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峙刘裕:司马休之兵败出奔后秦

 阿呆码字 2024-05-21 发布于江苏

公元415年,东晋太尉刘裕下令将司马休之的次子司马文宝,侄子司马文祖全部收押赐死,然后又要发兵讨伐司马休之。

在出发以前,他先做好一切安排,让中军将军刘道怜留在府中监管,以刘穆之兼任右仆射,大小事务全部交由刘穆之决定,以刘阳内史刘钟戍守石头城,屯兵冶亭(冶亭,就是东冶亭,在半山寺的后面,半山寺的位置在建康城东门到蒋山的半路。)

司马休之的部属张裕、檀范,听说刘裕发兵来攻,纷纷逃回了建康。

雍州刺史鲁宗之知道刘裕容不下自己,就和儿子鲁轨起兵,响应司马休之,共同抵抗刘裕。司马休之一面整兵抵御,一面上表朝廷陈述刘裕的罪状。

刘裕秘密的招揽司马休之的部下,府中的录事参军韩延之,韩延之回信给刘裕,坚决的表示不接受他的招揽,刘裕非常的称赞他。

刘裕派参军檀道济,朱超石率兵出襄阳,江夏太守刘虔之率兵屯守三连,准备好粮食、桥梁等待檀道济等人,结果他们一直没有到达,刘虔之的部队被鲁轨袭击,刘虔之被杀。

刘裕又派了振威将军徐逵之统领着参军蒯恩、王允之、沈渊子为前锋,兵出江夏口。

徐逵之等人在破冢和鲁轨交战,结果大败,徐逵之、王允之、沈渊子全部战死,只剩下了蒯恩按兵不动。鲁轨乘胜攻打蒯恩,不能攻克,只好退兵。

刘裕自己屯军马头岸(马头岸在长江的南面,和江北的江陵的江津戍遥遥相对。),他听说徐逵之等人战死,大怒,立即率兵渡江。

鲁轨和司马文思带着司马休之的四万兵马在岸边布阵,因为江岸险峭,刘裕的部队中无人能登上岸,刘裕披上盔甲打算亲自出阵,将领们劝阻他不听。

太尉主簿谢晦上前紧紧的抱住刘裕,刘裕抽出宝剑,表示要杀掉他,谢晦还是不放手。

建武将军胡藩带着游兵在江津,刘裕看到后就命他登岸,胡藩面有疑虑,刘裕下令将他押下,打算斩了他,胡藩说宁愿战死也不想被斩。他用刀尖凿了一块岸壁,只可以踏脚,然后腾得一下子跳上岸。

胡藩独自上岸时,其实只需数十名精骑就可以制服他,但是司马休之的部队没动,士兵们向来惧怕刘裕,就是这样犹豫之间,上岸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奋力出战,司马休之的部队没法抵挡,只好稍稍引退,刘裕的部队乘机大举进兵,司马休之的部队溃败,江陵被攻克。

司马休之、司马宗之全部逃走,鲁轨留守石城,刘裕派赵伦之和沈林子攻打他,另外派了王镇恶率水兵追击司马休之等人。

刘敬宣(青州刺史、冀州刺史)的部下司马道赐,他是司马氏的宗室远亲。听说司马休之被刘裕攻伐,司马道赐就与闾道秀、左右小将王猛子谋划要杀了刘敬宣,占据广固城支援司马休之。

在刘敬宣召见闾道秀的时候,屏退了左右侍从要与他谈话,王猛子跟在后面,拿了刘敬宣的佩刀,将刘敬宣斩杀。刘敬宣的文武僚属知道后,立即发兵,将司马道赐等人全部斩杀。

留在石城的鲁轨,很快就被赵伦之和沈林子攻破,司马休之和鲁宗之来不及救援,便带着鲁轨一同逃奔到襄阳,鲁宗之的参军李应之关闭城门,不放他们进城。

司马休之、鲁宗之等人只好全部逃去了后秦,王镇恶等人率兵一直追赶到边境,担心出境后被伏击,所以只好退回。

司马休之等人最初向后秦和魏国求救时,秦国的征虏将军姚成王和司马国璠率兵到了南阳,魏国的长孙嵩到了河东,准备给予救援,在听说司马休之等人战败以后,全部率兵回国。司马休之逃到长安以后,秦王姚兴以他为扬州刺史,派他入侵襄阳。

侍御史唐盛对姚兴说,根据占卜的签文来说,司马氏将会在河、洛之间复兴,现在让司马休之带兵在外,就好比把鱼放回大海,不如赐给他爵位与厚礼,留他在京师。姚兴不听,他说一切都是天命,人是无法违背的,如果真如签文所说,留他在京师也会为害。

东晋朝廷下诏加封刘裕为太傅、扬州牧,可以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加刘道怜为都督荆州· 湘州·益州 ·秦州·宁州·梁州·雍州,这七个州的军事,骠骑将军、荆州刺史。

刘道怜为人贪婪,毫无才能,刘裕就派了中军长史谢方明为骠骑长史、南郡相,让他辅佐刘道怜,刘道怜府中的事情都由谢方明拿主意。

公元415年,魏国发生了大饥荒,云中和代郡的许多百姓都被饿死,太史令王亮、苏坦,对魏主拓跋嗣进言,按照签文,魏国应当迁都邺城。

拓跋嗣又召集大臣商议,崔浩(博士祭酒)、周澹(特进京兆),他们认为,迁都邺城,只能解决当年的饥荒,并非长久之计。

如果留守兵在平城,其他的迁到邺城,分散开来,其他的国家就会有轻侮之心,而且百姓水土不服,将会有瘟疫发生。平城的守兵少,柔然和屈丐部就会趁机入侵,云中和平城必定处于危险之中,这两个地方到邺城之间,有千里之险,难以救援。

如今仍以平城为都城,假若山东有变,直接轻骑南下,足可以震慑那些部落。等来年春草生长,加上菜果,也可以维持到秋收,到那时,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了。

拓跋嗣担心如果秋天仍旧没有收成,那该怎么办呢。崔浩和周澹又说,可以让饥民到山东三州解决吃饭问题(山东三州:定州、相州、冀州)。于是,拓跋嗣派了左部尚书周几去处理这件事,拓跋嗣亲自躬耕,劝课农桑,第二年秋天,果然大丰收,灾情迎刃而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