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家医术 | 一气交融 万气全具(附26个道内治病药方)建议收藏。

 随缘飘渺 2024-05-22 发布于山西

视频源自腾讯视频客户端

点击蓝字

 正源传统文化 

关注我们

● ●

道医是以《道德经》中的道和黄帝内经为基本理论及阴阳五行学说为形神兼治手段。源自于道家的修身学说。道教为追求长生成仙,继承和汲取中国传统医学的成果,在内修外养过程中,积累的医药学知识和技术。道教医学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以及带有巫医色彩的仙丹灵药和符咒等,与中国的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医学和药物学的精华,为中国医药学的组成部分。这是目前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一个定义。

图片

探索研究

道教医学的正式产生,从逻辑上说只能在道教创立之后,伴随着道教的创世和发展,逐步形成并完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道教医学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巫术医学。

道教医学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从其发生和发展来看,它肇端于秦汉,形成于魏晋南北朝,在唐宋发展至鼎盛,是我国医学中的瑰宝。

道教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以其人生哲学和宇宙论为基础的。在道教学者看来,人与宇宙天地万物共同源于'炁','炁'者,'气'也,或称'无极'。葛洪在《抱朴子内篇─至理篇》中明确指出:'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陈抟说:'两仪即太极也,太极即无极也。两仪未判,鸿?未开,上而日月未光,下而山川未奠,一气交融,万气全具,故名太极,即吾身未生之前之面目。'(《玉铨》)人类模拟自然的一切手段,包括道教医学中提取药物的种种方法和治疗手段都是以人物同源论为基础的。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诠释之即为人法地而生,地法天而行,天的运行是循着道的,道便指自然,实际上是要求人'法自然',依照自然界的规律行事。道教医学认为'人是一个小乾坤',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天供人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应顺应天地自然的关系和规律,使之达到'天人相应'的境界,这样才能'长生久视',尽终天年,反之则灾害降临,疾痛丛生。

道教医学通过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来研究掌握人体生命活动的变化规律,发现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常常影响着人体,会使人产生心理、生理及病理的变化。如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气象被称为六气,正常时不会引起人们致病,若太过、不及或不应时,则成为六淫,影响到人体的调节适应机能及病原体的孳生传播,成为致病的因素,侵犯人体而造成疾病的发生,这种取类比象的方法不但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且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之中。葛洪曰:'夫五谷犹能活人,人得之则生,人绝之则死,又况于上品之神药,其益人岂不万倍于五谷耶? 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盖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犹如脂之养火而不可灭。铜青涂脚,入水不腐,此是借铜之劲,以插其肉也。金丹入身中,沾沾荣卫,非但铜青之外传矣'。(《抱朴子内篇.金丹篇》)。

祝由术

祝由术是古代一种精神疗法,在中医眼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治病招数。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一》:“上古神医,以菅为席,以刍为狗。人有疾求医,但北面而咒,十言即愈。古祝由科,此其由也。”《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黄帝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圣济总录·卷第四·治法·由》:“周官疡医,掌众疡祝药劀杀之齐,必先之以祝,盖医之用祝尚矣。”历代以来中医体系都有祝由一脉,及唐·王焘《外台秘要》收载“祝由科”,说明最迟在唐代,祝由已成为中医体系独立一科,例如明代太医院设医术十三科:“曰大方脉,曰小方脉,曰妇人,曰伤寒,曰疮疡,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咽喉,曰接骨,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 但据张介宾所说,“今按摩、祝由二科失其传,惟民间尚有之”;而上溯直至《黄帝内经》,通篇不言鬼神邪祟,认为“因知百病之胜,先知百病之所从”是祝由取效的原因,王冰的注文也仅“祝说病由,不劳针石而已”几个字,说明祝由一直处于中医体系的边缘。历代医家或有信者,或有疑者,或有两存者,以之为临床权变之术。即便著有四卷《祝由录验》的赵学敏,对待祝由的态度也是“禁法之大莫如水法,次则祝由,兹录其小者,绝扰屏嚣,均无妨于大雅。其有近于巫、觋所为者,概在所摈。”(见《串雅内外编·串雅内编·凡例》)

