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谈恋爱的人,都具备这本书的这些思维

 三农行 2024-05-22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当代年轻人的恋爱,有时候仿佛是一场大型的自相矛盾,很多年轻人一方面满心期待“谈一场甜甜的恋爱”,另一方面又不愿迈出脚步,“好像失去了爱一个人的能力”“害怕自己处理不好感情”。

图片

电影《爱在日落黄昏时》剧照

为什么很多人“想谈恋爱又怕麻烦”?如何处理亲密关系?要求伴侣“情绪稳定”是一句毒鸡汤吗?这些看似是恋爱的问题,实际上深刻地反映着我们与社会、与他者的关系。

小北最近看到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沈奕斐教授的视频,她从《社会学的邀请》这本书出发,用社会学的视角来讨论爱情,揭示出了原来社会学里有这么多切实可用的宝藏知识。

图片

掌握了这本书提到的一些社会学思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亲密关系给人带来的种种困惑,也可以让我们更加坦诚地去拥抱和接纳另一个个体,从而收获一段健康的爱情关系。在5·20的这个日子里,就让小北给你展开唠唠。

01

自我游离的思维

恋爱的我们有时候会困惑,自己为什么当初明明不喜欢那个人,但却选择了在一起。

我们总是趋向于认为我们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并独立于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相信自己能对影响我们的东西加以控制,并相信我们能够精挑细选出我们最喜欢的东西而放弃其他东西。

图片

电影《一天》(one day) 剧照

但从社会学视角来看,这是一种极不真实的想法。我们确实可以选择,但我们的个人喜好免不了会受到家长、老师、朋友、敌人、电视,以及其他形形色色东西的影响。我们会影响我们周围的世界,反过来我们也会受到我们周围世界的影响。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了这样一种看法:“社会学说明的是群体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能够控制群体发挥作用的规律去努力驾驭它们。”

只有正确认识到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由我们所处社会地位决定的程度,认识到我们不是完全自由的,我们才能对改变我们自己和我们的世界做出更加切合现实的选择

02

寻求意义的思维

为什么我们需要爱情?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是因为我们需要联结。爱情是实现人与人之间联结的最简单最方便的一种方式

社会学家涂尔干指出,人类总是从与他人的关系中寻找自己的意义,单独的个人并不是其自身意义的充分来源。

图片

涂尔干(1858—1917),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与卡尔·马克思及马克斯·韦伯并列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

社会依存度对于个人有着重要意义,“孤立的个人并不是其活动的充分目的,因为个人实在是太渺小了……因此,当我们除了自己而无其他目标的话,不可避免地,我们的一切努力皆归于无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失去活着的勇气,也即丧失了行动和拼搏的勇气。”

在爱情中,集体意识形成了关于如何定义爱情、如何维持关系的共同理解。这可以帮助人们在恋爱时找到共鸣和归属感,但是当个体与这些集体信念不符时也可能成为压力源。

图片

包法利夫人代表了每个无药可救的浪漫主义者,小说反思了道德确定感的沦丧及其导致的可怕而困惑的后果,图为电影《包法利夫人》剧照。

爱情不仅是个体情感的体验,也是社会文化力量的体现,我们的爱情观念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所塑造和定义的,一份合格的爱情需要在彼此之间去克服“时代的缺陷”,找寻到超越性的意义。

03

爱情脚本的思维

现在人们常常提到“爱情脚本”这个词,指文化或社会层面上关于如何“正确”进行恋爱的一系列预设脚本和期望。

其实,社会学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拟剧论”就认为,在我们日常所有的互动中,我们都在努力进行成功的表演,就和在戏剧中的演出一样。

图片
图片

欧文·戈夫曼(1922—1982),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代表人物、拟剧论倡导者。

许多恋爱问题的根源,在于时代变迁过于快速,导致不同的“爱情脚本”并存,婚恋的双方的“双标”现象很普遍,“既要又要还要”是婚恋关系破裂的重要因素,理解和沟通个人的“爱情脚本”至关重要。

欧文·戈夫曼的戏剧理论还提供了一个框架,帮助我们理解爱情中的自我呈现和印象管理。爱情中的表演并非总是意味着不真实。相反,这种表演可以是一种适应机制,帮助个体在保持自我与适应伴侣期待之间找到平衡。

图片

电影《后会无期》 剧照

例如,一个人可能逐渐学会在特定的情境下展示更多关怀或支持,这不仅是为了满足伴侣的需要,也是为了建立一种更深层的连接和互信。

此外,拟剧论还促使我们反思:在爱情中,我们如何平衡真实自我与表演之间的关系?这种平衡对于建立真正的亲密和持久的关系至关重要。

04

超越对立的思维

袒露自己的脆弱,很多时候被认为是一件丢人的事情。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当在一个人面前袒露自己脆弱的一面时,你们的关系会变得更加亲密。

图片

电影《美国丽人》剧照

承认我们非常可怜、我们的存在依赖于他人,会让我们变得很脆弱。但社会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我们每个人都很脆弱,都需要依赖他人,每个人除了依靠他人别无选择

怎么看待独立和依赖的关系呢?社会学家彼得·伯格的知识社会学就曾揭示出个人和社会的辩证法,简而言之,社会是人的产物,社会是客观现实,人是社会的产物。

片面强调个人的能动性、或是忽视社会的人造特性,都将导致自我陷于死胡同。超越个人和社会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鼓励人们在处理关系中的不同观点和冲突时,采用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爱情往往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包含了各种灰色地带和复杂性。例如,在对待家庭角色和职业选择时,超越传统男女角色的刻板印象,伴侣们可以基于个人的兴趣和实际情况来协商和分配责任。

在面对冲突和选择时,伴侣间可以探索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简单地采取妥协或对抗的方式。这种探索使得关系能够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成长,而不是固守于某一方的立场,有助于伴侣们共同创造一个更加丰富和多元的生活模式。

Conclusion

什么是社会学?

实际上,不仅仅是恋爱,社会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如何穿着、如何装饰房子、闲暇时间如何度过、如何与他人交谈等等。

社会学是个动词,它试图进一步指明“我是我们”。我们永存于关系网络之中——与其他个体的关系,与社会团体的关系,与信仰的关系,与规范的关系,与物质对象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人都需要社会学。它可以给我们洞悉全景的洞察力。既可以后退一步看,观察到先前从未注意到的联系,还可以向前细看,从而用新的方式看待自己的经历。

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更有效地在日常生活中去行动,这种行动不仅会塑造我们每个人的未来,也会影响与我们相关的,以及我们要对他们负责的其他人。

图片

你还知道哪些爱情路上用得着的社会学思维

在留言区给大家支支招吧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这本高分好书

社会学的邀请

[美]乔恩·威特 著 林聚任等 译

去实践,去行动,去做社会学

官方小店限时5折优惠👇🏻

“大学的邀请”系列丛书

[美]乔恩·威特 著 林聚任等 译

写给开始筹划一生的朋友

每本书都能带来内心深处的深刻变革👇🏻

-End-

观点资料参考:《社会学的邀请》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图片▼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图片

情知所起,一往而深

和Ta聊聊爱情中的社会学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