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父辈们生活在齐鲁(刘晓霞)

 果冻715 2024-05-22 发布于上海

编者按:本文选自《刘晓霞个人历史口述》(顾闻钟访谈、记录、整理)。口述者简介:刘晓霞,女,教授。1935年生于济南,自幼随父母生活在齐鲁大学校园。1952年随父辈到南京,1953年考入苏州医学院(南通办学时期的苏北医学院),1958年毕业后留校工作,长期从事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其中“人类白血病细胞相关抗原研究”获核工业部科技进步四等奖,“空肠弯曲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机体的免疫应答研究”获核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曾参编《英汉免疫学辞典》。

    齐鲁大学和东吴大学一样,是教会大学1903年,美英教会决定将济南聂会东、青州武成献和邹平巴德顺所办的医校合并成立山东共合医道学堂,到了1911年,山东共合医道学堂正式定址济南并更名为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医科,再过了六七年,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济南主校园落成,中文名称改为基督教齐鲁大学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医科随之更名为齐鲁大学医科

图片

齐鲁校园鸟瞰图

    我的老家在山东青州益都,父亲刘国华1930年毕业于齐鲁大学药学专修科留校任教。他是家里长子,我们一大家子人都随着父亲生活在济南,包括我的祖父祖母、母亲及兄弟姐妹。我从小就生活在齐鲁校园,对那里很有感情。

    父亲曾说他毕业那年,有件事情记忆深刻。1930年从英国归国不久的老舍先生来到齐鲁大学文学院任院长,他操一口京腔,讲课冷面妙语,纵横跌宕,融古今中外于一炉,大受青年学子们的欢迎,轰动全校。还有一位张奎老师在1937年年初应聘至齐鲁,他在我们1957年迁校苏州以后来到我们学校寄生虫教研室,这是后话。张奎教授1929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获硕士学位,1935年在美国衣阿华大学获博士学位。1937年回国,任齐鲁大学生物系教授兼主任,寄生虫学部教授兼主任、理学院院长。

图片

张奎(1906-1986),上海人。医学教育家、寄生虫学专家,一级教授。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9月,齐鲁大学被迫停课,这时齐大分成了两部分,除小部分外籍教师留守外,大部分西迁。大部分教职员和全体学生,由当时的校长刘世传带领,由济南到南京,从南京再到重庆,最后于1938年冬到达四川成都,与其他大学联合办学,那段艰难的岁月,史称坝上“五大学时期”。当时父亲就随学校到了成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齐大,校园被强占为日军医院。他实在担心留在济南的我们,就想回来,当时去成都的线路因战争已断。那时我大叔叔刘国杰那时在设在南京的卫生署药师进修班学习,后叔叔在战火中携家眷奔赴西南,最后落脚在重庆市卫生局任技士。父亲到重庆找到大叔叔,准备一起回去,他们从重庆到昆明,大叔叔留在了昆明,任贵阳中央医院药师和药房主任。父亲只身一人到西贡,再到香港转到上海,从上海到青岛,最后从青岛回道了济南,留在了济南,在朋友的帮助下,开了个药店维持全家生计,后去上海一个制药厂担任负责人,期间曾被日军、国民党军队抓去修建机场。这期间虽然生活极其艰苦,但总算不幸之中存万幸,全家老小均平安无事。那时我在教会学校里读小学,父亲没有回来之前,家里都是舅舅接济的,当时舅舅在济南开了一小医院。

图片

齐鲁校园考文楼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经过整修,齐鲁回迁,于当年10月1日正式在济南复校。这个校园就是现在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的校园,我从小生活在齐鲁校园,对那里很熟悉,整个校园为西方园林式布局,校园内绝大数建筑风格中西合璧,考文楼、康穆堂、伯根楼、观象台等都很漂亮。1947年,父亲回齐鲁大学药学系任教。那是我们住在经十路,后来就搬到了齐鲁校园。1948年济南解放前夕,为避战祸齐鲁大学再次迁校:文理学院迁往浙江杭州郊外的云栖寺。我还清楚记得,大人们还在商量家里哪些人跟学校走,我祖父祖母意见不统一,奶奶觉得我的姐姐正在读书,不能去,后来是我姐姐和奶奶到青岛去了。记得那年去杭州路线是先从济南坐飞机到青岛,再从青岛坐海船到上海,从上海转乘火车到杭州,平时不出们,第一次海陆空全部尝遍。当时张奎老师还是理学院的院长,在他带领下全体师生克服困难正常上课,实验课程借用浙江大学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室。曾在云栖寺读医预科的王裕民和张正荃回忆:“医预科附设在理学院,有预科一年级及二年级两个班。预科一年级多是由上海等南方考进的学生,人数较多。至于文理学院,除药学系外,还有其他系的同学。著名教授有化学系刘遵宪、生物系的秦西灿、药学系的刘国华等。因为是教会学校,自然有外国老师,如教我们英语的裘柯农老师,对教课很认真。教室因陋就简,能开的课都开,能做的实验都做,有生物、化学、药理等实验室。校长吴克明先生不常在校,教务长孙恩三教授住在校内,掌握大权。他要求很严格,考试不及格者留级或退学。我们在那里读三年级。刚从美国回来的李炳鲁教授开课讲授毒物分析。当时这是一门很新颖的课程,国内没有参考书,李教授讲授内容很丰富,要求将英文讲义先打印成稿,人手一份。庙里没有印刷厂,我们又没有经费来源,只好由班里自行解决讲义的打印。”当时的齐鲁校长吴克明(1898-1977)从浙江大学请来苏步青、陈建功、王淦昌、束星北、王承基、谭其骧等一批名教授来为学生上课,让流浪中的学生有一种意外的惊喜。这位吴校长也值得尊敬。1949年春,解放军即将打响渡江战役,此时吴克明正在台湾、香港访友,他完全可以金蝉脱壳一走了之,但他拒绝了亲友故旧要他留居海外的劝告,毅然回到战火纷飞的大陆,一个人来到云栖寺,当他召集文理学院师生开会,宣布他自己将前往解放了的济南一探究竟时,不少师生当场劝阻,但他坚决前往,在场师生无不为之动容。

