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理即人欲”怎么解

 江夏心学 2024-05-22 发布于福建

​2024-5-22江夏心学

我分享一下“天理即人欲”这句话,我先打一个比方嘛。天理和人欲是二元对立的,那王阳明说:圣人之心如明镜。明镜是无色无尘光明的,它本来就没有二元对立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心的本体,王阳明本心、良知,佛家叫佛性,叫本来面目,叫真心,道家叫元神,叫清净心。等等各种名相。

心的本体。怹遇缘呈相,又以明镜来譬喻,比如说你拿一个黑颜色的东西,他就会照出黑颜色,拿一个白颜色的东西,他就照出个白颜色。这个就是王阳明讲的“心之所发便是意”,心在遇缘起意的时候,它呈现出来的相,那就有二元对立了。意念有好的坏的,有善的有恶的,有二元对立的东西。

所以说这个“天理即人欲”,在我们凡人渐修阶段的时候,从有为法,从意念这个层面来讲,当然天理是天理。人欲是人欲的,你要去人欲,存天理。

但是在找回心的本体,本来面目。的时候,就是证道的圣人,在怹心里早破了二元对立,所以“天理即人欲”。就像明镜本体一样,它是无色无尘光明的,哪有二元对立的东西呢?黑白颜色的东西只不过是本体呈现的相而已。

再分享一点。天理即人欲,这句话的关键一个字就是“即”,怎么理解这个“即”?天理即人欲,不是我们现代人理解的“天理是人欲”,在古文里,这个“即”不是等同于我们现在人理解的“就是”的意思。而是说两者是矛盾对立的双方,是“相即相离”,既对立又统一的。

那如果我们凡人的这个意识当中二元对立心,也就是分别心很重的时候。他其实就容易“过犹不及”的。你保持一颗平等心,宽容心的时候,去看世间,去应事接物的时候。你才容易做的中正平和。


就像上面那个群友分享的视频。那个男的因为睡着了会打呼噜,靠在那个女的肩上。这个行为是不好的,但是他的心并没有恶意。但是那个女的呢,分别心、二元对立心太重,觉得他这样的行为就是错的,就是不好的。所以采取了过激的行为,把袜子塞到他嘴巴里面,造成了后面的事情,就是他们两个被赶下车,然后她急着要摆脱这个环境,所以看到一辆车不问清楚就搭上去了,没想到遇到更大的危险。从这个女的行为分析她的心理状态就是二元对立心太重,分别心太重。所以导致了他的过激行为,因为你二元对立心,分别心太重,恰恰会形成过犹不及呀。所以如果当时他采取一些比较和缓的方式来处理,可能就没有后面的危险了。你看后面还是那个人去救了他。

所以总结来讲圣人讲“天理即人欲”,不是说“天理就是人欲”的意思,而是强调遇缘起意时不要二元对立分别心太重。否则就容易“过犹不及”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