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脘痛(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医案

 杏林独孤 2024-05-22 发布于吉林

    女,53岁。8月22日初诊。主诉:间断胃脘痞满1年余,加重1周。现病史:患者1年前因着急生气后出现胃脘部痞满不适,于当地医院就诊,给予药物口服治疗,具体用药不详,未见明显疗效。8月22日于某中医院查电子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病理报告示幽门前区黏膜慢性炎症,腺体肠上皮化生伴灶性腺体轻度异型增生。刻下症:胃脘痞满,餐后加重,嗳气,无饥饿感,胃脘部怕凉,受凉后症状加重,口干、口苦、口黏,四肢发凉,头晕,近6个月体重下降5kg,寐差,心烦,大便1日1行,排便不畅,大便质黏,舌红苔黄厚腻,脉弦细滑。既往史:平素健康状况一般。家族中父亲因胃癌去世,母亲体健,其侄子患有白血病。


   西医诊断:胃癌前病变。


   中医诊断:痞满(浊毒内蕴证)。


   治疗:化浊解毒,行气和胃。


    处方:广藿香10g,黄连9g,麸炒白术12g,豆蔻6g,半枝莲15g,白花蛇舌草15g,当归12g,川芎9g,三七粉6g,茯苓15g,麸炒枳实10g,醋香附9g,木香6g,砂仁6g,全蝎3g,醋延胡索10g,合欢皮15g,刺五加15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9月5日二诊:胃脘痞满明显减轻,嗳气减少,口干、口苦、口黏好转,头晕,纳可,寐可,大便1日1行,质不黏,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滑。上方三七粉减为2g,黄连减为6g,加天麻12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9月19日三诊:药后诸症明显好转,纳可,寐安,大便日1行。舌红苔薄黄,脉弦略滑。上方去合欢皮、刺五加,加百合12g、白芍15g以滋阴养血、清心安神。


    后患者间断调方,坚持服用中药6个月。后复查电子胃镜示贲门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理示胃窦及幽门黏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按:胃癌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胃癌前病变处于癌症的初始阶段,是疾病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此阶段病变可进一步发展为胃癌,也可发生逆转,因此,在癌前病变阶段积极进行干预治疗可有效降低胃癌发病率。现代医学在治疗胃癌前病变上主要采用抗氧化剂、根除幽门螺杆菌(Hp)、保护胃黏膜、补充叶酸等手段,临床有效率欠佳。中医药治疗该疾病具有巨大优势,不仅可明显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可通过调节细胞增殖凋亡、调控抑癌基因及DNA甲基化等改善黏膜萎缩状态,甚至逆转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胃癌前病变临床上多以胃胀、胃痛、烧心、反酸、嗳气等为表现。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胃痛”“痞满”“嘈杂”“反胃”等范畴,其病因病机错综复杂。临床从浊毒理论阐明了胃癌前病变的病因病机,认为胃癌前病变多与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功能异常有关系。脾喜燥恶湿,湿浊中阻,湿困脾阳,运化失职,水湿内停,聚湿生痰化瘀,痰凝瘀阻,阻滞气血运行,日久化生浊毒,耗伤气血津液,水湿、痰浊、瘀血、热毒相互搏结凝滞而成浊毒,进一步阻滞气机,耗伤气血,而成本虚标实之证。


    本案患者为女性,平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肝木克伐脾土,脾虚运化水湿无力,水湿停滞,聚湿生痰,痰凝血瘀,水湿、痰浊、瘀血相互凝滞,日久化生浊毒,浊毒内蕴中焦,阻滞气机,故胃脘痞满、无饥饿感;中焦阻滞,津液不布,故口干、口黏;中焦气机阻滞,阳气不能外达输布,故胃脘及四肢发凉;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寐差、心烦;腑气不通,故大便不畅。治疗上以化浊解毒为大法,辅以行气和胃、畅通气血。方中藿香芳香化浊,黄连清热解毒,半边莲、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化瘀,白术、豆蔻、茯苓、砂仁健脾利湿,当归、川芎、三七粉、延胡索活血行气化瘀,枳实、香附、木香行气消痞,全蝎攻毒散结通络,合欢皮、刺五加健脾解郁安神。诸药合用,祛除浊毒,气血畅通,阴阳平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