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校园欺凌,班主任该如何应对、处理

 剽悍前行 2024-05-22 发布于广西
图片
本文作者简介
赵坡:深圳市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首届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出版《“问题学生”这样教》《好情境就是好教育--英国教育观察》《班级管理实战指南》等十余本教育专著。
曾经看过这样几起媒体报道的校园欺凌事件——
17岁的小敏(化名,下同)因为晚上睡觉打呼噜,而被舍友联合外班女生残暴围殴,最终导致小敏除了有外伤外,还包括耳膜穿孔、右耳丧失听力等严重伤害;学习成绩位列年级第一的初一女生小琪,因为不堪同学欺凌而跳楼自杀;而刚刚发生的砍杀中学生而致9人死亡的恶性事件,其罪犯被报道说曾经在校园内屡屡被欺凌……
不得不说,校园欺凌问题已经发展到了我们必须全力解决的地步了。
那么,到底该如何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叫“欺凌”。
欺凌(bullying)在英语中是一个专有名词。著名教育顾问芭芭拉·科卢梭在她的《如何应对校园欺凌》一书中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欺凌是作恶者以羞辱和伤害他人为目的,故意或蓄意地对他人做出的攻击性的、恶毒的,或侮辱性的行为,并从他人遭受的痛苦或不幸中获得快乐。欺凌会诱发畏惧感,常常以再次实施侵害相威胁来制造恐惧。
芭芭拉·科卢梭认为,欺凌始终包含着以下四种因素力量的不对等(包括力量、地位、情绪等方面的不对等);旨在伤害(欺凌就是为了排斥、为了嘲弄、为了凌辱);进一步侵害的威胁(很有可能再次发生,逐步升级);制造恐惧(这不仅仅是手段,更是欺凌目的本身,使被欺凌的孩子完全无力反抗)。同时,芭芭拉·科卢梭将欺凌分为言语欺凌(表现为起绰号、嘲笑人、讲闲话等)、肢体欺凌(表现为推搡、踢打、揪头发、吐口水等)、关系欺凌(表现为合伙排挤、集体威胁、联合歧视等)。
对于芭芭拉·科卢梭对欺凌的定义及分析中,我认为大多数内容都是比较准确的,但有一点不够准确——“欺凌是作恶者以羞辱和伤害他人为目的”。我认为,“羞辱和伤害他人”只是众多欺凌目的中的一个,并不是全部。比如,有些学生欺凌同学,可能是无意为之;有些学生欺凌同学,可能是因为谋取财物;有些学生欺凌同学,可能是因为觉得好玩;有些学生欺凌同学,可能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能耐……造成欺凌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每一次欺凌事件都会对被欺凌者造成严重的生理及心理伤害。从这个角度来说,将“羞辱和伤害他们”从欺凌目的转变为欺凌结果,可能会显得更加准确。因此,我们在定义欺凌问题时,不应从欺凌目的出发,而应从欺凌结果来看——凡是让对方感到羞辱或伤害的行为,都可以被视为欺凌,同时可将欺凌分为轻微欺凌、中度欺凌和严重欺凌等不同层次(各学校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划分欺凌的程度,并根据欺凌的程度来制定、筛选、优化处理欺凌事件的策略,以免处理此类问题时轻重不分、策略不明、程序不公、效果不佳等)。这样的定义及划分,是基于事实的,当然也是更科学的。
其次,我们要充分重视欺凌问题。
无数的事实证明,欺凌会造成受欺凌者严重的身体伤害及心灵摧残。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要深刻感知受欺凌者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及不良后遗症,尤其是受欺凌者内心的痛苦、愤怒和委屈以及此后产生的心理创伤和危机。
事实上,不少人在年幼的时候都受过欺凌,都能充分感知到欺凌的危害。此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设身处地地考虑到被欺凌者的痛苦,并尽可能将被欺凌者的痛苦全面化、具体化、客观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心底认识到欺凌的严重危害,才能真正做到在日常工作中重视欺凌问题。因此,我们要及时打破思维惯性,不要总把孩子们之间的欺凌行为理解为“打打闹闹”,更不要简单地认为欺凌是“无须挂齿”的,须知越早期、越持久、越被忽视的欺凌行为,越容易对被欺凌者造成更严重的心灵伤害。
芭芭拉·科卢梭说,有些受害者,他们求救的呼声被置若罔闻,他们所遭受的痛苦被视而不见,他们的苦恼因为无处释放而累积,直到有一天,他们那些不被旁人理解的恐惧和悲伤变成了一把反击的利剑,肆无忌惮地报复我们的社会;另外一些受害者,对生活彻底失去了希望,他们将所承受的暴力转化为自我攻击,以自杀而终,而生命以悲剧离场。
这是多么深重的伤害啊!
需要说明的是,在欺凌事件中,受欺凌者是主要的受害者,但欺凌者同样面临着性格偏激、心理阴暗、社交障碍、法律意识淡薄等诸多成长问题——一个特别善良、阳光、优秀的孩子,怎么会去主动欺凌他人呢?因为这样的孩子的内心充满了友善和温暖,不仅懂得如何尊重自己,而且知道如何善待他人。作为欺凌者的父母,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孩子“占了便宜”(这种便宜占多了对孩子来说绝对是坏事),而要真正认识到并重视孩子在欺凌事件中暴露出的成长问题。一个趋向于甚至是喜欢欺凌别人的人,是多么无知、冷酷、残忍的人!
