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历十五年》:不懂历史的人难通人性

 DATSIX 2024-05-22 发布于湖北

图片

有一本书,自1982年在我国首次出版以来,震撼了整个史学领域。历经42年,该书依然位居畅销书之列。作家王朔表示,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对历史的认知。王小波则认为,阅读此书让知识分子更能深入了解现实社会,收敛狂妄之心。路遥评价道,该书对中国历史的研究精辟入里,达到了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这部著作便是《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以明末国家动荡的背景为依托,通过讲述六个关键历史人物的命运起伏,展现了万历十五年的沧桑巨变。书中既有忠诚贤良的将相,也有狡诈奸邪的小人;既有权谋算计,也有人间的温情脉脉。

阅读这部书,你会深刻领悟到:历史轮回的根源,实则在于人性的演变。那些看似复杂的决策背后,皆存在着一致的动机与缘由。若不能洞察人性,便可能重蹈前人覆辙。反复品读此书,助你站在更宏观的视角审视社会、洞悉人心,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游刃有余。

图片

01

万历皇帝曾经深刻认识到,过度看重情感往往会忽视人心的复杂多变。正如东野圭吾所言,世间存在两样无法直视之物,一是炽热的太阳,二是深邃的人心。人生旅程中,历经欺诈与背叛实乃常态,即便是身居九五之尊的万历皇帝亦难幸免。

公元1572年,隆庆帝驾崩,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仓促即位。然此时,老首辅高拱恃其资历,竟以万历为无知幼童,欲易君而代之。此举令万历及其母惊恐万分。幸得张居正挺身而出,力排众议,终将高拱逐出朝堂,护佑这对孤儿寡母安然无恙。此后,慈圣太后将万历皇帝全权托付于张居正,由其悉心教导。

张居正不仅亲自编撰教材、传授学问,更亲授书法技艺,教授治国理政之道,劝勉万历皇帝成为一代明君。在万历皇帝心中,张居正既是恩师,亦是楷模,其一言一行皆为其所敬仰与效法。即便时有朝臣上奏指控张居正不法之行,万历皇帝亦坚信其师之清白,对外间非议置若罔闻。

然张居正逝世后,万历皇帝始知真相之惊人。在堆积如山的奏折中,他目睹了张居正贪婪狠厉之另一面。原来,这位曾教导他励精图治、以天下为己任的恩师,竟背地里以身试法,贪污受贿。多年的信仰瞬间崩塌,万历皇帝深感愤懑与失望。

于是,他下令彻底清算张居正之罪,抄没其家产,甚至险些将其开棺戮尸。自此以后,万历皇帝再难信人,变得愈发多疑与颓废。《增广贤文》有云:“入山不怕虎伤人,只怕人心两面刀。”人心深似海,难以测度。我们永远无法洞悉他人皮囊之下隐藏的黑暗与狼藉。或许前一刻尚与你推心置腹之人,下一刻便可能利用你的软肋,肆意伤害你。

因此,我们切勿毫无保留地信任他人。过度依赖他人只会让我们在现实的冷酷面前遍体鳞伤。唯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判断力,我们才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活得更加清醒与透彻。

图片

02

张居正,作为一位在政治舞台上取得显著成就的杰出人物,他的成功之道体现在他既具备君子的高尚品质,又能在必要时展现出的果断与决断。这种双重性格,使他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游刃有余,成就非凡。

政治家马基雅维利曾深刻指出:“伟大事业的实现往往需要运用果敢与决断。”张居正正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他在担任首辅期间,面对大明王朝政治腐败、经济困顿的严峻形势,毅然承担起改革重任,以雷厉风行的作风推动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实施。

其中,调整官员俸禄的改革措施尤为引人注目。在国库空虚、财政紧张的背景下,张居正创造性地提出了“胡椒苏木折俸”的方案,将官员的薪资转换为药材,以缓解财政压力。然而,这一改革举措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引发了强烈的不满和反抗。

面对反对势力的挑战,张居正展现出了非凡的决断力和手腕。他果断采取行动,通过制造火灾等手段镇压了示威游行,并对领头人进行了严厉惩处。这种铁腕手段虽然残酷,但却有效地震慑了政敌,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张居正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社会中混得开的人往往需要具备双重性格。他们既要有君子的高尚品质,以诚信、正直和仁爱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又要有小人的果断与决断,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作出决策,采取有力措施应对挑战。这种双重性格的完美结合,使他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强者。

然而,我们也要注意到,这种双重性格并不是鼓励人们放弃道德原则、追求个人利益。相反,它强调的是在坚持道德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果断决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图片

03

海瑞,虽以刚强著称,然过于刚直易折,实需适度柔软以处世。

海瑞,作为历史上罕见的清官典范,其公正无私、为民请命的形象深入人心,被后世誉为海青天。然而,在深入探究其生平事迹后,我们亦能窥见其性格中的另一面。

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曾以“志大才疏”四字评价海瑞,这一评价虽显偏颇,但亦揭示了海瑞在仕途中的某些局限。在担任地方官员时,海瑞清廉自守,躬耕自给,对百姓诉讼事必躬亲,展现了其为民请命的决心。然而,在官场之中,他却显得格格不入。他性格拘泥礼法,脾气执拗,不善于变通,这导致他在处理官场事务时屡屡出错,得罪了不少同僚。

海瑞的刚直性格在官场中显得尤为突出。他曾在一次高层官员巡查时,因坚持礼法而不肯下跪,使场面陷入尴尬。嘉靖四十五年,他更是直言上疏,痛斥皇帝沉迷长生、荒废政事,此举虽彰显了他的忠诚与勇气,但也使他险遭不测。因其过于耿直的性格,海瑞在仕途上屡遭挫折,两次被罢官入狱。

