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庙三碑的《乙瑛碑》是谁写的

 泊木沐 2024-05-22 发布于辽宁

山东曲阜是先师孔子的故乡,曲阜孔庙是祭拜传统文化师祖的圣地,孔庙的镇殿之宝,是三块在书法史上享有盛名的碑石,统称“孔庙三碑”,即《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孔庙三碑”的碑刻书法,被书坛奉为经典,誉称汉隶神品。可是“孔庙三碑”是谁写的?史书没有记载,碑刻没有留名,成为一道历史谜题。笔者前期文章,依据民间收藏东汉官吏、书法家曹全书写的汉隶书卷,抄录《史晨碑》文本为证,解谜《史晨碑》篆书者是曹全(详见笔者文章《孔庙三碑的<史晨碑>是谁写的》,查阅可用“作者名+文章标题”网络搜索)。在本文将解谜《乙瑛碑》是谁写的。

《乙瑛碑》全称为《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立于汉桓帝永兴元年(153年),是“孔庙三碑”立碑时间最早的一块。该碑无额,高3.6米,宽1.3米,共刻字18行,每行约40字,除去空格全文约600余字。碑主乙瑛(生卒不详),东汉末年官员,平原高唐人,汉桓帝刘志当政期(146—168年),乙瑛时任鲁相(相当于县令),元嘉三年(153年)乙瑛上奏朝廷,请求为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掌管庙堂公文、祭器、礼品。皇帝批奏诏准时,乙瑛任期已满离职,由后任鲁相遵诏遴选,任命孔子家族后人孔龢,为孔庙史上第一任百石卒史(即守庙官),为此特立《乙瑛碑》记之。在民国十五年,乙瑛故乡《高唐县志》有记,“乙瑛事迹除请百石卒史碑外无可考,对于本县无直接影响。然其请置百石卒史一事,关心先圣,裨补儒教,其及于人者非浅鲜,且其事列入他篇,举非所直,故以为德范之首”。意即史上乙瑛仅记有尊圣立碑德范之举,其它无考。

乙瑛之举在当代,即是向中央政府呈递一份报告,请求设置管理孔庙的编内官职,中央政府批准聘请孔子后代司职。这件事今天看来是不足提起,古代继而立碑,对此需置于东汉尊孔重儒的时代背景下看待,汉代尊孔如同当代兴盛个人崇拜那样,具有国家意识形态导向的标志意义。首立的《乙瑛碑》,后立的《礼器碑》、《史晨碑》,组成“孔庙三碑”的碑文,都是记述与孔庙设祭有关的人和事,官方定期组织孔庙祭拜仪式,成为官员显示政绩,取悦朝廷的一件大事。

《乙瑛碑》是一块纪事碑(图1—2),碑文内容除去鲁相乙瑛上书朝廷,请求设置百石卒史以外,还有祭祀工作细则记载,如春、秋天祭祀用的牛、羊,酒等祭品、礼品;祭祀圣人先师的陪同人,由孔子后代子孙及太宰令、太祝令等官吏组成;提出选拔百石卒史的用人要求,年龄在四十岁以上,擅长六艺其一,遵奉先圣礼仪,在孔氏家族享有威望等。

史上关于《乙瑛碑》是谁写的,曾有宋代官吏张稚圭在碑角刻写“后汉钟太尉书,宋嘉佑七年按图题记”。意即《乙瑛碑》是后汉三国时期书法家钟繇书写。这一观点经不起考据,钟繇生于151年,《乙瑛碑》立于153年,显然不可能是时年两岁的钟繇所写。

《乙瑛碑》是谁写的?民间收藏的乙瑛书卷给出答案,《乙瑛碑》就是乙瑛本人所写。乙瑛书卷为纸本,卷长约430cm(含题跋),宽29cm, 书写45行,每行4字,整卷写有180多字,每字见方约5cm。为便于欣赏乙瑛书卷原迹,以下分段展示(图3—8是书卷手迹,图9—12是书迹与拓本对比,以下所称拓本非原拓,含翻印复制件)。

在图8左端,有乙瑛落款“瑛书”,表明书卷是乙瑛亲笔所写。书卷文本内容与碑文相同,但不是全文抄录,抄录部分约占碑文三分之一(图2标注红色下划线文字,是书卷文本部分)。被书史遗漏的古代书法家乙瑛,与其他书法家写碑一样,既写了完整文本的碑刻字模,又写了纸本书卷的碑文摘录,期待留迹在世,传承子孙。

据考汉代立碑对选材、制作、刻字相当讲究,碑石打磨光滑平整,名人高手书写字模,工匠精心錾刻雕琢。碑石无论如何精工细作,经不住千年风雨侵蚀与人为损坏,对碑面造成诸多伤痕,影响文字显现。上图9—12墨迹本与拓本对比,拓本存在许多白色斑点,有认为拓本黑白对比,书体显眼耐看,其因是拓本经过修饰,对原字缺笔经过填补,看上去笔划棱角分明,更为清晰。下图选取碑石原刻与拓本对比,可见拓本字迹有修饰笔痕(图13—14)。

