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的尘埃——王维这首千古名诗,曹雪芹根本找不到可替换的字

 新用户86028838 2024-05-22 发布于内蒙古
豫鉴历史
豫鉴历史
2024-05-21 21:06

文|向阳

杜甫当过左拾遗,王维当过右拾遗

说诗歌之前我们先说一点世俗的话,说说王维的官职和官衔。王维一生做官,做到了尚书右丞,没有他弟弟官做得大。

他弟弟王缙最后做到了宰相,正式的名称是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门下省的副部长,等同于中书省的部长,就是宰相。宰相是几级呢?是正二品。

而王维他最后的官职是尚书右丞,就是从四品下,跟他弟弟差了好几个级别。

王维的早期当然当过更小的官,包括大乐丞,包括我们现在要说的关乎边塞诗的他的官衔。当时他是右拾遗,左右的“右”,拾遗补阙的“拾遗”。

我们都记得杜甫当过最大的官是左拾遗。左拾遗、右拾遗都是谏官,从八品,都属于纪检监察的干部。

历史的尘埃——王维这首千古名诗,曹雪芹根本找不到可替换的字

图/[清]丁观鹏《杜甫诗意图卷》

当了两年的右拾遗,王维突然被派到了甘肃,就出了一趟远门,是一个长差。有人说王维这是被贬谪了、被下放了。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王维的这次出差是作为监察御史的官衔,去大西北劳军慰问边防部队。虽然右拾遗和监察御史的品级是一样的,但是权限可不一样,监察御史的权限要比右拾遗这个谏官的权限大得多。

为什么王维出塞被认为是下放了?因为他的恩公张九龄之前被罢相并且被贬出了京城。王维确实受识于张九龄,因为张九龄这个宰相的赏识,他能够得到右拾遗职位。但是张九龄的罢相,并未影响到王维的仕途升迁。

关于王维的官场生涯,有很多八卦,包括王维第一次参加高考,得到了京兆府的第一名(解头),就是后来我们说的解元。也有一个传说认为实际上是岐王李范托了一位公主,做了工作。所以王维能够得到解元。

这也是来自于唐人小说的一个段子。古代很多的笔记里头也会记载很多传说,有如我们今天的网贴,查无实际,不可靠。看起来王维应该是通过自己的文学才华,这个美少年得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高光时刻,夺得长安的高考第一名。

历史的尘埃——王维这首千古名诗,曹雪芹根本找不到可替换的字

图/[唐]王维《伏生授经图》

少年王维笔下的沙场和战争,很想当然

王维的这趟出差出了一年多,开元二十五年夏天出门,开元二十六年秋天回京。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头,王维写出了一批我们记忆犹新的、很重要的边塞诗。

最著名的边塞诗,我们记得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边塞诗这个题材,十五六年前,少年王维就写过,当然那时闭着眼睛、想当然而写的。两组很著名的,一组是《少年行》,一组是《燕支行》。

《少年行》我们很容易记得的是“其一”,“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但是其他三首写的都是战争,都算是边塞诗。

很牛的,比方说第三首,“一身能擘两彫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什么意思呢?我一个人能张开两张弓,敌军千军千马在我眼中看不见,无所谓。我坐在金鞍上射箭,一举就把五个单于给射杀了。这牛很大,这属于豪言壮语。

这些边塞诗显然是没到过现场的少年人的想当然

再如《燕支行》,燕支山我们都知道是借代匈奴。匈奴的本乡、本土的很重要的、标志性的山。

“报仇只是闻尝胆,饮酒不曾妨刮骨。”卧薪尝胆说的是勾践的故事,刮骨疗毒说的是关羽的故事。显然王维对三国故事也很熟。

历史的尘埃——王维这首千古名诗,曹雪芹根本找不到可替换的字

《三国演义》中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

“拔剑已断天骄臂。归鞍共饮月支头。”我拔出剑来,就把匈奴人的胳膊砍下来了。我凯旋而归的时候,用月支人的头饮酒,不过用月支人饮酒这事儿是匈奴单于干的事儿,很血腥、很野蛮的一个镜头。

“汉兵大呼一当百。虏骑相看哭且愁。”我们汉人的军队很猛,以一敌百,敌方只能哭、只能愁。这都是没到过边塞,没经历过战场的少年人的一般性的想象。

到大西北吃沙子后抒写的边塞诗

王维十几年后真到了凉州,到了甘肃,到了张掖,到了西北的战区,他的感受真的发生了一些改变。什么改变?他发现战争对于敌方、我方都是一件让人很悲哀的事情。

你看这首《陇头吟》“长城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从长安来的年轻人还有兴致,晚上登上戍楼去看星星看月亮。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笛子一吹啊,人的情感情绪发生变化了。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这里说的不是匈奴人“相看哭且愁”,说我们关西老将,我军的老将军不胜愁、双泪流。老将军想起了什么呢?可能是战争之苦,可能是家乡之思,这样的场景显然不是王维以前想象出来的,而是到了实地实景产生的实情。

