化传承下去。青年医生的成长速度相对较快,目前门诊部的看诊量还算可观。有几位优秀的青年医生基本能够独立了,我们希望给予更多医生机会,让他们找到更好的发展路线,因此我们也支持他们出去开办自己的诊所,通过实践来检验这种方式能否实现青年医生办医的一大跨越。如果可以,会更有助于中医的传承。

我们的医生基本每周看4诊,每诊4小时。每个学过臧脉学到了同和堂的医生,历经大量实践后的月均看诊人数都比较稳定,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黄医生,34岁,成长历时3年,月均看诊485人。

林医生,35岁,成长历时2年,月均看诊302人。

张医生,37岁,成长历时仅1年,月均看诊473人。

陈医生,33岁,成长历时2年。2019年6月,月均看诊量突破500人;2020年,月均看诊量突破700人。2020年8月,陈医生想尝试自己开办诊所,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无法预料结果如何,但我们认为迈出第一步总是好的。

邱医生,37岁,成长历时2年。休产假以前她的月均看诊量突破700人,回归以后每周排4诊,每诊3~4小时,目前有约100人排队预约看诊。

吕医生,46岁,成长历时2年。作为门诊部比较年长的医生,每周排6诊,周门诊量达到178人,目前有约500人排队预约看诊。

由此可见,只要沉得住气,新进医生基本3年内都能成长起来。



02

传承初心,救人于水火

同和堂创立的初衷是出于我们的老师臧正传先生的美好愿景——把他们父子两代研发的一套有效疗法无偿地传承出去,救助更多人。

一个医生每天看诊的人数是有限的,但如果我们能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是不是可以服务到更多人?

同和堂是老师带着海峡两岸的弟子一起创办的,他想把同和堂作为培养青年中医的孵化基地,用心地辅导他们成长,上完课还需要实践和带教,才能快速成就每位医生。

为什么我们能把这件事做好?我们的方法笨拙,但我们想分享出来,看看能否跟大家产生共鸣,为中医传承之路提供一点经验。

  培养青年中医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树立正确的初心,付出更多爱心和耐心对待病患。首先需要感谢臧正传老师,在他身边的我们被言传身教,能够明确地感受到他的初心,以及他对于病人的爱心和耐心。老师甚至会一天给一位病人看两三次,还陪着少数病人去运动。有些病人的生命已经快走到尽头了,他想尽自己所能去挽留这个生命。

第二,构建可传承可复制的诊疗体系,为青年中医赋能。我们老师推崇大道至简,把庞大的中医文化用简练的方式提取出来。这种方式并非不合理,有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承认,入了这个门以后,如果医生的诊疗效果和治愈率能够达标,可能就不需要再往下深入探索,倘若持续深挖,中医文化又实在博大精深,学无止境。回归到看诊的治愈比例上,至少学完了臧氏脉学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治愈率。

第三,通过制度规范化医生的诊疗行为,专注于内科的技术提升。这是老师给我们定下的规矩,他强调绝对不可以用药养医,因此我们也不用医保,这样可以把每个医生的医术在很短的时间内提升起来。

第四,发展教学,开展公益课程,坚定传承。这是我们老师坚持引领的,更是我们务必践行的。

臧正传先生教导我们最多的一句话——“你要痛病人之所痛,多一份耐心和亲切。”对于没治好的病人,要致上一份歉意;治好的病人,也要感谢患者愿意给你机会。曾经有些医生没能把病人的问题很好地解决,老师来上课就会带着这个医生给病人鞠躬,先说“对不起”,再说“谢谢你,感谢你给我们机会为你看病”——他是这么以身作则的,我们也是这么看在眼里的。其实思想和信念是会根深蒂固地留存在头脑里的,所以我们觉得这样做很自然,经过这些年的传承,我们也一直跟随他默默地奉献。