海瑞的仕途不顺,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不懂阴阳调和、以权术御人的智慧。他虽可傲霜雪,但终究难以成为国之栋梁。因此,尽管他被誉为官场中的道德模范,却始终未能得到真正的重用。

海瑞的生平经历,对于我们初入社会的年轻人而言,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我们应学习他的原则性、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也应吸取他性格中的教训,学会在坚持原则的同时,适当运用委婉、柔和的智慧来处理人际关系和应对复杂局面。

正如《说苑·建本》所言:“鱼乘于水,草木乘于时。”个人力量的发挥往往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与配合。因此,我们应在保持自身原则的基础上,学会审时度势、察言观色,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图片

04

李贽,一位在《万历十五年》中尤为引人注目的独特人物,其特立独行的品质使他成为众矢之的。

早在少年时期,他便以非凡的胆识和见识,对孔子的某些言论提出质疑,引起了乡里的广泛关注。成年后,他更是坚守自己的信念,对传统礼教和程朱理学进行深入的批判。他主张人有欲望乃天经地义,反对特权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并在当时那个保守的时代,勇敢地与女弟子共同研学。

李贽以犀利的笔触,无情地揭露了统治者对百姓的暴行,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底层人民谋求福祉。他一次次地戳破了那些道学家和伪君子的虚伪面具,然而,这些直言不讳的言论也为他招来了无尽的祸患。

在儒学正统遭受挑战之际,文人们纷纷将李贽视为社会的“异端”。有人在他居住的芝佛院纵火,将其化为灰烬,随后更以“惑世诬民”的罪名将他投入大牢。不久之后,李贽在狱中悲惨离世,其命运令人扼腕叹息。

罗翔老师曾言:“人性本就不喜被他人批评。”李贽在反抗传统礼教的同时,也触动了他人固守的生存哲学。许多人倾向于回避问题,追求表面的和谐与稳定,而不愿面对痛苦的真相和承担改变的风险。因此,当李贽提出异议时,便不可避免地挑战了他人的底线。

然而,正如李贽的经历所示,真理的捍卫者往往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学会适度地保持沉默和缄口不言,以圆融的态度应对外部世界,同时坚守内心的原则与信念。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长久地生存下去。

图片

05

戚继光将军在明朝时期,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忠诚,为国家的安全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倭寇频繁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严峻形势下,他临危受命,率领戚家军四处征战,与倭寇交手数十次,斩敌两万余人,有效遏制了倭寇的嚣张气焰。

朝廷对其功绩予以高度认可,重赏连连,并晋升其为总兵一职。两浙百姓更是将戚继光视为战神,自发为其修建生祠,以表达对其深深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然而,随着倭患的平息,朝廷中部分官员开始以功高盖主、结党营私等罪名弹劾戚继光。万历皇帝亦受此影响,将其罢免官职,令其返乡。昔日的英雄大将军,就这样黯然离开了官场,过上了平民生活。

返乡后的戚继光,生活陷入困境,入不敷出,甚至在晚年时期,连治病买药的钱都难以筹集。万历十六年,这位一代名将因病离世,令人扼腕叹息。

戚继光的遭遇,初听之下令人感到惋惜,但深思之后,却也不难发现其中的必然。正如作家马伯庸所言:“人性从来都是趋利避害的。”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一个人的价值往往决定了他在别人眼中的地位。当你有用时,人们会视你为功臣;当你无用时,则可能被视为无足轻重的小卒。

因此,我们在与人相处时,应保持一颗平常心。当受到别人的巴结和奉承时,不必沾沾自喜;当遭遇冷漠和疏远时,也不必感到沮丧和愤怒。要明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往往基于利益的考量。只有认清这一点,我们才能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保护好自己,避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图片

06

申时行:通晓中庸之道的人,往往命运较为顺遂。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多数权臣结局不佳,唯独申时行能在政治纷争中全身而退。张居正去世后,申时行临危受命担任首辅。起初,他并未受到重视,相较张居正的果断严厉,申时行显得温和谦让,避免与任何人产生正面冲突。

然而,申时行从前任悲惨的经历中悟出了为官之道:独断专行的作风只会招致他人的反感与祸端。欲为国家效力并保全自身,必须温文尔雅,兼顾各方利益。因此,在八年首辅生涯中,他行事谨慎、待人宽厚。面对弹劾,他未予报复,反而在官员考核中予以宽宥。万历皇帝不再早朝,他则在君臣间斡旋,化解一次次危机。

正是这一系列中庸之举,使他总能化敌为友,平息纷争。群臣尊敬他,皇帝认可他,各方势力在他的调解下暂停争斗。大明王朝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他的宽厚通融,为他赢得了美好结局。他得以功成身退,享年八十,寿终正寝。《中庸》一书中写道:“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言辞过于绝对,易招致祸端;行为过于决绝,会失去人心。中庸之道,才是最高明的处世策略。

避免极端,不高调宣扬,以中和态度待人,宽容处事。收敛过多的锋芒,懂得以柔克刚,方能始终把握有利局势。

图片

知乎上曾有一个探讨:“为何历史往往呈现出惊人的相似之处?”其中一个备受赞誉的回答是:“这是因为人类的本性从未发生变化。”深入研究这些历史故事,不难发现:每一个决策背后都掩藏着对利益的追逐,每一项事件的演变皆源于人性的较量。理解历史人物,便是理解现今,理解自我与他者,预测当前及未来。当你洞察人性,便能掌握世界运行的基本规律,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人生之路。

点个在看”,和朋友们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