当然了,王维是去劳军的,是慰问边防部队。他不可能让哀伤的感情笼罩自己的整个行程,所以它的边塞诗中还是有很多豪情满怀的诗篇诗句。

历史的尘埃——王维这首千古名诗,曹雪芹根本找不到可替换的字

图/敦煌壁画·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比方《陇西行》“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比方说《老将行》,“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取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黄须儿这个典是三国的,曹操的儿子“黄须”,有一把黄胡子的曹彰打败了乌桓人,北方的游牧民族。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很英爽的句子,满怀的豪情。

《老将行》在《唐诗三百首》里头收入了,所以在王维的边塞诗系列,这是唯一的一首,或者叫唯二的两首。

一首是《老将行》,还有一首,就是我们更众所周知的,众口称颂的《渭城曲》,也叫《阳关曲》。

原题是《送元二使安西》,元二是谁?我们到今天也不知道,反正是一个出使的大唐的一个官,王维的朋友。这个朋友要远去新疆,当时的安西都护府的所在地,库车(新疆库车)。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的诗非常的好懂。

历史的尘埃——王维这首千古名诗,曹雪芹根本找不到可替换的字

西出阳关

这里有一个字需要讲一下,“浥轻尘”的“浥”,就是湿润的意思。一种很清爽的环境,早晨的雨把淡淡的烟尘都给洗刷干净了。

如果王维没有过阳关,没有到过西北,似乎也能写出这样的诗。但是当我们知道它是一个曾经经历过大西北生活的人写出这种诗,我们又会另外有一层别样的感受。

《渭城曲》算不算边塞诗?要算,也算宽泛的边塞诗,没有写战争,但是写了边塞、边关。

王维也写过《渭川田家》。渭城这个地方我们觉得是一派和平景象,很田园。渭城就是咸阳,长安不远的咸阳,我们都知道。但是咸阳,也是一个打猎的好地方,在长安的郊外。

王维另外写过一首非常好的诗,这诗曾经被安到别人的头上,但实际上是王维写的。

《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啼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刚才还在渭城打猎,在咸阳打猎,现在又过了新丰。新丰在哪?是临潼。咸阳在长安的西边,临潼在长安的东边。这马跑得真是够快的,这之间七八十里的。

历史的尘埃——王维这首千古名诗,曹雪芹根本找不到可替换的字

北宋画家李公麟临摹唐代韦偃的名作,该画表现了圉官马夫牧放皇家良驷的壮观场景,共画了1286匹马和143个人。

然后打猎的人回到了军营,然后呢?“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回过头去看射雕的地方,那么遥远的地方,晚霞跟地平线交接在一起。

收尾的句子很有味道,但是流传最广的还是那一副对子,“草枯鹰眼疾,雪尽马啼轻。”

王维特别擅长做对子,杜甫就专门夸过王维的这一点,“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漫寒藤。”我今天已经看不到高人王维了,他的蓝田别墅也都被藤蔓所覆盖了。

“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什么意思呢?说王维那些金句传得满天下,人人都知道,靠的就是他的宰相弟弟——懂得风流的王缙。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妙在哪?

王维的很多诗篇我们不记得了,甚至很多题目我们不记得了,甚至很多全诗我们不记得了,但很多句子我们都记得,家喻户晓,众口传颂,尤其是很著名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首诗的原题是《使至塞上》,就是使节、使臣到了边关之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王维说我的车都到了哪儿了?都到了甘肃张掖了。“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像蓬草一样出了边关了,像归雁一样到了匈奴人的地方了。然后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历史的尘埃——王维这首千古名诗,曹雪芹根本找不到可替换的字

古代战场硝烟图

结尾两句我们很多人也不大记得,“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我在宁夏固原碰上了侦察队、侦察兵了。将军的驻地在燕然,燕然在哪呢?在今天的蒙古国的杭爱山。侦察兵在宁夏,将军驻地在蒙古国,这也太不靠谱。

因为这些地名都是借代,说得都是塞外的事,塞外的人。这首诗通体看来真的很一般,只有那一联,一副对子,真的是名传天下,流芳千古,至少一直流芳到《红楼梦》的年代,流芳到乾隆年间。

香菱就大为受益。香菱的读后感是这样,“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香菱的总结诗的好处,就是: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就是逼真的,好像是似乎是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诗歌的妙处之一,就是画出了我们自己描画不出来的景象,说出了我们内心无法准确清晰表达那种意思。

中国的斯文是一脉的长河,一条大河里头有很多是散碎的东西聚集而成的,包括这种单独的句子,很短小的诗篇。但是它们汇聚起来就是我们中国很大的、很壮观的斯文的长河。

好,今天说王维说到这里应该收住了。

如果还要找补两句话就是,王维经常容易被简化成:只是写了那些田园诗,那些他拥有了辋川别墅之后,对田园、对大自然的那些观察和感受。

但实际上他还有另外一些硬桥硬马、硬朗的诗篇,包括他亲身到访过的大西北写出来的那些壮阔的诗篇。

对一个诗人,尤其对一个伟大的诗人,我们真的不要一言以蔽之,不要狭隘的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