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人对近现代的重大影响,并非淮军皖军,而是皖南四杰

 若悟369 2024-05-22 发布于安徽

最近围绕着抗战这个话题,出现了大量描述各省各军抗战事迹的视频和文章。

叫得最响的就是川军和桂军,随之又有不甘示弱者提及粤军、滇军及皖军。

其中以皖军最猛,出现了“一省战一国”和“十室九空”之说。

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川军、桂军、粤军、滇军各军的抗战事迹,我们已经能够耳熟能详。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皖军,以及它所代表的安徽对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影响。

安徽人对近现代的重大影响,并非淮军皖军,而是皖南四杰

作为安徽人应该了解的是,这种重大影响并非来自淮军和皖军,而是来自四位安徽籍的杰出人物,他们在一定的程度上,甚至起到了左右中国近现代史进程走向的作用。

我们最近听到的所谓“一省战一国”,是指安徽的抗战从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淮军损失惨重,是造成安徽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种说法的依据是,皖军的前身是淮军,而淮军以及北洋水师的创建者是清末安徽籍大臣李鸿章,同时,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及数名将领也是安徽籍。

安徽人对近现代的重大影响,并非淮军皖军,而是皖南四杰

李鸿章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全面,要知道打起仗来,主要还是靠基层的官兵,北洋水师的兵源并不都来自安徽,还包括山东和福建的沿海地带,以及天津水师学堂。

而且中日甲午战争也并不仅仅是黄海海战,这场战争长达7个月。

包括了朝鲜动乱、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鸭绿江败退、旅顺沦陷以及威海卫战役7个阶段。

这场战争中既有海战也有陆战,清朝参战的部队除了北洋水师之外,还有大量来自河北、山东、山西、辽宁等地的绿营兵。

整个战争中清军共出动了35万兵力,阵亡的全部人数为近2万人。

即便安徽籍士兵占阵亡人数一半的1万人,可当时安徽全省的人数维持在2000万上下。

安徽人对近现代的重大影响,并非淮军皖军,而是皖南四杰

北洋水师

通过这样的具体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日甲午战争不是造成安徽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而参加甲午抗战的也绝非只有安徽人,一省战一国之说是站不住脚的。

有些文章宣称,安徽在抗战期间投入56万兵力全部损失殆尽,造成了十室九空的局面。

这里要说明的是,56万这个数字,是安徽在抗战期间的全部壮丁总数。

安徽在抗战期间被日寇抓走的劳工总数约为33万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壮丁,他们的伤亡至今无法统计。

也就是说,56万并不是安徽在抗战期间投入的军队兵力总数,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国军的牺牲总人数为320万左右,我军伤亡62万人左右,安徽籍士兵怎么可能会多达56万呢?

安徽人对近现代的重大影响,并非淮军皖军,而是皖南四杰

综上所述,关于安徽抗战这两种说法,都是某些文章七拼八凑的不实之词,与真实的历史有较大的出入。

造成近代安徽人数大量减少的真实原因有两个:

第一,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安徽成为太平军与清军作战的主要战场,在这一期间,因为战乱饥荒、灾害和疫情,导致安徽减少了1700万人左右。

第二,是抗战期间,安徽总共伤亡近65万人,除了前面讲到的劳工之外,还有因为花园口黄河大堤被炸,被日军屠杀以及空袭轰炸的伤亡群众。

以及参加1937年淞沪抗战的皖军第44、55、56、57师,还有参加新四军和游击队牺牲的战士。

安徽人对近现代的重大影响,并非淮军皖军,而是皖南四杰

淮军也好、皖军也罢,包括来自全国各省的抗战军队,他们抗击日寇的英勇事迹都将永远值得我们感佩铭记和尊重。

但是,带领我们这个民族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彻底摆脱百年来屈辱近代史的,绝不是哪一个省的军队,而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以及伟大领袖毛主席。

说一个最客观的事实,在抗战期间的国军部队里,不管是中央军还是哪一个省的军队,与日军在正面战场上交战,基本上都是败多胜少。

建国之后的1950年,在奔赴朝鲜战场的志愿军中,有为数不少的从原国军部队起义过来的士兵,可是他们却迸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打赢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军。

同样还是那些士兵,同样还是武器装备不如对手,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呢?