对于青年中医而言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救人于水火的初心和热忱,这条路才可以走得长远。为什么?因为病人很聪明,他们心里相当清楚你做这件事的目的。你是不是真心为治病而来,他们是能感受到的。所以有了这份初心和热忱,也就确确实实地增加了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和粘性。即便有些病人的治疗效果不够理想,病人还是很有耐心,我认为跟这一点是离不开的。



03

痛病人之所痛,身心共治

唯有方向正确,走的路才正确。青年中医应怀揣大医苍生的初心,并从中衍生出爱心和耐心,有了这份情怀,才会有内驱力,继而被“卷”出探索中医体系和传统文化的执行力,去追寻中医的广博以及生命的奥秘。

中医之路对于年轻医生而言相对艰苦,刚开始坐冷板凳是肯定的,会不断收到病人的否定,打击自信心。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带着他们走,调动他们的内驱力,使其找到自我价值、社会价值。等得到了认可,再基于获取的知识,医术会随时间逐渐提升,他们便可以把中医从一份工作过度成一个爱好,最终发展成自身事业,不再有负担,走得更愉悦。

刚开始临床上诊的医生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病人,青年中医所面对挑战更为严峻。最早的时候,大概2014年,我们在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二楼租了一间阁楼,有两位1987年生的医生在那看诊,他们当时还很年轻,曾有病人上来,看见他们扭头就跑。

对于青年医生而言,心理要足够强大才能支撑得下去。有些患者出于体质因素,会影响情绪,导致性情古怪。怪得极端的病人也很常见,我们老师说,要看见他们的背后的苦衷,因为病痛,他们已经看过太多医生,没有更多的治愈方法,也就变得缺乏耐心了。

作为医生,需要多站在病人的角度,把他从疾病的梦魇中拉出来。通过身心共治,建立起患者对医生的信任。解除疾病带来的焦虑情绪也很重要,因情绪问题而造成的不适属于内伤。

我们的年轻医生刚开始出诊的时候,一次可能会看大半个小时,在治疗患者身体的同时也会兼顾他们的情绪,每当看诊遇到情绪不稳定的患者,医生都会花较长的时间成本进行疏导,有时甚至连带他的家人一起疏导。

曾经有一对夫妻闹矛盾离了婚,那位医生花费很长时间梳理他们的关系,最终这对夫妻复婚了。我去年接诊了很多得了抑郁症的孩子,其中有个孩子一坐下就说“我不想活了”,眼神空洞,身上没有生气,手臂上二十多道刀痕,都是往深了割的,我和他分析家庭和社会的成因,循序渐进地引导他敞开心扉。

比起诊治身体疾病,疗愈情绪问题的发展空间更大,我觉得身心共治是一件很好的事,医生在对待尤其是有失眠、抑郁、焦虑、躁狂症状的患者时,应该将耐心安抚和疏导观念相结合。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04

“老”带“新”,删繁就简治未病

中医与西医各有优势,臧正传先生认为,要从令西医困惑的领域去突破,找到中医的优势病种,才更容易吸引病人。同和堂是以臧氏脉学为支撑的学术型医馆,臧脉学以“体质——病——症——脉——方”模式归纳而成,优势病种是治未病疗效较为显著。在培养青年中医时,基本由老医生把一些亚健康病人介绍给新进医生,通过治未病让年轻人先上手,毕竟面对太严重的病患,他们心里也没底。

我们的诊疗逻辑相对简单,源自《黄帝内经》——“五脏相因,养子母脏,安相克脏,不动本脏”。六个脉,左右寸关尺,浮中沉有没有,有力无力。臧氏父子两代于六十余年的临床经验中融合了十几个固定方剂进行排列组合,可以做到与病症一一对应,青年中医的切入相对容易,有助于他们树立信心,提高依脉、切诊、切方的准确率。我们对医生“望、闻、问”三诊的准确率要求较高,会着重培养,通过三诊,在病患描述问题之前判断出病症。当病人前来看诊,医生把完脉,对其症状能点明70~80%,这就基本建立了较好的病患粘性。

