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央视热播剧《我的阿勒泰》爆火,马伊琍背后的女人,果然藏不住了

 茶境 2024-05-22 发布于浙江

图片

文/余二三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火了。

广袤无际的大地,策马奔腾的草原,勾勒出一幅壮丽的北疆风光。

图片

图片
图片
来源:《我的阿勒泰》

随着剧集的热播,一起出圈的还有原著作者李娟。

这位隐居于雪山脚下的“70后作家,带着野性和松弛,缓缓走进了大家的视野。

她将高耸的雪山和潺潺的溪流编织进散文中,将散落的羊群和哈萨克族的驯马少年书写进故事里。

图片

来源:《我的阿勒泰》

她用粗粝又温柔的文字,击中了无数人的心。

这部短剧改编自作家李娟的同名散文集,剧中女主角李文秀的原型,就是李娟本人。

图片

有编剧夸赞她:“李娟,就是这样把世间的美好,很容易就说成双份。”

倘若认真看完她的经历,那些关于生活的疑惑,或许能在另一种角度得到解答。

图片

出圈的李娟,阿勒泰的精灵

人们常说,李娟是“野生的作家”,也是“阿勒泰的精灵”。

有著名评论家这样评价她:“她的文字,让我觉得惊为天人,我没办法用太多的评语去评论她,大家只能自己去读。”

平平无奇的名字,却有着独一无二的人生。

《我的阿勒泰》爆火后,“李娟”二字频频挂上热搜。

图片

抖音粉丝骤增到二十多万。

图片

网友们争先恐后地涌进评论区和她互动。

一时之间,赞美声四溢。

然而,比起网络上的热度,现实生活中的李娟,恬静、温柔,甚至还略带一点小社恐。

她会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日常,记录下一只蜂鸟吮吸花蜜的瞬间;

会在雪地里遛猫,因为懒散而在零下三摄氏度的天气里不穿袜子;

会自己动手打磨书架,干完活累瘫上一个星期;

还会在直播间里和粉丝们聊天,开一些不着边际的玩笑。

粉丝在底下留言:“想用原来的书换您的签名书籍。”

李娟看到后秒回:“不用想了,亲。”

如果短视频被一些学生刷到,那她必定要经历阅读理解的提问:“《繁盛》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手电筒的象征意义?”

此时她会亲切地说一声“辛苦啦同学”,然后告诉他们,对于作者来说文字写出来就是全部,难以回答的问题,就把它们当成诗意的东西去感受。

图片

聊天时,她自称“娟姨”,接地气又毫无架子,一点不像一个把国内散文奖拿了个遍的大作家。

在李娟看来,“姨”这个称呼没什么不好。

坦然面对年岁的增长,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执着于自己的青春和容貌真的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我希望自己是一个姨,是一个年长的人,是一个正常面对衰老的人。”

通过视频与对话,李娟流淌出来的坚韧内核与蓬勃的生命力,感染了无数人。

然而,这份松弛与强大并非与生俱来。

在被大家看见之前,李娟也曾走过一段异常艰难的路途。

她花了数十年的时间,才跋涉到这里。

图片

来源:《我的阿勒泰》

图片

文字和爱,是缓解孤独的解药

1979年,李娟在新疆出生。

从小就被嘲笑是“笨小孩”的她,到了5岁还说话不利索,终日趴在家里的窗台上,遥望着窗外的世界。

因为家里经济窘迫,加上不爱上学,高中还没念完,李娟就早早辍了学。

图片

辍学后,她跟着母亲收废品、做裁缝,在牧区卖杂货,跟随牧民辗转于四季牧场之间。

而后她揣着5块钱,跑到乌鲁木齐打工。

为生计奔波的那些年月里,李娟当过流水线上的小工、超市的推销员、广告公司策划......