原因无他,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真正唤醒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就是因为号令志愿军的是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

安徽人对近现代的重大影响,并非淮军皖军,而是皖南四杰

有鉴于此,作为安徽人应该知道的是,安徽对近现代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以及新中国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不在于皖军,更不在于淮军,而在于皖南四杰。

第一位便是陈独秀,其家乡在安徽西南部的怀宁县。

陈独秀自幼接受传统教育,受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有志于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多次东渡日本求学,接触到资产阶级民族思想,并且组建了安徽首个民主革命组织岳王会。

辛亥革命后,陈独秀成为安徽地区民主革命的代表人物,后又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期刊,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首创者。

应聘到北京大学任教授之后,他又与李大钊共同创办了《每周评论》周刊,引进了俄国革命的先进思想,并成为“五四运动”的领导者。

安徽人对近现代的重大影响,并非淮军皖军,而是皖南四杰

陈独秀

在陈独秀的多方努力下,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组织,于1920年在上海新青年编辑部率先成立。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陈独秀作为创始人之一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陈独秀学贯中西、一心报国,了解世界大势,且又勇于并善于传播先进思想,这些优点很少有人能全部兼备。

正是由于他的早期贡献,使中国共产党一大得以在1921年召开,并由此踏上了此后长达28年艰苦卓绝,改天换地的解放征程。

安徽人对近现代的重大影响,并非淮军皖军,而是皖南四杰

第二位是王稼祥,其家乡在安徽省东南部的泾县。

王稼祥自幼接受良好教育,青年时代加入党的共青团组织,前往苏联学习并入党,30年代初在上海中共中央宣传部任职,后又被派往江西革命根据地,担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

在长征途中,他认真反思了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的“左倾”错误,认识到毛主席军事路线的正确性,并在遵义会议上投下了关键的一票,使毛主席得以重新领导并指挥红军。

这一票有多关键?

遵义会议后不久,毛主席率领红军四渡赤水,跳出了数十万敌人的包围圈,胜利走完了长征。

若不是这一票,若没有毛主席的领导,3万红军危矣,中国革命危矣。

安徽人对近现代的重大影响,并非淮军皖军,而是皖南四杰

王稼祥

不仅如此,王稼祥于1938年从苏联归来,带回并准确传达了共产国际和季米特洛夫的相关意见,从而使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最终确定了以毛主席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王稼祥两次在紧要关头所作出的贡献,在中共历史上可以说是居功至伟、至关重要。

安徽人对近现代的重大影响,并非淮军皖军,而是皖南四杰

毛主席和王稼祥

第三位是李克农,其家乡在安徽中南部的巢湖市。

李克农年轻时在家乡担任中学校长,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周恩来的领导下,打入国民党中统机关,成为隐蔽战线上的龙潭三杰之一。

他不仅传送大量情报,为中央红军反“围剿”斗争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顾顺章叛变后,根据地下党员钱壮飞提供的情报,及时保护了上海的党中央机关,特别是周恩来的安全。

李克农是一个特工天才,他长袖善舞、堪称全能,逐渐成为中共隐蔽战线的负责人。

在数十年的情报生涯中,为党和军队在政治及军事上取得一系列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安徽人对近现代的重大影响,并非淮军皖军,而是皖南四杰

李克农

建国之后,他领导情报机关,多次挫败国民党特务的破坏阴谋,两度保卫了毛主席的安全。

他也是唯一一位没有领兵打过仗,由毛主席亲自提名的开国上将,他的事迹或许还有很多未解之谜,但是他的英名必将永垂不朽。

安徽人对近现代的重大影响,并非淮军皖军,而是皖南四杰

邓稼先

第四位是邓稼先,他的家乡也在怀宁县。

邓稼先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跟随父亲去北平读书,学习成绩相当优异,他的少年时代正值抗战期间。

从那时开始,他便树立了用知识振兴国家的崇高理想。

他听从父亲的教诲,致力于理工学科,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年仅22岁就任职北京大学的物理系助教。

长崎和广岛事件,让邓稼先看到了原子弹的威力,他决定前往美国留学深造,将来为自己的祖国制造原子弹。

在美国期间,他很快就在核裂变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并获得了博士学位,然后,他放弃了良好的工作机会,以及优厚的物质待遇,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

安徽人对近现代的重大影响,并非淮军皖军,而是皖南四杰

邓稼先

回国后的邓稼先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专门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后又参加国家核武器研究计划,告别家庭远走戈壁,创建团队忘我工作。

在克服了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之后,邓稼先和他的团队终于获得成功,为新中国在1964年首颗原子弹顺利试爆,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两弹一星的元勋群体中,邓稼先无疑是光芒最为耀眼的那一个,因为有了他和他的团队,新中国从此有了镇国神器,国家安全得到了极大的保障。

安徽人对近现代的重大影响,并非淮军皖军,而是皖南四杰

两弹一星元勋群体

以上这四位功勋的故乡,恰好都在安徽南部。

他们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所起到的重大历史作用,在当时都是绝无仅有不可替代的,堪称皖南四杰。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安徽才对中国近现代史,有着不可或缺的重大影响。

也因此让人不得不为之感叹,江淮子弟多才俊。

参考资料:

《安徽抗战统计》凤凰网安徽频道

《王稼祥》宣城市人民政府网

《中国共产党安徽100年大事记》安徽新闻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