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痛风、风湿、类风湿三个经方很厉害

 空谷幽兰80 2024-05-21 发布于广东

人人都知道,痛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难治。
其实,言不可治也,未得其术也,治不得法也。汉代医圣张仲景,早在两千年前就在他的《伤寒杂病论》给出了治疗方法,药简力专效宏,疗效确切。
但因年代久远,现代很多人不读经典或读不懂经典,致其埋没。其原因,
一是不知道,因为古文称为历节,或为脚气,现代西医称痛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很多人不知道,这其实是同一种病。
二是不会用经方,现代人习惯按病名寻方,不辩证。真正的中医是辩证论治,按现代病名去找方肯定找不到。
三是不敢或不愿用经方,经方只给一个基本量,实践中用量不好拿捏,用量不足可能引起反激,使患者觉得更疼更重,过量患者难以承受,于是不敢用。还有的不愿用,因为要赚钱,三五付药治好了怎么赚钱?
现将治疗痛风、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的三个经方介绍:
 
1,治痛风方:甘草附子汤
出自《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原文: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白术二两 附子二枚(炮,去皮) 桂枝四两(去皮)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取六七合为妙。
用法:
炙甘草31克,白术31克,制附子2枚(40克),桂枝62克,以上4味药,加水1200毫升,煎取600毫升,去药渣。放温后服用,每次200毫升,每天3次。刚喝的时候微微出汗最好,出汗之后还是烦(热、疼),再服100毫升。如果觉得每次服200毫升太多,那最好服120-140毫升。

说明:风湿相搏。即风和湿是致病因素。主要症状和诊断依据: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药方和用法简单明了。
所谓疼容易理解,痛风的突出特点就是疼。而所谓烦,则易致误解。这也是现代诊断易犯错误的地方。所谓烦,一指心烦,疼故心烦;二是指热。《伤寒杂病论》中多处用到烦字,如躁烦,烦痛、痛烦等,其意皆为热。
此方只有四味药,此方配伍之严禁,用药之精当,史上无出其右者。
在用量上,四味药比例为2:2:2:4,汉代一两相当于现代15.6克。在实践中,根据患者身体强弱重情轻重,一般为前三味10~30克,桂枝为10~60克。如用量得当,一剂既可治愈。可谓神效。
此方亦可用于治疗轻度风湿关节炎,如膝部疼痛略有红肿者,包括膝关节增生、积液、滑膜炎、半月板受损等。
 
两个名医都用甘草附子汤

这三位还真是对经方都很有应用心得的名中医,既然他们对甘草附子汤有共同的应用体会,还是来了解一下具体的经验。
门纯德
门纯德(1917~1984),河北蔚县人,是山西名中医,山西中医临床有“北门”之誉。
《金匮要略》曰:“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此方是《金匮要略》治风寒湿痹的方子,也是我治疗寒痹的主要方子之一,要比桂枝附子汤、桂芍知母汤、和白术附子汤的疗效好,应掌握寒痹的主证是:剧痛,关节不能屈伸。
在我35、6岁的时候,我老家的南山有一人女患者当时30岁左右,因关节剧痛邀我到其家中诊治,到她家里后,我见患者在炕角上坐着,当她儿子从旁边爬过来时,她因害怕触动关节疼痛而惊叫,这正好符合“近之则痛剧”的条文。诊见,关节肿大发亮,局部发热,诊其脉沉,小腿以下发凉,当时疼得很严重,就开了
甘草附子汤:
炙甘草,附子,白术,桂枝各三钱(9克)。
嘱其服两剂,两付药后出现了奇效,关节肿消了,局部也不疼了。
从此病例可知,我们不能因为关节局部发热就不敢用热药。还需指出的是,用此方绝不能加减,也就是不能画蛇添足,如果变为腿疼,再加些牛膝、杜仲反而无效。
我曾给太原一患者用此方治愈寒痹证,后来这人患者对我说:“门大夫,您开的这几味药,其他医生给我开的方子里都有,但是那些方子服了都没效,服了您的这个方子后效果就很好。”可见仲景的经方药味虽少,却能治好很顽固的疾病。


