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东nin刨花

 午后骄阳 2024-05-22 发布于上海
广东刨花最有名,泡水刷头头发清。
小滑头与好女子,梳梳掠掠真得情。
吁嗟我为此树痛,奈何不作树胶用。
刨尽千层好树皮,却拌粉盒脂奁将命送。
这是清末《图画日报·卖广东刨花》的配画词。“刨花”就是木匠用刨刀刨平木头时,刨出来的极薄的木片,会卷出圈,形状似“花”而被叫作“刨花”,是木匠工作时产生的疲弃物。
▲ 清末上海出版《图画日报》“三百六十行”专栏绘“卖广东刨花”
以前上海市民家家户户每天要生煤球炉,刨花是易燃物,人们可以用来引火点燃木柴来生火,以前上海有一种制作、销售“面饭饼”的小摊,他们将大米浸泡后磨成浆水,经发酵后就成了做面饭饼的原料,摊主备一只口经约80公分的大行灶,上面放一只口径与行灶同等大小的平底锅,这种锅的中心有一大小似饭碗的凹陷,里面可以盛水,摊主将米浆舀到平底锅上,形成一只只直径约12公分的面饼,盖上锅盖,然后把刨花塞入行灶炉膛中,点燃刨花,易燃的刨花瞬间形成烈火,仅一二分钟刨花被烧尽。锅内的蒸气也很快将锅的饼蒸熟,成为底焦面白的米饭饼,这种米饭饼有淡淡的米香和甜味,十分好吃,如果在米饭饼里夹一根油条,那真是“吃面光勿肯放”的美食。不过,我似乎很久没见过米饭饼摊,也没吃过米饭饼了。也许是因为如今的木工只使用电刨来刨木头,刨出来的不是“刨花”,而是木屑,没有了刨花就做不出米饭饼了。
▲ 刨木头的废弃物就是刨花
词中讲的“广东刨花”当然不是木匠刨木头刨出来的刨花,而是一种特殊的木头刨花,上海人称之为“广东nin刨花”。以前,上海的住宅大多是“弄堂房子”,在我童年的时候经常有卖“nin刨花”的小贩穿梭于弄堂之中,有的只是手提早已经刨好的“nin刨花”,有的随身带着刨子和长条状的木头。买“nin刨花”者多为家庭主妇,买来的“nin刨花”一般就直接浸的瓷知缸里,“nin刨花”浸水后会分泌出一种无色胶水,使水变得粘稠,妇女们用作“生发水”、“定型水”,犹如今日人们使用的“啫喱水”(啫喱是英文jlly的音译,是一种明胶,除了做固定发型的是型胶外,也是生产果冻之类食品的主要添加剂
▲ 清 粉彩刨花缸,图片来自雅昌
走街穿巷的商贩的销售对象是家庭妇女,他们通过“叫卖”声告知居民,卖“nin刨花”者会拖长声音吆喝:“广东nin刨花”“刨花啊,nin刨花”,上海话“银”的发声“nin”,银子就是钱,而这种刨花,不仅平整光滑,色泽也发白而有银光,许多人以为“ying刨花”应该是“银刨花”,至于刨“银创花”的木头是否一定产自广东,此只是商人的噱头而已。
贺友直先生是著名风俗画家,他赠我新作——《说说画画上老行当》,其中有“卖凝刨花”,他自己写的配画文中讲:
这个东西,阿拉宁波人(贺友直是宁波人,讲一口上海宁波话)叫ni头树,在上海叫ning刨花,对前一种叫法,我写作粘头树,对后一种叫法,我写作凝刨花,两种叫法虽有点区别,意思则甚相似,均表达粘附凝结之功效。这种粘头树、凝刨花,在摩丝发明之前,除烫发女人之外,于梳发髻的妇人之中,欲头发平服光亮,此物还算唯一,也当属最佳之定型剂。
▲ 著名画家贺友直绘“卖凝刨花”
按《汉语大词典》“刨花”条的解释——“旧时妇女常用榆木刨花泡水来润滑头发”,《词典》只讲了这种“刨花水”的“润滑头发”功能。李时珍《本单纲目,木部第三十五·榆》中讲: 
今人采其白皮为榆面,水调和香剂,粘滑胜于胶漆。(承曰)榆皮湿,捣如糊,用粘瓦、石极有力,汴洛人以石为碓嘴,用此胶之。
榆木中含有粘性很强的胶质,古人将榆木碾成粉和水后就成了一种粘性很强的粘合剂,其粘性和牢固度胜过一般的胶膝。当然,将榆木的刨花浸泡水中而为“nin刨花水”,它的作用就是固定发型,应该是“凝刨花”。而从商业角度上分析,“nin刨花”似乎应该是“银刨花”至于孰是孰非,还是由读者自己评判吧。
▲ 电视剧《如懿传》,如懿为皇上梳妆
“nin刨花”是植物胶汁,由于人体的温度极容易使表皮的附着物变质发臭,抹上“nin刨花”后的一两天内必须洗净,实在不太方便。当大量的工厂生产的“生发水”、“啫喱水”、“摩丝”出现后,“nin刨花”逐渐被替代,人们再也看不到走街穿巷的“卖刨花”小贩,听不到他们的吆喝声了。
▲ 刨花水是什么树?视频来自战争史
作者:薛理勇,编辑:申长存,配图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