巫,《说文·巫部》:“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

祝,《说文·礻部》:“祝,祭主赞词者。从示,从人、口。一曰从兑省。《易》曰:'兑,为口、为巫。’”《玉篇·礻部》:“祝,祭词也。”《尚书·洛诰》:“王命作册,逸祝册。”孔颖达疏:“读策告神谓之祝。”由此可见,“祝”有三义:⑴祭主赞词者:祭祀时司祭礼的人,即男巫,亦名觋(音席xi)。⑵祭词:祭神的祝祷词。⑶读祭词者,即用言语向鬼神祈祷求福的人。

祝通鬼神。《礼记·曾子问》:“祫祭于祖,则祝迎四庙之主。”郑玄注:“祝,接神者也。”

祝,乃与巫同类职业者,故《易》曰“为巫”,而有巫祝之称。

巫祝者,皆乃上古时期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晓天文、懂地理、知人事,而且最重要的是能与鬼神相通,故有“神职官员”之称。

《周礼·春官·大祝》:“大祝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祇(示),祈福祥,求永贞。一曰顺祝,二曰年祝,三曰吉祝,四曰化祝,五曰瑞祝,六曰筴祝。”郑司农云:“筴祝,远罪疾。”

《周礼·春官·小祝》:“小祝掌小祭祀,将事侯禳祷祠之祝号,以祈福祥,顺丰年,逆时雨,宁风旱,弥灾兵,远罪疾。”郑玄注:“禳,禳却凶咎,宁风旱之属。”贾公彦疏:“宁风旱、弥灾兵、远罪疾,三者即是禳……云'禳,禳却凶咎,宁风旱之属’者,'之属’中兼有弥灾兵、远罪疾,三者是凶咎之事,故设祷祠禳却之。”

《易·巽》:“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孔颖达疏:“史谓祝史,巫谓巫觋,并是接事鬼神之人也。”

明·虞抟《医学正传·医学或问》:“或问:古者医家有禁咒一科,今何不用?曰:禁咒科者,即《素问》祝由科也。立教于龙树居士,为移精变气之术耳。可治小病,或男女入神庙惊惑成病,或山林溪谷冲斥恶气,其证如醉如痴,此为邪鬼所附,一切心神惶惑之证,可以借咒语以解惑安神而已。古有龙树咒法之书行于世,今流而为师巫、为降童、为师婆,而为扇惑人民、哄吓取财之术。噫!邪术惟邪人用之,知理者勿用也。”

“祝由”一词,见于《素问·移精变气论》,云:“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对“祝由”的解释,古今医家所释不一。

导引术

《内经》中总结导引疗法的适应症有“痿、厥、寒、热”和“息积”,临床配合“按乔”(按摩)进行;还提到以汤药、导引配合治疗筋病。东汉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强调以“导引、吐纳、针灸、膏摩”治疗四肢“重滞”症。在保留了华佗的一些佚文《中藏经》中也指出:“导引可逐客邪于关节”;“宜导引而不导引,则使人邪侵关节,固结难通”。汉代医家对导引疗病的认识逐步加深,使用导引疗法的范围也愈益扩大。

老子学派和方士中有不少人积极利用导引作养生手段。如:汉初张良“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导)引、轻身”(《史记·留侯世家》);李少君、东方朔等人以“导气养性”(《论衡·道虚》);后汉人矫慎“仰慕松、乔导引之术”(《后汉书·逸民列传》)。“导养”之风,东汉盛于西汉,《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讲到的许多方士都是精于导引的养生家。这些人对导引的发展无疑是有贡献的,但其“导养”的目的是希冀“长生不老”做神仙。

内丹术

内丹术是道家重要的一种修炼方法。内丹术指以“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思想为理论,进行性命的修炼,以人的身体为鼎炉,修炼“精、气、神”等而在体内结丹,达成强身健体、提高人体的生命功能。《道德经》、《文子》、《列子》、《庄子》、《内业》、《心术》、《楚辞·远游》以及黄老学派作品可以说是所有丹经必本的祖经,后世一切丹经均从其中发挥而来,一直是内丹法诀的纲要。丹者,单也,一者,单也。惟道无对,故名曰丹。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人得一以长生。

中医专著《黄帝内经》记载“真人”、“至人”、“圣人”的修炼境界,以及「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精神不散」、「积精全神」、「移精变气」等修炼、疗病方法。「移精变气」可以看作是后世内丹学「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一类的方法。