《乙瑛碑》以其独特的书法风韵广受好评,体现了汉隶书法雄浑壮美特征,字体阔大,线条厚重,笔法古意,庄严肃穆,符合法度,均衡对称。用笔方圆兼备,长短参差,点画严谨,万端变化。例如点划有圆、方、斜、横、撇、捺点;横划有直、拱、尖、方横等;竖划有圆脚、轻直、悬针、垂露等等,是历代隶书作品,笔法最为丰富的上品。《乙瑛碑》以其雍容、典雅、超逸、虚和的艺术风格,被历代书坛大师称颂,明代金石学家赵崡称“其叙事简古,隶法遒逸,令人想见汉人风采”。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翁方纲评价是“汉隶最可师法者”。清代官吏、文学家、篆刻家孙承泽赞“文既尔雅简质,书复高古超逸,汉室中之不易得者”。

乙瑛书卷题跋内容,前隔水签条有南宋官吏、文学家、书法家范成大题字“三品堂传世真品藏”(图15右)。书卷题首由南宋官吏、诗人、书法家陆游题字“澄鉴堂宝藏”五字(图15左上)。陆游与范成大生卒,陆游大于范成大一岁,范成大早逝于陆游十七年,两人在世有许多交集。两人对书卷题字,一个是“三品堂”收藏,一个称“澄鉴堂”宝藏,表明乙瑛书卷曾递藏于“三品堂”与“澄鉴堂”,两堂递藏谁先谁后,难作判断。“三品堂”与“澄鉴堂”是官邸还是私宅,尚无资料可考。尾跋题字者有:北宋书画家米芾,金代文学、书画家王庭筠,宋徽宗赵佶,南宋官吏、词人韩元吉,南宋官吏、文学家岳珂等(图15左下)。

《乙瑛碑》作为汉隶成熟期典型作品,历来被视为学习隶书的经典范本,历史上碑拓版本众多,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图书馆、辽宁博物馆及海外博物馆等,珍藏有明初、明中期、明末及清代多个拓本与印本。对比不同版本笔划有局部差异(图16,明、清拓本比较)。

笔者发现乙瑛书卷“瑛”字写法与拓本不同,乙瑛书卷“瑛”字,左部首是王字旁(见图3、图8红圈内),拓本“瑛”字左部首是玉字旁(见图9、图12黄圈内)。玉字与王字虽是一点之差,但是质疑乙瑛书卷的重要问题。

市面也有“瑛”字是王部首的拓本,对不同版拓本而言,只是书写有别,没有真假存疑。对此有专家解读,隶书是篆书的演化,“瑛”字玉部首是篆书遗痕,是《乙瑛碑》早期拓本,后期拓本是王部首。专家此言不知道存世还有乙瑛书卷,“瑛”字也是王部首,按专家观点应是后期摹写本。

专家说法靠谱吗?为此笔者查阅了碑刻、拓本与“说文解字”等有关资料,认为专家此言毫无依据。

隶书构字把王部首写成玉字,并不是古代专有,当代隶书教材也有把王部首写成玉字,编入了教材范本。那么古代王部首汉字,是不是都写成玉字呢?也不是。古代碑石有许多王部首字例,以《乙瑛碑》同代立碑的《张迁碑》(186年)、《曹全碑》(185年)、《礼器碑》(156年)为例(图17红圈内),碑文中王部首都是写成王字,而不是玉字。可见从汉代到当代的隶书笔法,把王部首写成王或玉字,是古今通用并存的写法,并没有法度限制。乙瑛书卷“瑛”字王部首,完全是东汉时代合规的写法。

从汉字起源与演化过程看,先人的“说文解字”图示了王字与玉字的历史变化(图18)。王字与玉字的金文、篆文字形基本相同,区别是王字三横的中间一横(红圈内)位于上半部,有王权至上的意味。玉字是三横均衡排列,在篆文玉右下添加一点,别于王字的玉字形,始于汉代隶书原创,沿用当代。

总之从汉代至今,隶书的王或玉部首,与专家所说有时代远近之因,完全是无稽之谈。再单看玉字的一点,也是与篆文写法没有联系。

上述阐明汉隶的王或玉部首,是古今通用与并存的写法,那么乙瑛书卷与《乙瑛碑》,为何出现“瑛”字写法不一致呢?笔者对照碑石原图,认为“瑛”字玉部首右下一点的錾刻,与其它笔划凿痕明显有异,其它字上的点划,无论是写的竖点或是横点,比碑刻玉部首的点,体量大且规整,与整体协调自然。碑石“瑛”字玉部首一点,体量较小,笔画錾刻模糊,疑似錾刻的工匠脱离字模或无字模所作添加,或是后人修饰拓本所作改动(图19)。还有一种情况,或是乙瑛书写碑文字模“瑛”字,写的是玉部首;书写书卷时,写的是王部首。当然,以上只是笔者的释疑解惑,拓宽思路的联想,或许乙瑛书卷与《乙瑛碑》,“瑛”字写法不一问题,当代人根本无解。

乙瑛书卷钤盖有二十余枚印迹,有宋徽宗宣和中秘,宋高宗真閤、绍兴、内府书印,宋理宗缉熙殿宝及清乾隆等官印,其余社会名流有米芾、陆游、项子京等鉴赏私印。

民间收藏乙瑛书卷的发现,解开了《乙瑛碑》撰书者之谜,把鲁相乙瑛的历史形象,由尊圣立碑的德范官吏,立于古代书法家行列。乙瑛书卷及附载信息,补充了史料不足,极具文史价值,并为研究古代书法史,提供了汉隶书法珍稀证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