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用量不同效用有别(下)

 空杯心愿 2024-05-22 发布于广西

16. 茯苓

图片

研究结果发现,在 25g以下无明显利尿作用,至少达 30g才有利尿作用,认为100g时利尿作用最强。

17. 附子

1-轻量-阳虚 2~3-重量-祛风湿、止痛--《伤寒论》(一枚炮附子的重量约12克。)制附子120-300克水煎3-5小时有甘温补脾肾之阳,温补中下焦元阳之气,无辛燥热之弊,

18. 防己

小量能使尿量增加,而大量则作用相反,汗防己小量则增加尿量,大量尿量反减少。

19. 桂枝

在桂枝汤中用9g,取其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之功,以祛除在表之风邪;而在五苓散中用量不到5g,则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

20. 合欢皮

量小可以安神,量大可以化痰。

21. 红花

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少用能活血,多用则破血。0.91.5 g用于调养气血。在温补剂中加入少量红花,用于治疗产后血晕、头晕、眼花气冷等。1215 g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取其有破瘀通经之功。红花小量养血和血,大量则活血化瘀。其药理作用是破瘀活血通经,表现为兴奋子宫、降压、扩张血管。

22. 黄精

小剂量10~20g补五脏,大剂量30~40g有镇静作用。

23. 黄连、龙胆草

12g能健胃,增进食欲,36g可燥湿泻火解毒,大量则会刺激胃壁引起恶心、呕吐;

24. 黄芪

常用量为915g,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

气虚难汗者用之可汗,表虚多汗者用之可止。其利尿作用在20g以内明显,30g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的影响,量在15g以内可升高血压,35g以上反而降压。10克以下升压,15-30克降压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15g以下能升血压,30g以上可降血压。

25. 厚朴

多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叶天士(我不知道少用与多用的程度到底是如何)

26. 决明子

36g治疗急性结膜炎、麦粒肿、角膜云翳、虹膜炎等;912g治疗老年性哮喘、胃炎、胃溃疡、急性肾炎、急性泌尿道感染。2030g治疗急性胆道感染、胆囊炎、慢性胰腺炎、高血压等。

27. 鸡内金

鸡内金粉 3 g,用于治疗体虚遗精、遗尿等,尤其对肺结核之遗精有较好疗效。4.512 g用于调理脾胃、消食祛积,尤其适用于因消化酶不足而引起的胃纳不佳、积滞胀闷,反胃呕吐等。1518 g有化坚消石之功,可用于泌尿系结石及胆石症。

28. 苦参

58g有利尿消肿作用,用治肾炎性水肿、肝硬化腹水、心脏性水肿等,并有平喘止咳作用,可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 1015g治疗细菌性痢疾、钩端螺旋体病及各种皮肤病; 3060g,可用于外治感染、各种原因所致的失眠症。

29. 人参

常用量为510g,用于复脉固脱时可用至1530g

30. 连翘

诸家皆未言其发汗,而以治外感风热,用一至二两,必能发汗,且发汗之力甚柔和,又甚绵长。曾治一少年风温初得,俾单用连翘一两煎汤服,彻底微汗,翌晨病若失。------《医学衷中参西录》

31. 龙胆草

小剂使用有开胃建胃之功,大剂则清肝胆湿热效着

32. 龙骨、牡蛎

610g有摄汗作用,对鼻衄、月经过多者有止血作用,治疗高血压有潜阳之功; 1215g,对支气管哮喘有定喘作用; 20g,有安神作用。

33. 麻黄

少用通阳消征,多用发汗利水;用其升提之功,用量不少于9g;独用剂量15~50g

麻黄的用量一般是2~9g,小儿多用炙麻黄,也可与等量甘草同用,小儿用量不宜超过3g。冬季用量宜大,夏季用量宜小,素有鼻衄、高血压者禁用!

治疗水肿时常比一般用量较大,可由9g渐加至15g,(个别的还有时逐渐用到20~25g,最多用至30g,生石膏相应增加到60~90g)这时要配用生石膏25g45g(生石膏与麻黄之比约为3),以减少麻黄的发汗作用而达到宣肺利尿的作用。

意:肺虚作喘、外感风热、单臌胀、痈、疖等证,均不可用麻黄。

34. 马兜铃

常用量能止咳,用量15g时可致呕吐,30g以上可使呼吸抑制,血压下降;

35. 木通

常用量能利水通淋,用量60g以上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小便不利;

36. 麦芽

催乳、回乳有以下三个观点:生麦芽通乳,“生”取其“生发”之意,量在30g以下;炒麦芽回乳,“炒”取其“炒枯”之意,量在60g之上。生、炒麦芽均可单独用于回乳,量60120g。生麦芽、炒麦芽混用用于回乳,量各为60g

37. 胖大海

14枚,有开肺解表、清热利咽之功,用于风火犯喉而致的声音嘶哑。1215枚有通便之功,可用于头目风热疾患,合并有大便热结者。

38. 牵牛子

少用可泻下通便,祛除肠中积滞,多用则峻下逐水,攻逐腹中积水。

39. 肉苁蓉

612 g,有补肾助阳、益精血之功。适用于阳痿不孕、腰膝冷痛、筋骨无力等证。1518 g有润肠通便之功,用于肠燥津枯之大便秘结之证。本品助阳而不燥,滑而不寒,是一味既补阳又益阴的药物。

沈绍功教授临床经验汇讲(3)-证候要素的特证

金匮要略第二篇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