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用文体、抒情文体,以及抒情的原理之一

 读写侠 2024-05-22 发布于江苏

今天周三,自由地写一点内容。

高考中比较常见的文体,是议论文、叙事文和抒情文。但是,很多同学搞不清三种文体之间的区别。不同文体有不同特点,从而导致其写作思路和方法上,具有很大区别。

议论文,是典型的应用性文体,即应用文,就是在处理事务时经常使用的文体。比如,公司内部、政府单位等各类通知、方案、报告以及各种讲话稿,本质上,都是议论文。各类学术文章、学术著作,也是典型的议论文。其特点是把事情讲得清清楚楚,最大限度减少误解和歧义。

所以,学术文、学术著作章中,很多需要先把概念进行下个定义,在概念定义的基础上,进行推导,得出结论。所谓定义,就是把含义、意思给明确地定下来,防止你产生联想。议论文中的观点,本质上就是一种定义,即把自己的思想想法先明确地定下来,之后,再对这个思想想法展开论证,从而确认其定义的正确性。

比较典型的应用性文体,还有说明文。比如,药品说明书、洗衣机的使用说明书等等。

抒情文,则是文学性文体,典型的是诗歌、抒情散文。我们就拿诗歌举例分析。生活中,大家应该可以明显感觉到,相比于说理并说服对方而言,抒情并感染对方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说理嘛,也就是摆事实、讲依据,分析清楚其中的道理,大概就可以说服对方(对应《高考议论文写作深讲课》中提出的事例论证、理论论证和分析论证三种基本论证方法)。

但是,抒情呢,很难。比如,你说,你郁郁不得志,别人很难与你共情;你讲多了,别人会认为你是精神病;比如,你讲你的愁思苦闷,你讲光阴易逝、韶华难再、人生苦短、婚姻不幸等等,别人可能认为你在矫情;祥林嫂内心那么痛苦,讲多了,别人就不理了。

总之,情感具有隐蔽性、独特性、变化性,是很传达的。它们深藏于内心,是你独特的感受,并且是经常变化的。不像说理是偏于客观存在的、直观面上的、持续不变的规律性内容,只要你讲得有道理、有事实,别人就信你。

那么,怎么才能更好地抒情呢?

我国古典诗歌中抒情的主要办法,就是所谓的借景抒情、借物抒怀、托物言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总之,就是把内心的情感融汇于对外在知觉的描写中。

但是,如果你客观地描写外在的知觉,是没有抒情价值的。你需要把你的知觉进行变异、变形、变质、变幻、扭曲、撕裂、纯化等等,总之,不能客观地描写你的知觉。

为什么?

我们每个人一定都有过强烈的情感经历,特别是那种痛苦的情感经历。比如,失恋、家庭重大变故、上台演讲前的极度焦虑,等等。在这种强烈情感充斥内心的时候,每个人都会胡思乱想、钻牛角尖、偏执极端,仿佛天要塌了,世界要末日了,自己不想活了,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总之,你们眼中的世界变形了、变异了、变幻了,不是客观的、真实的物理性的世界。

比如,李白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难道长江之上,只有孟浩然乘坐的孤帆远影吗?显然不可能。但是诗人眼里,其他船都看不到,这是视觉的变异。

比如,《沁园春·长沙》里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万山层林全部被染成红色,这不可能是客观景象。湘江透体碧绿,百舸争流,一派繁荣景象,大概也不会是客观景象。当时军阀混战、经济萧条、民生凋敝,怎么可能一派繁荣。但是,但诗人就是要这样描写。因为诗人心里豪情壮志,他看到的不是真实的眼前,而是未来的希望,希望万山红遍(红色江山嘛),希望百舸争流,欣欣向荣,强国富民。

比如,巴金的这段文字:“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就像看见无数的萤火虫在我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的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低声说话。这时候我真忘掉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了,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这其中,作者的感觉、知觉变了,星星变成萤火虫,星星在眨眼,是他的视觉变异;星星在说话,是他的听觉在变异。最后作者和环境一起变化,大海变成母亲,自己变成了小孩。

比如,林黛玉强烈地爱着贾宝玉,所以爱得没有理性。如果她理性一点,首先应该调理好自己身体,才能更好得到宝玉。事实上,贾母最终安排宝玉娶宝钗而没有娶黛玉,一个顾虑,就是看黛玉不像是长命的样子(生活中,很多对你无理取闹的,大概是对你情感强烈的;很多给你穿小鞋,无缘无故整你的,大概是对你很有意见的)。

总之,情感越强烈,对事景物理的描写,变异幅度就越大。比喻、拟人、夸张、通感、移情、借代、反复、反问等等修辞手法,其本质就是对客观世界的变异描写。比如,“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显然就是夸张白发来写心中之愁;比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雪压枝头比喻为梨花,强调心中的惊喜;比如,“蜡炬成灰泪始干”,把蜡比拟成人,强调内心的苦闷。

从这个角度看,要抒情,通常需要借助很多修辞手法的技巧,至少比喻、拟人是少不了的。

再深入一点,大多数的修辞手法,其核心功能就是激发读者的想象,从而使读者在想象中激发读者的情感(读者能够跟你一起想象了,离跟你一起共情就不远了)。

更深入一点,借用知觉来抒情的方法,其本质,就是对知觉进行变异,从而来激发读者想象和情感。因为在日复一日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客观世界的知觉已经很麻木、很钝化了。不对知觉进行变异,就难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和情感。生活犹如粗茶淡饭,所以香辣小龙虾全国火爆,辣最能刺激人。(当然,借用知觉来抒情,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有明显的缺陷,因此,浪漫派对其进行否定,提出了新的抒情原理和方法。但浪漫派的原理和方法又有自己的问题,后来的象征派又对浪漫派进行否定,提出新的抒情原理和方法,并一定程度回归借用知觉来抒情……否定之否定,螺旋中上升,推动着事物发展,以后慢慢介绍)

相反,纯粹的应用性文体的写作,是忌用过多修辞手法的。你见过药品说明书、洗衣机的使用说明书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在《反对党八股》《读书:目的与前提》《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说“木叶”》《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典型议论文中,有过多的修辞手法吗?

以上内容,只是点到为止。事实上,不同的文体,能够自成一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细微的特点,比如,诗、散文、小说、戏剧,虽然都以表达精神世界、情感世界为根本目的,但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在逻辑和思路方法。我们正在写的关于阅读理解的书中,会结合高中的具体课文,对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介绍。

另外,我们还会对《语文学习一本通》中的“第二部分  必备基础常识”进行全新改写,主要是对语文基本常识的底层逻辑和内在原理进行全面剖析,使读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更好运用它们。

既然读到这里,就请随手点赞、转发、收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