黄煌
黄煌,江苏江阴。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入夏以来,痛风高发,许多人出现脚趾红肿疼痛,常常无法行走。
那天,有位警官来短信,询问痛风急性发作有无好方法。原来她的上司痛风发作,下肢关节肿胀疼痛,无法下地,十分痛苦。我见过那位上司,体型壮实,肤色黝黑,本是寒湿体质,我曾给他服用过葛根汤。
这次痛风发作,想来是入夏以后,起居不当,受寒所致。痛风多有湿,无寒不会痛。
用什么经方能够尽快止痛消肿?我想到《伤寒论》甘草附子汤。此方主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
如此传神的描述,与痛风十分相似。而且方中的附子是止痛良药,骨节疼痛必用;白术,也能用于关节痛,《神农本草经》记载主“风寒湿痹”。
遂发去甘草附子汤原方:
炮附子30克(先煎30分钟),白术30克,桂枝30克,生甘草10克。
水煎,一天分三次服药,嘱服三天。三天后,警官来信,说疼痛大减,关节消肿。后又嘱原方隔天服用一周,疼痛全无。经方神效如此,《伤寒论》岂可不熟读?
2,中度风湿类风湿关节炎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原文: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说明:此段文字,讲了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的致病原因和病机病理,既汗出入水中或酒后汗出当风是致病原因。此病并非当风即病,而是有一个较长的发展积累过程,风寒湿邪伤人,初当如伤寒(感冒),未得治或误治,则致风寒湿邪入里,伤及筋骨血脉,并在关节处聚积成病,致使关节疼痛,下肢红肿,头晕短气。
脉诊,寸口沉而弱,趺阳脉浮而滑。其病因仍是风寒湿,但已伤及心肝肾。如不治,久则入脏并致器质性损伤。辨证已明,治方自出: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用法:
桂枝62克, 芍药47克,甘草31克,麻黄31克,生姜78克,白术78克,知母62克,防风62克, 附子2枚(炮制后),以上9味药,用水1400毫升煎,煮取400毫升,放温后每次服用140毫升,一天3次。
因病较前已重,此方共用九味药,是经方中的大方。
其中,桂枝、白术、炮附子、甘草即前甘草附子汤方,在此基础上加麻黄解表利水,开通肺气,加大发汗力度
芍药平肝缓筋,疏通经脉,加知母除烦清热以佐制麻桂附之燥烈
加防风增强去风利水能力,加大白术用量以增强收水除湿能力,加生姜以增强辛散之力,同时和胃止呕,以解温温欲吐之证。其用药思路同上方,但加强了药力。
此方对中度风湿类风湿关节炎有良效,如用量得当,可做到一剂效,三剂愈。此多为医家秘而不传之方,但对手指骨节痛作用不明显。现代用量参见上方。 

3,重度风湿类风湿关节炎方:乌头汤
出处同上,是治重度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至关节严重变型经典方,也是医家多秘而不宣之方。
原文: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慎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说明:介绍重度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病机和严重程度,形成器质性损伤,其病名既为历节,又作脚气。但此脚气并非香港脚,而是说脚血脉不通寒气上逼。方剂加强了药力。
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炙), 川乌五枚(口父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豆)右五味,口父 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现代用法如下:
乌头50克,用1000毫升水煮一小时取200毫升,去渣加蜂蜜200毫升,再煮,取200毫升。另用水500毫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加芍药、黄芪、甘草各45克,再煮取200毫升。将乌头汤与其他药汤合并,首次服一汤匙,每隔半小时再服一次,每次加量一汤匙,如出现心慌则减一汤匙,一日服尽。
一剂服尽不愈者,可隔日再服一剂。
一般一至三剂可愈,变型关节将慢慢得到修复。此方中麻黄量大力猛,有心脏病者慎用。如服后心跳加快心慌者,应减量。若对此方不受者,可将前四味药以桂枝汤代替,既桂枝汤加乌头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