再次,我们要明确欺凌问题反馈程序。
2021年1月,教育部制定的《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学校要……对可能发生的欺凌行为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因为,对于欺凌事件,我们发现得越早,受欺凌者的伤害就可能越小,欺凌者的问题就可能越早被关注,对问题的处理就越主动。而在这一步,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早发现”。那么,如何才能尽早发现欺凌问题呢?
作为老师,我们要明察秋毫。多数被欺凌者都会因为胆小或者受到恐吓,而不敢将欺凌问题反馈给老师和家长。此刻,我们发现欺凌问题的主渠道就是老师对学生的细微观察。其实,多数受欺凌者都会出现情绪低落、行为反常、逃避学校、成绩剧降等问题,老师们只要愿意关注,就基本有可能去发现受欺凌者的异常。
作为家长,我们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显然,如果孩子在校园受到严重的欺凌都不愿意或者不敢于向父母诉说,那么这样的父母绝对不是孩子的知心朋友,甚至是让孩子感觉到会遭受更大伤害的“欺凌源头”。换言之,这样的父母是不值得孩子信赖的,不是孩子的依靠,当然也是非常失败的。作为父母,我们要尽可能给予孩子百分百的保护——如果孩子主动给我们说了,那么我们要理解要重视,要设身处地地感同身受;如果孩子没有给我们说,那么我们要注意孩子情绪、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变化,以便及早发现。
作为学生,我们要善于保护自己。在英国Finham Park School学校,当我们问起如何处理校园欺凌问题时,这所学校的老师说学生都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也就是说,Finham Park School已经让学生对欺凌问题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并熟悉在学校解决欺凌问题的常见程序及方法。这一点,我觉得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及借鉴。很多时候,受欺凌学生要是能及早主动向家长、老师报告受欺凌的问题,就能免受更多欺凌。对此,一方面我们要给学生做好解释工作,力争取得学生对学校和家人的信任;另一方面我们要明确呈现学生报告受欺凌问题的程序及方法,以让学生掌握处理此类问题的简便且有用的方法。
最后,我们要制定好处理欺凌事件的程序。
对于轻微欺凌事件,我们可以这样处理——
第一步,正式开展包括学生、老师、家长在内的会谈。
一经发现欺凌事件,就要立刻分别约谈学生,要求他们写好说明材料,并获取有关欺凌事件的依据。之后,我们就要立刻通知双方家长,安抚好受欺凌学生家长的情绪,确保欺凌学生家长认识到自家孩子的问题,同时尽早安排非常正式的会谈(如果有一方家长不能按约履行好程序,就不要急于安排正式会谈,以免引发其他问题)。
第二步,要求欺凌学生作深刻检讨及诚恳道歉。
在双方(或多方)学生及其家长在场的情况下,由老师组织欺凌学生正式做深刻检讨并向被欺凌学生诚恳道歉。当然,这样的检讨与积极道歉,是在做通欺凌学生及其家长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的,是有效的,并不是走形式的。
第三步,要做好预防工作。
在正式会谈上,老师要代表学校公开宣布对欺凌学生的处理意见。同时,老师要告诉受欺凌学生,如果再次受到欺凌,那么就可以怎么做;老师要告诉欺凌人的学生,如果再次欺凌别人,那么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
以上三步,主要是让受欺凌者在心理上释放不良情绪及消除阴影,同时让两方学生及其家长都感受到欺凌事件的严重性及处理欺凌问题的严肃性,以预防后续欺凌事件的发生。
对于中度欺凌事件,我们可以这样处理——
在形式上,可以保持处理轻微欺凌事件的形式。但是,在参加人员上,我建议学校方面要有副校长、最好是校长参与,同时最好能有辖区警察参与(这需要相关制度保障),以彰显学校对此类事件的处理力度,同时强化欺凌学生及其家长对问题的深刻认识。
对于严重欺凌事件,我们可以这样处理——
对于给受欺凌学生带来伤害的欺凌事件,比如前文中提到的小敏受欺凌的事件,就可以将欺凌学生强制带到派出所进行审讯,完全按照警察审案的程序来处理,以明文的方式告知欺凌学生家长如何赔付受欺凌学生及欺凌学生要受到怎样的处罚,必要时可以拘留欺凌学生一定时间或者将欺凌学生送到专门学校。当然,对于小学生,我不建议采用此类方法。但是,对于初中及初中以上学生,我认为完全可以采用此类方法,因为初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法律常识,虽然不具备完全意义上的刑事责任,但是依然需要承担本应承担的责任。当然,这一点需要相关法律制度做保障。
当然,不管是对中度欺凌事件的处理,还是对严重欺凌事件的处理,都已经超出了学校管理的范围,这需要政府以制度的形式安排好学校与派出所的对接工作,同时制定相关法律以明确开展此类工作的合法性及权威性,从而保证此类工作的正常开展,以免受到不明事理的学生或其家长的无理取闹。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欺凌事件有可能对受欺凌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所以学校、家长有必要让受欺凌学生接受专业人员的心理辅导,争取消除欺凌事件给受欺凌学生带来的心理阴影。也就是说,让受欺凌者从欺凌事件中走出来,以免受到持续的干扰。
另一方面,欺凌学生虽然是施害方,但是在本质依然是面临诸多成长问题的学生,是需要学校和家长帮助成长的学生,需要严肃教育,而非暴力打压。对此,我们需要把握好这个“度”,不要忽视了欺凌学生的“学生身份”。
欺凌事件宛如慢性毒药,会让多数受欺凌者深陷欺凌阴影中不能自拔,会让多数欺凌者获得扭曲的快感。这样的事件,所有学校、老师和家长都有责任全力预防,以让更多孩子享受安全的成长环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