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听到昆曲《牡丹亭 · 寻梦》中【忒忒令】“一丢丢榆荚钱”句,就不由自主怀想起榆钱来。 榆钱 是榆树的果子,因其外形圆薄如钱币,故而得名,又名榆实、榆子、榆仁、榆荚仁。 榆树 为落叶乔木,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三北地区及西南省区,有青榆、大果榆、白榆、毛榆、杭州榆等几十个不同品种。 榆钱,包括整个榆树,是北方乡土文化的重要元素。 吉林省曾有一村,每遇春荒,人们就吃榆钱来充饥。远近村民在此越聚越多,规模不断扩大,后来成了镇子,又继续扩大成了榆树县,即现在的榆树市。 还有个历史名城陕北的重镇榆林,更是古代先秦时期的上都。 可惜我来到南京,40多年来未见到一棵榆树。即便有,也可能是榔榆,也就是可以制作盆景的小叶榆。 南京附近的句容宝华山和安徽滁州琅琊山上,有少量特有的品种琅琊榆,目前大小只有几十棵,属于濒危树种。 先说吃 我觉得春天那么多的野菜,就属榆钱最好吃。过去市场上没有专卖榆钱的,想吃只能自己去采撷。 几年前去徐州,在菜场买回了2斤榆钱。 满足了一下舌尖上的欲望。 榆钱属于翅果,中间的小突起是种子。 它和“余钱”谐音,因而就有了吃榆钱可有“余钱”的说法。 在春季,榆钱比叶子先出,尚未成熟,正好鲜嫩可食。 等叶子一长大,榆钱也就老了不好吃啦。 长老的榆钱被风吹得满地到处乱飞。 榆钱含蛋白质、烟酸、抗坏血酸及无机盐,其中钙、磷含量较为丰富。 榆钱的含铁量是菠菜的11倍,是西红柿的50倍。 榆钱也是防病保健的良好保健食品。有润肠、健胃、安神之效。用于神经衰弱,失眠,食欲不振等调养。多食榆钱可助消化、防便秘。 榆钱的吃法多种多样。
榆树的叶子也是可以吃的,初夏时正嫩,糯糯的好吃。这些都是人们在饥荒年代试吃出来的。 榆树皮 其实,榆树身上还有一样能吃的地方:榆树皮。 榆树皮是吃它的内皮,称“榆白皮”,含有大量的植物黏液。榆皮黏液主要由糖蛋白和多糖组成,属于水溶性膳食纤维,在水中可以形成黏性很强的“食物胶”。 一般是打成粉使用,叫榆皮面。 前边说过,以往北方农村并不能经常吃小麦面粉,而是以玉米、高粱、红薯面等粗粮为主。这些粗粮中缺乏小麦粉中的谷胶蛋白(面筋),比较松散,只能蒸,而不能直接煮,否则下锅就散难以成型。 在粗粮加入榆皮面,利用其粘合剂作用就可以“山寨”出饺子皮、面条、饸饹来。 过去的北方农村以吃粗粮为主,对榆树皮需求量很大,小贩经常走村串乡兜售榆皮面。 虽说现在吃粗粮很少了,但农村的榆树也少了,而且榆树皮又是很难再生的资源。 个别地方开始用也含黏性成分的黄秋葵的根茎叶,打粉充当“榆皮面”。 莫以为只有北方人用榆树皮。其实全国汉族生活地区一直都在用。当然不是吃,而是用在两大去处:梳头和制香。 梳头 先秦时期,中国就开始利用榆树皮中的黏液做发型。 榆树皮刨成薄片,成为刨花,用时浸入水中泡出黏液水来,用此刨花水作为定型剂。 唐代盘发达到高峰,女子用竹丝扎成各式各样发型轮廊,再用刨花水将其打湿后梳抿,待头发干后自然定型。有了榆皮刨花,就可制造出千姿百态、美奂艳丽的发式。 过去民间女子在脑后梳发髻,也叫“攥儿”,讲究点的也是用刨花水定型增光。 旧时江南苏州、上海一带,有专门为她人梳头的梳头娘,又称梳头娘姨。 梳头必定用榆皮刨花水给发髻定型,头发抿后,发丝溜光,发型稳定。 后来实行新发型,不盘发了。但某些年纪大的人,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还保持着用刨花水的习惯。 现在,刨花水早就被化学发胶(啫喱)取代了,我在80年代就在实验室内用PVP配制过发胶。 不过,榆皮刨花水并没消失,始终保留在古装戏曲化妆的应用上。戏曲演员化妆的旦角贴片依旧是靠它。天然植物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是无可比拟的。 榆皮面本身就具有利水、消肿、解毒功效。在美国,榆皮面用于外伤撒布患处来止血。 制香 榆树皮的黏性还有很多用途。传统制作熏香也是用榆皮面做粘合剂,将各种香料粉末粘在一起。 虽然有不少植物含植物胶,比如白芨粉、杜仲粉等,但都比较昂贵。 如今榆树也紧张不够用了,制香多改用化学胶,具有一定毒性。 广州城北曾有一寺庙,香火颇旺。可是一刮北风,就让处于下风头的越秀区居民遭殃。新工艺做的佛香用的是合成粘合剂,燃烧散发出有毒和刺激性烟雾。 前些年广州佛教界发出倡议,让市民少烧香多敬香。 据说有位湖南农民,研究榆树皮的天然替代品,做了数百次试验,选中了2种效果不错的植物原料,一是南瓜,另一种我忘了。 榆木 除去榆钱、榆树叶、榆树皮,剩下的就是榆木。 榆树木材坚重,硬度适中,力学强度较高,而且耐腐蚀。欧洲在工业化以前,水管就是用榆木制成,经长期湿润也不腐烂。 榆木最坚硬的属根部,素有“榆木疙瘩”之称。形容一个人很笨、不开窍,就说他“像榆木疙瘩一样,三斧子五斧子劈不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