图片

寄居在杭州云栖寺的齐鲁部分教师留影

   当时条件颇为艰苦,但我们孩子们就不知道大人的疾苦,除了上学,打笑均在一块,时不时还到处逛逛。记得张奎老师两位千金小姐,一位叫张琼、另一位叫张玉,期间她们父母还生了个弟弟。还有老祖父,每天爬爬山,打打拳,不为生计绸缪,倒也潇洒自在。当时我在杭州市私立弘道女中读书,寄养在一个教友家里,亲见国民党军队溃败而走,仿佛如秋风扫落叶一般,解放军进城,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记得有个解放军上门来借打水的桶,非常有礼貌。这时我小叔叔刘国相到达了杭州,他也是留洋的,学放射线的,因齐鲁缺老师,他就在留在齐鲁教书了。江南地区解放后,齐鲁理学院南迁的师生和仪器设备在人民政府的帮助下先后迁回济南原址。那时囯家急需人材,大概1950年下半年,抗美援朝期已经开始了,齐鲁就派我父到沈阳东北药学院支援任教一学期。父亲第一看见穿着军装的学生,很兴奋,父亲忘不了这批学生,常听他提起,他说给他的印象是这些军人学生,身上精气神具足,学习非常刻苦认真,求知欲如饥似渴。离校时全班学员送了父亲一本像册以为纪念,记录了他们学习和生活过程。当初该校想要挽留父亲在那工作,只因家庭原因他没有留下。

    大叔叔刘国杰在1945年成为卫生署医药处赴美考察团团员。在国外经一年的考察和学习后,回到在上海担任联合国善后救济署医药器材技术工作大队队长兼技术主任。1948年8月,他再度远涉重洋,应聘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医院担任药师,他的出色的工作和坦诚的品格得到了该大学弗兰克教授的赞赏,支持他在职攻读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药学硕士学位。1950年6月,他获得密执安大学药学硕士学位。在取得学位后的第4个月,他谢绝了弗兰克教授的挽留,与几十位留美学者一起,满怀投身建设新中国的热切愿望,搭乘“威尔逊总统号”邮轮,回到了祖国。回国后大叔叔回到母校齐鲁大学药学系任药剂学副教授。小叔叔在1950年到了重庆第七军医大学工作,担任二附院放射科主任,还曾担任全国第二届放射学分会委员会(1951-1956)。

图片

 刘氏三兄弟(左起):刘国华(1908-1990)、刘国杰(1915-2006)、刘国相(1919-1988)

    1948年9月华东白求恩医学院从山东益都迁进济南,驻扎在经五路纬九路那里,师生都是穿着军装,学校里经常上演什么《白毛女》之类的歌剧、话剧,我们从杭州回迁后还去看过好几次。张立中、刘延祖、刘兴亚、孙善本都是在这个学校里读书的,当然那时我们是不认识的。1951年1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接管齐鲁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齐鲁大学被撤销建制,但其医学院被原址保留,与由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和山东省立医学院合并成立的山东医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山东医学院。后来苏北医学院工作的张蔚和张宝泉就是齐鲁的,是张奎老师的学生。根据当时华东地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齐鲁大学药学系南下,与东吴大学药学专修科并入原华东药学专科学校,成立了华东药学院(1956年更名为南京药学院,1986年与筹建中的南京中药学院合并成立中国药科大学)。这个华东药学专科学校原来是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南京解放时,被接管,当时的军代表就是后来到我们苏医卫生系来工作的宗洛主任。1952年,张奎老师调至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院,任寄生虫学系一级研究员,并兼任第二军医大学寄生虫学教授兼教研室主任,在迁校后的1958年在汪青辰院长的争取下来到我们学校任教。

    我们一家和大叔叔家因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到了六朝古都南京。父亲、大叔叔在安定的生活中教书育人。我在南京十中读书,前身就是金陵中学,当时明显感受到“新中国”朝气蓬勃之气,自己也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劲头,学习很努力,在高中就入了团,于1953年考入苏北医学院,开启了自己的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