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结带你看《贼退示官吏》中:人性正义与私欲的较量

 昵称503199 2024-05-22 发布于湖北

图片

(。・∀・)ノ゙嗨~大家好,今天给各位爱学习的朋友们准备了一份大礼——元结的《贼退示官吏》拼音、配音、译文、注释以及古籍清刊《唐诗三百首》中的原文。


本文目录


  • 简单了解作者;

  • :古籍清刊《唐诗三百首》中的全文;

  • :元结的《贼退示官吏》拼音、配音、译文和注释;

  • 贼退示官吏》的赏析;

  • :“阅读原文”处《贼退示官吏》拼音打印稿。(密码:1314)


【1/5】简单了解下作者


  • 元结(公元719年-公元772年),字次山,号众多,包括漫叟、聱叟、猗玗子、浪士及漫郎,出生于河南鲁山(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区域),另有一说为河南洛阳人,乃延唐县丞元延祖的后裔,是一位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朝廷重臣及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自十七岁起,元结矢志向学,师从元德秀。

  • 玄宗天宝六年(747年),他赴长安参加科举,却因权臣李林甫操纵考试,致使所有考生名落孙山,此后他选择隐居商余山。

  • 五年后的天宝十二年(753年),元结再次应考并终得进士及第。安禄山叛乱爆发,他带领家族南迁,避难于今天的湖北大冶猗玗洞,由此自号猗玗子。

  • 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在国子司业苏源明的推荐下,元结担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参谋,积极募兵抗敌,对抗史思明的叛军。代宗时期,他历任道州、容州刺史,并被授予都督之职。

  • 大历七年(772年),元结回京途中,不幸于长安逝世

  • 遗憾的是,尽管古代文献记载元结有《异录》、《元子》、《文编》等多部著作,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大多未能留存至今


【2/5清刊《唐诗三百首》中的全文


-《贼退示官吏.

图片

-贼退示官吏.退.

图片


【3/5《贼退示官吏》的拼音、配音、译文、注释


  •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正值元结担任道州刺史之际。

  • 诗前的小序揭示了其创作背景:癸卯年岁末,广西地区被称为“西原蛮”的叛乱势力发动了大规模暴动,道州(今湖南道县)惨遭侵袭,历时一个多月,城池遭受重创,生灵涂炭,盗贼肆虐,恶行连连。

  • 转年至五月,元结赴任道州,而到了七月,“西原蛮”再度发难,攻克了相邻的永州(今湖南零陵)与邵州(今湖南邵阳),唯独对道州手下留情,诗人深感此番幸免并非官军力量所致,而是乱贼对道州百姓苦难的某种怜悯。讽刺的是,朝廷派遣的租庸使对此民间疾苦视而不见,在道州民众“朝餐是草根,暮食乃木皮”(见《舂陵行》)的绝境下,依然苛刻征税。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现状,元结挥笔写就此诗,旨在警醒那些征收租税的官吏,使其意识到民间的苦难与政策的不公。

图片


【4/5《贼退示官吏》的赏析


  • 该诗作为作者揭示社会实况、深切同情民生疾苦的标志性作品,尤为突出的是,在批判统治阶层对苦难民众无情剥削的笔触上,其言辞更加犀利深刻,情感的抒发也显得更为激愤和饱含痛楚。

  • 诗中,元结将起义的少数民族群体标签化为“贼”,这无疑显露了其时代的局限性与个人的偏颇观念。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他通过将“诸使”与“贼”进行对比描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赋予“贼”以正面色彩,以此反衬出官府征税官吏行为的残忍与冷酷。作为同属官僚体系的一员,元结能有此番深刻自省,勇于揭露并批判同僚的不仁之举,实属罕见且值得称赞。

  • 该诗分为四个部分,首段自"昔年"起,至"日晏"止,首先勾勒出"昔"时的图景。开篇两句概览了作者入仕前悠长的隐居岁月,正逢“太平”盛世。紧接着的两句,通过描绘山林隐逸的乐趣,不仅展现了避世之美,也暗暗为后续对比官场的阴暗及表达归隐意愿铺设了道路。此段的轴心落在"井税有常期"一句,这里"井税"象征着古代井田制度下的税收,实际代指唐代依据户数征收固定额度的租庸调制度;"有常期"强调税收有一定的限度。作者视民众免于额外征税为太平盛世的关键标识,并视为"日晏犹得眠"——百姓安享宁静生活的根源,对此大加赞颂,巧妙构筑了与接下来揭示"今"朝统治者任意盘剥民间形成鲜明对比的基石

  • 第二部分,自“忽然”句到“此州”结句,转向描绘"今"日现状与"贼"患。前四句概述了作者自离开隐居地踏入仕途,直至遭遇动荡变故的过程:自安史之乱后,作者积极参与平叛,继而担任道州刺史,期间恰逢"西原蛮"的叛乱风波。此背景铺陈之后,紧接的四句揭示道州得以幸免于难的秘密——城池虽小却逃过一劫,原因在于"人贫伤可怜",暗示了即便身为"贼",亦对道州百姓的深重苦难抱有一丝同情,这番描述意外地赋予了"贼"一种正面色彩,予以赞扬。本诗题旨在于"示官吏",旨在揭露并警醒官府,因此提及"贼"行实则是为了反衬并引出对"官"的批判,后续内容方为全诗核心所在。

  • 第三段,于"使臣"起始直至"以作"句末,仍旧围绕"今"日时局与"官"员行为展开。开篇即以反诘构建强烈对比,质问道:“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此语锋利,直指那些无视民生疾苦,在灾祸频发之地仍残酷搜刮的官吏,字里行间满载元结深厚的民众情怀。

  • 紧接着的两句:“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通过生动且直白的画面,揭露了这些如虎似狼的官员如何将民众推向水深火热的境地。这与前文提及的“井税”形成相互照应,与“昔”日的和谐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对征税官吏的控诉更为深切。

  • 随后的反问:“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以此坚决否定的答案,深刻揭示了所谓“时世贤”背后的冷酷残民本质。“绝人命”与前文“伤可怜”遥相呼应,而“时世贤”与开篇的“贼”形成强烈对比,对这类虚伪官僚的讽刺与谴责力度空前。

  •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在此坚定表态,自己既不愿成为残害百姓的“绝人命”,也不屑成为那般虚伪的“时世贤”。这一立场不仅是对个人操守的严正声明,也是向所有同僚发出的道德警告,呼吁他们反思并改变其对待民众的方式。

  • 第四段,自"思欲"起句延伸至"归老"结句,作者向同僚官吏坦陈心迹。身为官员,他深知不可悖逆"王命",然而面对成为冷酷"征敛者",残害百姓以求仕途腾达的抉择,他内心却极度抗拒。诗人在这一两难境地中寻得的解决之道彰显其高洁志趣:宁可舍弃官位,退隐于江湖之远,也绝不沦为那些为取悦上意、不惜牺牲民间福祉的伪善之臣

  • 这番抉择,实则是对无休止征敛政策的深切抗议,清晰无误地映射出作者心系民间疾苦的真挚情感与高尚情操。他以行动证明,个人名位远不及百姓安乐来得重要,展现了超越个人利益的深远考量与对仁政理想的坚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