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安石写下一首咏竹诗,结尾寄托了人生理想以及奋发有为的精神

 再见羊城 2024-05-21 发布于天津

中国文人历来爱咏竹子,“梅兰竹菊”中的竹子以其青翠的外形,高尚的气节,倍受文人墨客的喜爱。苏轼推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代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也写过一首经典的咏竹诗《与舍弟华藏院此君亭咏竹》。

一迳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

一条幽径通向竹亭,森林高耸的竹子让四座顿感清凉,残落的阴凉时间并不是很长。

诗人与自己的弟弟一同游金陵华藏院此君亭,看到青翠的竹子,不觉间诗兴大发,写下这首咏物诗。

首联写人一到竹亭就顿觉清凉,那是芊芊翠竹带来的凉意,诗人蒙其阴感其意,知其韵,生出无限兴致。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人们喜爱竹子是因为它直而有节,长而瘦;而竹子自诩高材是因为老而刚强。这两句用了拟人的手法,意思是人们喜爱竹子是因为它直而有节,自诩高材是因为老而愈刚强。

这不仅是拟人,更是诗人的自况之语,说自己就像这刚直有节的竹子,以竹子比喻自己高尚的节操。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竹子出生时与一般的蒿藜共受雨露的灌溉,最终却能随松柏一样经受酷烈的冰霜。

世间的万种植物都需要经受雨露的灌溉,竹子也如这万千生物这般平常。但是很多植物都有花开之时,有凋落之时,竹子确能四季常青,无惧风霜雨雪,和松柏一样,坚韧,耐寒。

诗以蒿藜作陪衬,书写竹子耐寒的品质。竹子虽然生活的和蒿藜般普通,但是却以不凡的气质,经受住寒冷的冰霜。延伸之意是说竹子的出身很平凡, 但它日后却是不凡的。就如有些人一样,虽然有平凡的出身,但奋发努力,也会收获别样的人生。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希望竹子珍惜自己的根株,茁壮成长,好给伶伦制成律管,吹出的乐声堪比鸣叫的凤凰。

“伶伦”:相传是黄帝时期的乐官,曾经取竹为乐器,吹奏之声为音乐。

这两句的意思是希望竹子珍惜自己的根株,茁壮成长,好给伶伦制成律管,吹出凤鸣般的乐声。

“古者黄钟为万事根本,故尺量权衡皆起于黄钟”(《续资治通鉴》卷五十四)。

结尾用古代黄帝伐竹取乐的典故,表明自身发出“黄钟之音”的愿望,也暗喻作者得君行道,造福苍生的心愿。

这首咏竹诗,写竹子的形态,写竹子的品行;咏竹述志,也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如竹般随松柏到冰霜,也体现了作者早年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