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张颠覆我对五味认知的图(进阶-肺)

 ycd2468 2024-05-22 发布于重庆

此篇文章是《辅行决》关于肺的补泻方解读,初学者最好对汤液经法图有一定的了解,建议先阅读该系列的最初三篇文章以便对体用化三味有个充分的了解后再阅读此文,效果更佳。先附上汤液经法图和25味药精图,因为不同传抄本的25味药精组成各有差异,没有标准答案,因此本人在不断探索并加以调整,故可能不同篇章看到的会有差异。此文的附图是在心篇的版本上更改了的麦门冬、山药、五味子、芍药的位置,此版本目前本人感觉是最为通顺的。

图片

图片

《辅行决》条文:     

      肺虚则鼻息不利;实则喘咳,凭胸仰息

      肺病者,必咳喘逆气,肩息背痛,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厥阴内血者。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输,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 ,开腠理以通气也。

小泻肺汤

组成:葶苈子熬黑,捣如泥,大黄,枳实各三两 

功效:治咳喘上气,胸中迫满,不可卧者方。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喘定后止服。

大泻肺汤

组成葶苈子熬黑,捣如泥,大黄,枳实各三两, 炙甘草,黄芩,干姜各一两

以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服

功效:治胸中有痰涎,喘不得卧,大小便闭,身面肿,迫满,欲得气利者方。

组成分析小泻肺汤3味:葶苈子味咸,大黄味咸,枳实味酸,两咸一酸,符合小泻汤的两体味一泻味的组方特点。大泻肺汤6味在小泻肺汤的基础上加了甘味药炙甘草,辛药味干姜,苦味药黄芩,符合小泻脾汤的组方特点。因此可得出大泻肺汤=小泻肺汤(主)+小泻脾汤(辅)且也符合阴数6,逆时针为泻的特点,如下图红色箭头方向。

图片

功效分析当肺实初期咳喘上气,胸中迫满时,我们用小泻肺汤即可;当肺实较严重出现有痰涎,大小便闭,身面肿,迫满时,就要用大泻肺汤,肺和脾同泻。

葶苈子

《本经》谓葶苈子“味辛、寒,主癥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

《别录》谓葶苈子“苦,大寒,无毒,下膀胱水,伏留热气,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身暴中风热痱痒,利小腹,久服令人虚。”

《中国药典》谓葶苈子“辛、苦、大寒”。入肺、膀胱经。泻肺平喘,行水消肿。用于痰涎壅肺,喘咳痰多,胸胁胀满,不得平卧,胸腹水肿,小便不利。

【大黄

《本经》谓大黄“味苦、寒,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别录》谓大黄“大寒无毒,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中国药典》谓大黄“苦、寒”。入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泻下功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淤痛经,利湿退黄。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肠痈腹痛,淤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

以上看出,《本经》所记载的葶苈子和大黄的主治功效几乎相同,而区别是葶苈子能治结气,大黄能调中,因此葶苈子属于火中金,大黄属于火中土。从古籍和药典看,药味均非咸。但辅行决却将两者归于咸味药,可见《辅行决》中对五味的分类除了口尝之味外,还结合其功效。

小补肺汤

组成: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三两,细辛一两

功效:治汗出,口渴,少气不足息,胸中痛,脉虚者方。

大补肺汤

组成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三两,细辛一两 地黄,竹叶,甘草各一两

功效:治烦热汗出,少气不足息,口苦干渴,耳聋,脉虚而数者方。

组成分析:小补肺汤4味药中,麦门冬味酸,五味子味酸,旋覆花味咸,细辛味辛,两酸一咸一辛,符合小补汤的两体味一泻味一化味的组方特点。大补肺汤7味药是在小补肺汤的基础上加了苦味药地黄和竹叶,甘味药甘草,两苦一甘为小补肾方。因此可得出大补肺汤=小补肺汤(主)+小补肾汤(辅)。也符合阳数7,顺时针为补,如下图红色箭头方向:

图片

功效分析当肺虚症初期表现汗出口渴,少气不足息时候,我们用小补肺汤即可;当肺虚症较严重出现烦热汗出,口苦干渴,耳聋等严重情况时,就要用大补肺汤,肺和肾同补。

麦门冬

《本经》谓麦门冬“味甘、平,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血绝,羸瘦,短气。”

《别录》谓“微寒无毒,主身重,目黄,心下支满,虚劳客热,口干燥渴,止呕吐,愈痿蹷,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美颜色,有子,久服轻身不老不饥。”

《中国药典》谓麦冬“甘、微苦、微寒”。入心、肺、胃经。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阴虚痨咳,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

以上可见,包括考证其他古籍,都没有把麦门冬列为酸味,而且本人口尝也没有尝出酸味,但是《辅行决》却把麦门冬列为酸味。这进一步说明了《辅行决》对于五味的归纳总结,口尝只是一个方面,还是要结合其功效。

【五味子

《本》谓“味酸,温,主逆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养五脏。”

《别录》谓其“无毒,除热,生阴中肌。”

《中国药典》谓“酸、甘、温。归肺、心、肾经。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五味子因其具有五种味道而得其名,但五味子酸味为重,苦次之,因此属于酸药。因其兼具五味,和土兼具其他四行的特点类似,所以将五味子归类为金中土。

问题探讨

1、肺实为什么会咳嗽?

说到咳嗽,《黄帝内经》咳论篇第三十八有句话:“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也就是说不单单只是肺的问题会导致咳嗽。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有喘息有音,甚者唾血。心咳之状,咳而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可见五脏六腑导致的咳嗽各有特点,而肺的咳嗽特点是有喘息这和开篇里的“肺虚则鼻息不利;实则喘咳,凭胸仰息呼应。

那肺实为什么会咳喘呢?肺德在收,肺的功能是收敛肃降,肺实,就是肺的肃降功能过亢了。肺代表秋天,当盛夏炎热的天气经过肺的肃降之气后就温度下降,但如果降太过,就会温度太低。此时在体内的表现就是太寒。而身体的本能保护就是通过咳嗽来把体内的寒气逼出来。所以我们在感受风寒感冒的时候,就会出现咳嗽。

所以,当肺实咳嗽,我们可以吃点咸味药,泻肺。当然,也可以吃点辛味药,发散风寒。这也对应了“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 ,开腠理以通气也”。辛味药能打开毛孔,助寒气散发。

2、肺虚为什么会出现烦热汗出干渴等这些津液不足的体现?

肺为华盖,像一个锅盖一样罩在心火之上,心和小肠相表里,都是君火,君火不断炙烤,小肠中的水分得以气化往上蒸腾。肺主肃降,当热气升腾遇到肃降的肺时,温度骤降,液化成津液而往下滋养全身,而多余的热气从鼻孔呼出。

肺虚,则收敛肃降的功能下降,则热气就更多地散发出体外,此为汗出。此时,通过肺肃降而液化的津液就不足了,人体就出现烦热,干渴症状。此时,津液不足的口渴靠喝水并不能减轻症状,通过酸味药补肺,帮助其恢复收敛肃降的功能才能缓解。

3、肺虚为什么会出现耳聋?

    耳聋一般是肾虚,肾开窍于耳,当肺虚比较严重,母病及子,所以肾也跟着虚了,此时需要母子同补,使子富无索于母。所以,大补肺汤的不但补肺也兼顾补肾。

相信此时的你,对于肺的虚实补泻已经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了,一篇文章,我们接着谈谈肾,敬请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