每一份工作都持续不久。

生性腼腆的她并不擅长跟人打交道。

老板嫌她动作迟缓,不待见她;同事嫌她太过木讷,排挤孤立她。

在北疆漫长萧瑟的日子里,文字成了她消遣内心孤寂的唯一伙伴。

她热爱阅读。

自幼时起,外婆拾废品捡来的旧报纸、旧杂志、旧书籍,都能让李娟沉浸其中,欲罢不能。

图片
来源:《我的阿勒泰》

长大以后,尝试向编辑部投稿,虽然屡屡被拒,但她一刻都不曾放弃。

辗转于草原和沙漠的数载光阴,为李娟积攒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大量书写的素材,凝结成了她笔下一篇篇浑然天成的散文。

她写“鸟儿远走高飞,虫蛹深眠大地”的静谧;

写“风是透明的河流,雨是冰凉的流星”的清浅;

写“摩托车开过春天的荒野,虽然此刻已是九月”的盎然;

像上帝在千万人中掷出的一颗神奇的骰子。

天赋,努力,野生,终于让个藏在文字间的精灵被大家看见。

1998年,她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九篇雪》,首次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2010年,《阿勒泰的角落》出版,多家单位联合为这位文坛新秀召开了作品研讨会。

2011年,凭借《羊道・春牧场》和《羊道・夏牧场》,她将年度人民文学奖非虚构奖收入囊中。

“李娟”这个名字,彻底被大家记住。

伴随着李娟一路成长的,除了文字,还有母亲。

如书中所写一样,李娟的妈妈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也是一个粗犷有趣的人。

图片
来源:《我的阿勒泰》

怕小鸡挨冻,她会给小鸡做衣服;

家里的猫出去约会了,她会在窗台上放根腊肠,怕猫挨饿;

她对女儿极尽包容,不求女儿成才,只求女儿自由自在。

外表看似大大咧咧,实则心思温柔细腻。

正是妈妈的有趣灵魂,给李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在《遥远的向日葵地》,李娟这样描述劳作的母亲:

“于是整个夏天,她赤身扛锨穿行在葵花地里,晒得一身黢黑,和万物模糊了界线。叶隙间阳光跳跃,脚下泥土暗涌。

她走在葵花林里,如跋涉大水之中,努力令自己不要漂浮起来。

大地最雄浑的力量不是地震,而是万物的生长…… ”

李娟知道,有了妈妈数十年如一日的爱与包容,即便孤独渺小如自己,在阿勒泰这片荒凉的戈壁上,也能拥有一路向上的生长力量。

图片
来源:《我的阿勒泰》宣传海报

图片

人世并不美好,但依然值得

很多人看完《我的阿勒泰》,对北疆的风景和淳朴的民风充满向往。

然而,李娟笔下所书写的阿勒泰并不全是美好。

生活在阿勒泰的牧民们,过着一种近乎原始的生活。

他们穴居在地下,靠捡牛粪烧火,靠背雪喝水,大部分时间只能吃热茶干馕。

用电全靠小太阳能发电板,一天储存的电只够晚上照明用。

夜里赶羊入圈,北风呼啸,脸像刀割一样的疼。

牧民们逐水草而居,必须把生活必需品降到最低,从物质方面到精神层面都有着异于常人的克制力和忍耐力,一代又一代重复着单调的命运。

然而,尽管身处苦寒与艰辛,李娟的文字却始终充满绵密的温暖与情意:

一靠近羊圈厚厚的羊粪墙,寒意立刻止步,和平的暖意围裹上来;

墙皮突然掉下来一块,也是被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酥下来的;

没有社交的漫漫长夜,一望无际的沙漠,感觉自己“是宇宙中的宇宙,是苹果中的核”。

在李娟的世界里,生存的苦难亦是诗与爱的颂歌。

沉重的主题,在她的笔下充满了温热的快乐。

包容豁达的心态,苦难与慈悲交织的文字,让无数在繁忙都市里的赶路人,得以暂时卸下疲惫,从阿勒泰的水土里,找到短暂的精神慰藉。

图片
来源:《我的阿勒泰》

有人问李娟,为什么不向往远方?

她说:我已经生活在远方,为什么还要向往?哪有地方比阿勒泰更远呢?

这个常年奔走于荒原之上的女作家,用文字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面对生活的角度:

身陷困境时,如果抱怨于事无补,不如让自己适应困境,反而会有惊喜出现。

图片

摄影:北音


一切总会过去。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
——李娟,《读者》2013年第9
                                 

我从不曾需要多么宽阔的通道,能侧身而过就足够了。
——李娟,《读者》2020年第4
                                 

最安静与最孤独的成长,也是能使人踏实、自信、强大、善良的,大不了,吐吐舌头而已。
——李娟,《读者》(校园版·成长)2019年第4
                                 


这份包容与坦然,或许正是我们想寻找的答案,也是远方的阿勒泰想告诉我们的答案。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