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舍生报恩的榆树——高唐民间故事

 淡味茶原创文艺 2023-02-27 发布于山东

舍生报恩的榆树

作者:张堂玉

相貌不同一个娘,

一个脸圆一个长。

一个活到二三月,

一个活到秋风凉。

这是我们高唐县东北关流行的民间谜语,说的就是榆树,下面我就讲一个榆树舍命报恩的故事。


话说盘古开天地,造河流山川、草木万物,女娲补天造人之后的一段时期。世上万物开始生长,世间第一棵榆树苗也破土而出,一天天长大。在它刚刚长到一尺多高时被一场暴风雨冲走,搁浅到一块石板上,洪水退后、雨过天晴、日光曝晒、石板烫炙,小榆树奄奄一息。这时一个原始人在此经过停了下来,他用随身携带的石刀在一块平地上挖了一个小坑把小榆树放到坑里埋好,把小树周边的土踩实后就走了。二十年后小榆树长成了两丈多高的大榆树并开始繁育后代——在树枝上结滿了一串串花荚(种子)。榆树对它的孩子们说:“人类对我们有救命之恩,以后人类有难你们一定要舍命相助,绝不忘恩!”孩子们都齐声说:“舍命相助,绝不忘恩。”

几万年后,天南地北、山川平原长滿了各种树木组成的大森林,成千上万棵榆树也成了森林大家族的一员。有一年的夏季麦收后,老天连续两个月不下雨,秋粮作物大部减产绝产,老百姓过了年刚出正月就断粮了。人们四处寻找可充饥的东西,这时榆树枝上长出来一串串圆圆的像小铜钱一样的浅黄色榆树花荚,人们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一一榆钱。这榆钱清香扑鼻、入口甘粘,人们纷纷捋下来塞入口中生食或蒸食,使无粮可吃的人活了下来。一段时间榆钱吃光后,榆树叶子又长出来了,榆叶虽然口感不如榆钱但不苦不涩耐饥饿力比榆钱还强,于是饥饿的人们又开始捋榆叶充饥。时间不长,榆树上的叶子被饥饿人群又吃光了而夏粮还没成熟,人们受到牛羊啃食榆树皮的启发,发现榆树的内皮也可食用,为了活命就又去扒食榆树皮。人们常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被扒了皮的榆树很快就干枯死亡了,恰好这时夏粮也成熟了——人类得救了,而榆树也圆满地践行诺言完成了报恩的使命。

榆树为落叶乔木,多年生木本植物,树干多分枝,木质坚硬强韧耐腐蚀,高唐人说某某人头脑顽固不化常以“榆木疙瘩”来形容。榆木是盖房用良好的檀梁材料,我东关老家曾有我曾祖父买的三间老房子,房龄足有一百多年。一九八五年拆房时拆下的榆木檩条除两头有些腐烂外,还很坚硬,用一般锯条锯不动。榆木还能做各种工具、农具、车辆。榆树在我国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等地,根据名字推断,陝西省的榆林市和吉林省的榆树市可能最多吧。

《中国神话词典.榆树》说榆树之名的来源与食榆叶后有愉悦之感有关系。榆叶性平味甘,入口不苦不涩不酸微甜,有粘腻感是灾荒年人们抗饥饿的首选代粮食品。食用方法也很简单,洗净拌入少量玉米面蒸熟即可食用,如拌以蒜泥口味更佳。榆钱淸香可口比榆叶还好吃,吃法以做成菜窝窝头吃最好。榆钱不光缺粮的穷人爱吃,富户人家也爱吃,一是因其口感好,二是因为吃榆钱有“余钱”的寓意。榆树的内皮富含粘液蛋白和纤维,营养价值也很丰富。灾荒年常把它扒下来切碎晒干到碾子上轧成细面掺上地瓜面撖成面皮,做成各种食物的外皮。过年时用这种饺子皮包的水饺耐煮不破、还好吃。另外用榆树皮粉和地瓜面撖成的面条入口爽滑劲道、口感极佳至今我还能回忆起那种特异的甜香味。一九六一年春天我到三里庄和两个表哥将院后的榆树皮几乎全扒光了,奇怪的是那几棵榆树竟依靠残留的几条树皮顽强的活了下来,第二年又长出一串串的榆钱。


我翻了翻书,从古至今歌颂各种树木的诗词浩如烟海,如《诗经.风篇.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屈原的《桔颂》“后皇嘉树,桔徕服兮。”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李白的《折杨柳》“垂杨沸绿水,摇艳东风年。”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歌颂松柏的诗词更多但歌颂榆树的却很少,偶尔看到一首外国诗但我感觉不是赞颂简直就是诅咒,美国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诗《榆树》:“现在它化作雨了,这巨大的静寂。而这就是它的果实:锡白色,犹如砒霜。”有感于榆树将自己的叶花籽皮乃至全部生命都奉献给了人类,我写了一首感恩榆树的小诗结束全文,期望大家喜欢!

榆树颂
花荚入口甜津津,
绿叶填腹耐饥馑。
舍命献出一身皮,
灾年救活多少人?
癸卯年正月二十八日写于福源路医寓。
作者简介:张堂玉,笔名游郎油郎。中医执业医师,大专学历,中共党员,高唐县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常发表在《聊城晚报》《高唐州报》《人生文学报》及《淡味茶》《二月兰》《长征文法小镇》电子文学平台上。代表作为长篇纪实文学《高唐老县城》。
淡味茶文艺第1838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