东汉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为丹法之祖书。东晋葛洪是金丹道教的理论家与实践者。他认为金丹之道,乃仙道之极。《抱朴子金丹篇》说:“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然则此二事,盖仙道之极也。服此而不仙,则古来无仙矣。”

符咒

道家的符咒与咒语,就是起源于古时的巫祝。道家的咒语在东汉时期较为盛行,并且也符有密切的关系,画符时要念咒语,用符时也有咒语,作一切法都有一定的咒语。咒语成为施法者精诚达意,发自肺腑的声音,才能保证一切法术的奏效,祈祷时,咒语都是一些赞颂神灵,和祈诉如愿之词;治病时,咒语是要求法术显灵百病俱消等辞;修炼时,咒语多为安神,定意澄心,及要求神灵帮助等语。道家的咒语每句结尾一般都有“急急如律令”一语。宋代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解释道:“急急如律令,汉之公移常语,犹今云符到奉行。张天师汉人,故承用之,而道家遂得祖述”。说明这句词是从汉代经张天师传下来,要符到就灵验的意思。

服食

服食又名服饵,指服食药物以养生。道教认为,世间和非世间有某些药物,人食之可以祛病延年,乃至长生不死。葛洪引《神农四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中药养性,下药除病。道士在这种信念的驱动下,在实践中逐渐积累起一套采集、制作和服食长生药的方术,即为服食术。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九和三十载,韦节“卜居华山之阳,……饵黄精、白术、胡麻、茯苓、丹砂、雄黄”田仕文“常饵服白术、茯苓,久而有益”;梁谌“广索丹砂,还而为饵”;马俭“断谷服水,饵枣膏、天门(冬)”;尹通“服黄精、雄黄、天门冬数十年,体渐清爽”

1959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从《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本草纲目》等二十余种道书、中医药典中,筛选出抗衰延年药方一百五十余种,按功用分为十二类,计耳目单方类十一种,耳目复方类八种,齿发单方类六种,齿发复方类十八种,诸风单方类六种,诸风复方类二种,悦泽方类八种,补虚单方类八种,补虚复方类四十种,延年不老单方类六种,延年不老复方类三十六种,其他二种。可谓我国古代服食养生药研究的一种总结。

图片

道家秘方

1、甘松汤

甘松10g 代赭石30 g 龙齿30g 蜈蚣2 g 全蝎5g紫葳10g 虫衣 10 g 石菖蒲10g 白附子10g 黎芦5g

功效:凉血开窍 、熄风定痫。

主治:痫症

2、罗汉果汤

罗汉果2个 款冬花 10 g 天门冬 10 g 北沙参30 g 化橘皮12 g 紫金牛10 g 紫苏叶 10g 浙贝母10g 蜜百部10g 鱼腥草30g

功效:止咳化痰。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癌咳嗽。

3、增液汤

玄参30g 麦冬15g 生地30g

功用:养阴生津.

主治:阴虚口干.

4、化癌丹

全虫5g 蜈蚣2只 龙胆5g海藻30g 昆布30g

功用:清热解毒,软坚散节

主治:各种恶性肿瘤.

5、下乳方

三胶珠各20g 米蔘10g 鹿筋10g炮甲15g 王不留行15g

功效:下乳。

主治:产后乳少。

用法:用猪脚炖汤,去油。然后用汤煎上药,吃一至二次即效。

6、面瘫经验方

此方为友人罗四海家传秘方

钩菊虫衣僵全虫,首乌白芍龙牡并。

鸡血珠母枯球寄,竺黄胆星面瘫灵。

钩藤30g 白菊15g 虫衣10g 僵虫10g 全虫6g 首乌20g 白芍30g 龙骨30g  牡蛎30g 鸡血藤15g 珍珠母15g 夏枯草15g竺黄10g 胆星5g

功效:平肝潜阳,祛风止痉。

主治:面神经炎

7、推气散

枳壳30g 熟地30g 中安5g 姜黄12g

功效:理气止痛。

主治:肋间神经痛。

8、三胶二白汤

阿胶珠10g 龟胶珠10g 鹿胶珠10g白及10g 百部15g

功效:平补阴阳、润肺止咳。

主治:肺结核。

9、牙痛霜(祖传)

