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川:探索三融并进新路径 做好社区教育大文章

 等待花开1226 2024-05-22 发布于重庆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推介2023年县域社区学习中心典型案例和社区教育品牌课程的通知》,永川区社区教育学院申报的社区教育工作案例获得教育部办公厅2023年县域社区学习中心典型案例推介。

  荣誉不止于此。永川区还创建了“重庆市社区教育示范区”,打造了楠竹工艺画等30余个特色项目,培育了“巴乌文化进社区”等20余项国家级、市级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品牌项目……

  近年来,永川区将社区教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依托永川区社区教育学院,构建了社区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与职业教育融合、与老年教育融合的“三融并进”模式,形成了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高质量社区教育发展体系,着力以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助推学习型社会建设,谱写推动全民终身学习、推进现代化教育强区建设的大文章。

  携手共进

  打造社区家长学校

  “'共育堂’的寒暑假课程针对'培养孩子自律’'处理亲子关系’等方面展开,给我们带来很多实用建议和方法,让人获益匪浅。”永川区实验小学一名学生家长说。

  自“共育堂”社区家长学校成立以来,永川区集聚区内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和专家,为全区家长“量身定做”系列原创课程,打造个性化、多元化、智慧化的家长课堂,受到家长们的交口称赞。

  “全区以'共育堂’社区家长学校建设为重点,通过健全老百姓推门可见、服务可感的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绘就校家社协同育人同心圆。”永川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表示。

  事实上,永川区开展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的顶层设计,在永川社区教育学院挂牌成立区级“共育堂”社区家长学校,遴选兴龙湖小学、永川中学等9个试点学校,通过课程构建、队伍建设、评价实施等方式,建立家庭尽责、学校指导、政府推动、社区协同的工作机制,营造“社区全域、学校支持、父母参与、家家融入”的良好氛围。

  以课程构建为核心,永川区“共育堂”社区家长学校建立“区社区家长学校+各中小学+区家庭教育研究会”的三级课程推送平台,组织教师围绕“5+5+N”课程体系开发、录制并持续推送课程,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以队伍建设为支撑,永川区“共育堂”社区家长学校建立一支由重庆市家庭教育质量监测专家、重庆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国家级心理咨询师、重庆市级名师等50余人组成的家庭教育讲师队伍,为课程开展提供保障。

  以评价实施为导向,永川区“共育堂”社区家长学校试点探索以星级评价、激励评价、增值评价为途径,根据家长、讲师、试点学校的各项评价指标,进行榜样、标杆等多元评选,进一步提升校家社协同育人质量。

  如今,永川区“共育堂”社区家长学校成为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家校社协同育人项目”第一批实验基地,永川区社区教育学院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城市社区学习中心CLC子项目实验点单位。已开发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必修等课程300余节,开发寒、暑假课程100余节,开展专题活动500余期,组织线下培训5000余人次,同步直播收看逾30万人次。

  创新形式

  构建社区教育与职业教育共同体

  急救护理学、茶叶品鉴、趣味电子小制作……2022年6月以来,永川区在全市率先启动“百门职育课程进校园”活动,辖区内大中专院校开发了五大类80余门职育课程,在惠及40余所中小学的同时,带动了社区和谐发展、居民素质提升。

  这是永川区深化社区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一个生动实践。

  据了解,永川区充分发挥“西部职教基地”资源优势,以职业院校为依托,以社区教育为路径,开展职社融合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探索实践,先后成立区职教中心分院、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分院、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分院等,推动职业院校向社会开放学习资源,强化社区居民教育。

  比如,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分院开发《中老年用户智慧生活课堂》《玩转微信享受智慧生活》智慧助老课程2门,典型工作案例《节气养生十道菜》被教育部推介,满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的实际需求;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分院编写并出版《节水优先小知识》培训教材,面向社区居民开展“节水优先”宣传教育进社区活动;永川职业教育中心分院等,自编《婴幼儿看护》《无人机操控技术》《创业培训辅导教程》等社区教育课程教材,作为常设课程走进各居村。党员志愿者乡村振兴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实现全区23个镇街全覆盖。

  依托西部职教基地师资库的丰厚资源,永川区帮助镇(街道)社区学校、村居社区教育学习中心教师开展教学指导。开展“百门课程进社区”“农业技能进乡村”“百门职育课程进校园”等行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全区17所大中专院校开设烹饪、育儿、种植养殖等课程33门,进社区服务320次,培训4万余人次。

  接下来,永川区将积极探索社区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赢发展、互利互促的新型教学模式,构建社区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进一步激活社区教育开展的创新活力。

  搭建舞台

  塑造优雅自信老年教育品牌

  走进永川区社区教育学院艺体教室,只见20多名学员正跟着专业老师学习合唱曲目《茉莉花》。“慢慢来,我们先熟悉高中低不同声部,我来一个一个进行指导……”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学员们投入其中,兴致勃勃地演唱起来。

  “跟老年朋友们一起合唱,让我找到了更多生活乐趣,也锻炼了我的记忆力、愉悦了心情。”70多岁的学员张新萌如是说道。

  永川区认为,不断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让更多老年人“活到老、学到老”,实现老年人的社会价值,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因此,永川区围绕塑造“优雅自信”老年教育品牌,在打造永川区社区教育学院的基础上,开设永川区“桑榆学堂”,采取开展培训学习、搭建展示活动、开展智慧助老等方式,扩大老年教育服务供给,促进社区教育与老年教育融合,为更多老年人丰富生活、培养兴趣、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搭建更宽阔的新舞台。

  事实上,永川区持续开展了“文明·健康永川”种子计划培训,“健身操舞——祖国不会忘记”培训活动,以及“太极拳·八法五步——中华武术,助老健康”培训活动。以教、学、乐、健相结合的方式,开办书画、舞蹈、保健等适合老年人的70余门社区教育课。举办中老年人健康养生知识、综合应急演练、生态魅力仙龙等28类专题讲座112场次,培训38200余人次,极大丰富社区群众精神生活。开展“我的家乡永川”网络书画摄影作品展和“最美不过夕阳红”老年人集体舞比赛,打造老年人才艺展示的平台。

  开展智慧助老工作是永川区推动社区老年教育融合互促的一大探索。该区鼓励社区教育学院分院持续开展老年数字教育进社区行动,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在《永川社区教育工作简报》增设“智慧助老”专栏,连载破除老年人智能鸿沟的图文教程,让老年人融入智能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永川区社区教育学院于近期举办了“市民夜校”,开设了书法、瑜伽等形式多样的课程,引领“白天上班,晚上学艺”成为市民新潮生活方式,为生活增添更多色彩。

  魏承文 钟其敏 刘小红

  图片由重庆市永川广播电视大学(重庆市永川区社区教育学院)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