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耕寸集详解2——阴阳生克

 木子李265 2024-05-22 发布于福建

      篇幅有限,原文附后,现在直接写我自己的理解翻译,有兴趣的可以对照原文。春夏秋冬四季各有不同的气息运行规律,由五行之气相生而成。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既相互滋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具体来说,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而水又能再生木,形成了循环不息的生生之序,保证了四时更替、万物运行的稳定有序。然而,五行相生之中又寓含着相克之道,所谓“有生必有克”,二者相互依存,共同维护了世界的平衡和谐。相克并非毁灭,而是通过节制与收敛来调节生发的力量,为下一次生发积蓄能量,正如“天地节而四时成”。以木为例,在夏季达到鼎盛,至秋季则逐渐凋零,这种凋零的过程正是为了将养分内敛收藏,以备来年再生之用。

      在《易经》的哲学体系中,收敛被赋予了性情之本源的重要地位,而兑卦则象征着万物悦服、欣欣向荣的状态。这种思想借鉴到人的养生之道上,如同饮食以滋养身体,但适时地保持饥饿状态也是为了长久的健康与生命力。因此,在四时的运行中,生与克相辅相成,克与生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功能。五行相生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水木相生、金木相克。而在阴阳属性的分配下,生克又有更细致的区分。比如水能生木,但这种生发力量有偏正之别;金能克木,但局面的控制则有官煞之分。印绶在阴阳五行中代表赋予生命或权力的力量,其中偏正印绶的差异主要反映在阴阳属性的相生之上,可暂且搁置不论。而谈到相克,其中的玄妙更显深厚,一官一煞代表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力量,官令天下者淑慝分明,其道理不容忽视。

      具体到甲乙庚辛这四个天干来看,甲为阳木,象征着木的生机活力;乙为阴木,则代表木的实际形体质料。庚作为阳金,体现了秋天肃杀之气;辛作为阴金,则指代人间五金之质。木的生气存在于天而随秋天肃杀之气销尅殆尽,但金铁刀斧却对其无可奈何。木的形质遭遇金铁刀斧会被斩伐殆尽,然而肃杀之气仅能吹拂落叶表面而使树根更加稳固。这就是为何甲以庚为煞、以辛为官的原因。再说乙的情况则有所不同:虽然同样受制于金但如果细分阴阳属性的话——乙遇到庚会呈现一种“官”的性质(即乙木对庚金有相生之功),而遇到辛金则会表现出“煞”的特性(辛金对乙木施加压力过大致使其受伤)。同样地丙丁与庚辛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阴阳互动关系:丙作为阳火能够消溶庚辛之金气;丁为阴火则擅长燃烧万物且其力不及丙火之大。因此秋天肃杀之气遇到丙火会被克制消散(庚以丙为煞),但辛金却并不畏惧丙火(辛以丙为官)。然而人间五金之质遇到丁火会立即熔化(辛以丁为煞),而肃杀之气并不害怕丁火(庚以丁为官)。由此类推其他天干地支间的相尅关系也可据此原理一一解析明白。

以下为《耕寸集》原文:

有四时之运相生而成故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复生木即相生之序循还迭运而时行不匮。然而有生又必有尅生而不尅则四时亦不成矣。尅者所以节而止之使之收敛以为发泄之基故曰“天地节而四时成”。即以木论盛于夏、杀于秋而杀于秋以使外之发泄者收藏于内。是杀者正所以为生也。大《易》以收敛为性情之实以兑为万物所悦至哉言乎譬如人之养身固以饮食为生然使时时饮食而不使稍饥以待将来人寿其能久乎是以四时之运生与尅同用尅与生同功。然以五行而统论之则水木相生金木相尅。以五行之隂阳分配之则生尅之中又有异同。此所以水同生木而印有偏正金同尅木而局有官煞也。印绶之中偏正相似隂阳相生之殊可臵勿论而相尅之内一官一煞淑慝判然其理不可不细详也。即以甲乙庚辛言之甲者阳木也木之生气也乙者隂木也木之形质也。庚者阳金也秋天肃杀之气也辛者隂金也人间五金之质也。木之生气寄于木而行于天故逄秋天肃杀之气而销尅殆尽。而金铁刀斧反不能伤。木之形质遇金铁刀斧而斩伐无余而肃杀之气只可外扫落叶而根柢愈固。此所以甲以庚为煞、以辛为官而乙则庚官而辛煞也。又以丙丁庚辛言之丙者阳火也融和之气也丁者隂火也薪传之火也。秋天肃杀之气逄阳和而尅去而人间之金不畏阳和此庚以丙为煞而辛以丙为官也。人间金铁之质逄薪传之火而立化而肃杀之气不畏薪传之火。此所以辛以丁为煞而庚以丁为官也。即此以推而余者之相尅可知矣。

      虽然说“专业是流量的死敌”,但我总还是忍不住想说一些相对专业的东西,以区别于当下肤浅狂躁的芸芸众生。各位同道如有认同着,烦请点个推荐或者关注,为我增加一点继续坚持的动力,在这万丈红尘中留下一道正本清源的光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