牙痛霜中樟脑椒,细辛雄黄冰片调。

共研为末升丹取,外用点牙痛立消。

樟脑30g 细辛21g 雄黄10g 冰片10g 花椒30g

功效:消肿止痛。

主治:各种牙痛。

10、消瘰散

夏枯草20g 猫爪草15g 土贝母30g 玄参30g 牡蛎30g

功效: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主治:痰核瘰疬、良恶肿瘤。

11、开关散

急性子10g 守宫5条

功效: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主治:食道癌。

12、赤小豆汤

赤小豆 30g 合欢皮 30g 半边莲30g

功效:利水消肿。

主治:急慢性肾炎水肿。

13、五草汤

白花蛇舌草30g 夏枯草15g 马鞭草30g半边莲 30 g 仙鹤草15g

功效: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主治:鼻窦炎。

14、二蛇二灵汤

乌蛇 10g 祈蛇 10g 灵仙 10g 灵脂10g

功效:通经活络、祛风止痛。

主治:风湿顽痹。

15、消蛋白方

消蛋白方用生耆,苏叶益母与蝉衣。

胫踝浮肿蛋白尿,此汤加减服之宜。

生耆40 g 苏叶15g 益母草30g 蝉衣10g

功效:利水消肿。

主治:急慢性肾炎。

16、疝气方

疝气方中用吴芋,枳壳川楝与黄药。

山楂炒炭荔枝核,五疝方后加减入。

吴芋 10 g 枳壳 30g 川楝10g 黄药10 g 山楂30g 荔核30 g

功效:疏肝理气、止痛。

主治:各种疝气。

17、二地汤

二地汤中生熟地,全皮菟并共蒺藜。

毛姜专入少阴肾,牙疼龈脓消肿奇。

生地 15g 熟地 15g 全皮20g 菟并30 g蒺藜30g 毛姜20g

功效:消肿止痛。

主治:牙痛

18、痞癗汤

痞癗汤用谷精草,管仲虫衣生石膏。

风热犯表风团红, 热剧痒功效高。

谷精草30g 管仲30g 生石膏30g 蝉蜕10g

功效:抗过敏。

主治:各种过敏性疾病。

19、疖肿四味汤

疖肿汤用人中黄,当归生地牡丹同。

疮疡肿毒阳热症,随宜加减见奇功。

人中黄10 g 当归 10g 生地 30g 牡丹 15g

功效:解毒凉血。

主治:各种阳症疮疡疖肿。

20、加味瓜蒌神效汤

加味瓜蒌神效汤,乳香没药当归共。

桔荔二核解肝郁,海藻昆布散结良。

瓜蒌15g 乳香 5 g 没药5g 当归10g桔核15g 荔核15g 海藻10g 昆布10g

功效:活血止痛、消肿散结。

主治:乳中结块。

21、玉种回春丹
玉种回春用参茸,仙茅枣皮并蚕蛹。
峰房蜈蚣九香虫,肾虚阳痿不育灵。
红参15g 花茸5g 仙茅10g 枣皮20g 蚕蛹10g峰房10g 蜈蚣2g 九香虫10g


功效:壮阳生精
主治:各种死精少精、阳痿不育。


22、紫金地黄汤
紫草15金银花30土茯苓40紫葳10生地黄30 水牛角30 赤芍药15牡丹皮20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白庀、牛皮癣。


23、二蛇四物汤
乌蛇10 蕲蛇10川芎10当归10生地30赤芍药10


功用:清热凉血、祛风止痒。

主治:顽癣。


24、六军汤
六军汤中夜明砂,乌蛇蕲蛇与全蝎。
金头蜈蚣炮山甲,磥历肿毒服之消。


乌蛇10蕲蛇10全虫5蜈蚣2条穿山甲10夜明砂10


功用:通经活络、软坚散结。
主治:粉丝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良恶性肿瘤、 顽癣。顽痹。


25、二人三棘汤
二人三棘解阳毒,人中黄白两相促。
云实柞刺曾比树,阳证疖肿急煎服。


人中黄10 人中白10 云实刺30 柞树刺30 曾比树30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外科热毒脓肿、妇科黄白带下。


26、跌打伤科外用方
大黄 30 栀子30 黄檗15 赤芍药24 丹皮12 香附24乳香12 没药12 归尾12 姜黄12 白芷15 红花9


功用: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主治:跌打伤科

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