同和堂门诊部的每位医生在信息输出或者技术输出方面都做得很好,会以臧氏脉学为核心定期开展病例讨论会,哪些医生的哪些病例治疗效果好,或者哪些医生本周遇到了瓶颈治不好,就会拿出来一起讨论。通过共同学习研究、交流疑难病例、分享成功经验,相互跟诊学习,在臧氏脉学基础上,用团队的力量增强医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和临床疗效。通过专病研究指导临床,同时又以临床反馈完善整个体系。

同和堂长期坚持开展公益课,每次由台湾和大陆的十几位医生手把手地教学员如何把脉、如何找到这些点,让他们走出运用臧氏脉学的第一步。如果有学员对臧氏脉学感兴趣,还需要进一步深度学习,不可能只靠上课就完全掌握。

门诊部始终推行“老”带“新”原则,会给老医生安排两三位新进医生进行跟诊学习,由老医生在新进医生的行医过程中为他们答疑解惑。在新进医生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也会给他们开出一定金额的保底工资,保障其最基本生活开销,消除其后顾之忧。

臧正传先生认为,要用最便宜的和最少量的药帮助病人解决问题。因此同和堂的价格相对亲民,我们没有医保,老师的方也都是老方,像六味地黄丸之类的药也都贵不到哪去。我们激励医生站在患者的角度精简开药,不要开得过多,只专注用药和疗效,尽量不用贵稀药材。这对医生的医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长此以往,我们发现后续的青年中医也始终保持着一份救人于水火的初心,无论是念硕士的,还是到医院规培的,都真正做到了“潜心治疗,心无旁骛”。

此外,我们还设立了急难救助金。老师规定过,当一位医生的收入达到一定额度后,便从他的工资当中按比例抽取一部分费用作为急难救助金。很多病人经济拮据,过得很苦,而这也是医生的自发行为,如果医生不愿意,我们也不会这样一直坚持。

我们把同和堂的这套模式视作中医学术的传承,想用简单的方式回馈患者,回馈老师的教导之恩,希望臧氏脉学可以源源不竭。

05

脚踏实地,做中医永远的“义工”

臧正传先生是台湾人,2006年,他到大陆访学,与福建中医药大学的师生结缘,臧氏脉学从此在大陆生根发芽。恩师的毕生心愿是把这套有效疗法传承出去,他为此坚持了十二年,一年四次地从台湾带药来大陆,一边行医义诊、送医送药,一边无偿给学生上课,培养了一批青年中医。后来恩师觉得大家学完了需要一个平台,于是创办了同和堂,这样既可以帮助更多人,也可以培养更多医生。

臧正传先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要做中医永远的“义工”。恩师真的做到了。在传承路上,他花了很多费用,不太适合公开,但恩师的家里除了四面白墙什么也没有,家具很简约,是那种早期的木制家具,看着觉得肃然起敬。恩师凭一己之力,愚公移山般把臧脉学的火种撒到各处去,虽然他的行为显得比较笨拙,但是可以让我们所有人都感受到他对于传承中医的初心是如此的坚定有力。

2019年,这位默默无闻的中医“义工”已完成他的使命驾鹤西去,但我们相信他的精神和医术会长久地被我们铭记。

我们自2012年起,每年定期举办大大小小的公益课程,共计四五十场。2018年10月,在福州开办了一场为期7天的公益课程,共有300多人参加,来自黑龙江、山东、深圳、北京等十几个省份的学员齐聚一堂。期间所有的会务费场地费用均由医馆承担,无需学员支付分毫。

青年中医的传承之路道阻且长,而我们还会一如既往地坚定地前行。我们确实无法成为伟大的人,但我们愿意始终心怀伟大的爱,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做好细微的事。然青年中医的培养之路我们走得很慢,有很多局限性,但毕竟还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相互扶持。我相信我们会走得更远,也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托举下,这条路一定会越来越顺畅,整个中医事业也会因青年的崛起而迎来最好的时代!

直播预约入口

I 版权声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