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生理学的境界层次(上)

 火岩山 2024-05-22 发布于浙江
《黄帝内经》开卷第一句话“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如果换一个角度去看,其实就是对生命一种特殊状态的描述。
对人的常态化的生命认知的知识体系,可以称之为生理学。中医生理学的起头,大约就是《黄帝内经》的这第一句了。
据说《黄帝内经》是中国的第一部医书或者说是第一部系统性的医书,而其第一章《上古天真论》的主题内容就是生理学。
很可能《上古天真论》给中医的生理学奠定了基础也定下了调子:生命不仅是个变化的过程,也是不可定量甚至不可定性的观察对象。
作为医者,不可不知生理。作为高境界的厉害的医者,则应该知道人不仅有男女老幼之别,有所生存的时空之别,有从事的职业生活习惯之别,有生命的质量境界之别以及其他各种因素和维度下的区别。
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是唯一而且独特的。但某个时空范围内,某个年龄段某个性别,某个职业某个境界的人又有着一些共性——或许正因为如此,才会形成中医的各种派别、各种分科以及各种治法。
鲁迅仙台医学专门学校遇见了教解剖的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对解剖学的严谨和对学生的严格,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比让他抓原配蟋蟀做药引的中医,使得鲁迅对中医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现代医学的生理学建立在解剖学、统计学、测量学、影像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客观、精准、可量化、可验证、可标准化……所以历代反中医者包括现代的中医黑,他们反对中医主张取消中医的理由之一是,中医没有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生理学。中医人连基本的心肝脾肺肾的形状和位置都搞不清楚,还杜撰出在解剖中根本找不到的三焦、经络、穴位等器官。
中医的生理学建立在主观感知上。中医师个人的生理学认知就是中医的生理学。作为个体,有认知上的偏差和时空特征,有水平和境界的不同,决定了中医生理学更显得主观、模糊、无法验证,不可标准化……毕竟鲁迅先生自己就凭着自己的喜好,改了血管的走向。
每个中医师都应该有自己的一部生理学。中医师的生理学境界,就是中医师医道境界的起点。起点的高度或许不能决定最终的高度,但起点的高度一定是最终高度的决定要素之一。
人是变量,对人的主观认知的中医师还是变量,变量之变量其实等于变化无穷。所以从《黄帝内经》开始,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关于人的生理的记载,其实也是变化无穷的。
或许正因为以上的两大原因,评估一个中医师的生理学境界,不能看他学得有多广钻得有多深,考试能得多少分,而应该另有标准。
第一层境界:守于形
现在院校培养的中医,都得学生理学和解剖学。不知道家传和师承中医会不会学那些东西,估计解剖的条件不大会具备,而现代生理学大多是有条件去学学的。 当然学不学解剖,学不学现代生理学都不是关键,关键是学了之后,如果认为现代生理学就能够作为人生命的说明书,就可以作为健康的标准,就可以作为自己的中医修为的基础,从此只在此间深耕,不断求精求细,从系统构成和功能到脏器的组织和功能到组织的性质和功能……一直细分下去,到了细胞,到了细胞内部,到了脱氧核糖核酸……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几乎每一个有边界的内容,都赋予其一个命名、一个形状、一个性质、一个组成、一个结构、一个功能……
比如,消化系统,从嘴巴到肝门的这个通道上的各种器官串联起来的总成,被命名为消化系统,其由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器官首尾相连依次排列成一个串串的结构构成,其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排出无用的残渣……再往下细分,口腔,由牙齿舌头上下颚等构成,功能为研磨食物、加唾液搅拌、初步消化……再细分,牙齿,由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等组成,上下左右对称排列,功能为切碎食物,研磨成烂糊;继续细分,牙齿由牙釉质、牙本质、牙根、牙髓等构成,功能有切咬、咀嚼和辅助发音等。
如果某个中医也用这种思路对人进行深入的学习、观察和研究,那么其境界用我发明一个词叫做“守于形之境”,在这个境界,中医师在自己思维里所能构建的人的模型,都是由具体的器官、有形的物质按照观测到的规则组织起来的。
那些死记经络走向和穴位位置的人,大约也在这个境界里面混。这是固守有形的物理化学身体的生理学。
第二层境界:困于学
从《黄帝内经》始,读医书总不免读到生理学的内容。传统医书中,对人生理的生理的记述林林总总,虽似乎很难找像现代生理学这么系统的论述,却也蔚为大观。
传统医书中,对人体的记述往往不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营卫、皮肉、筋骨、五官、五体这些概念以及对这些概念的描述、关系、功能等等。
比如,大家都熟知的五脏六腑的阴阳生克关系就是传统医书对人体的很起码的一种记述。
这些生理学知识似乎已经成为了常识,也是绝大部分中医师的共识。不仅日常的诊病、辨证、循证、治病要用到这些知识,同事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患者的沟通,其实也少不得把这些知识作为默认的约定俗成。
这些知识有实有虚、有象有藏,研究的对象有实体也有非实体,有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有的看不见摸不着。中医师在境界突破之前,对那些看不见摸不着解剖也找不到的研究对象,只能通过对书本或者老师的学习而获得纯粹理性的认知。
如果把学到的这些当作人的生命本质,坚定地认为这就是人的真相,那么其实已经被困在自己的所学之中。
这个境界其实也是一种静态的思维境界。即便认为人的气血是运动的,有着升降沉浮、吐故纳新等运动,有着阴阳平衡、脏实腑虚、相生相克、子午流注、六经循行、营内卫外等等规律,那也还是静态认知。
如果没能够突破从书本和老师那儿学到的关于人的构成规则和运行规律的认知体系,那么这个生理学认知境界可以称之为“困于学”之境。
第三层境界:惑于乱
有中医爱好者非常奇怪:为什么中医发展数千年没有创新,古人建立的五脏六腑十二经络的人体生命模型,为什么到现在还在沿用,难道不知道现代的解剖学已经把人体搞得非常清楚了吗?
当然作为中医爱好者感到奇怪很正常,因为他们往往只能接触到上一个层次的静态生理学,而历史上的很多创新,作为爱好者作为票友是很难有机会接触到的。
其实整个中医发展史上,对师父和书本上的生理学内容和观点感到迷惑的大有人在。
中医生理学也一直在发展。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大家很熟悉的十二经,就是从十一经发展而来的。马王堆挖出来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的十一脉,就是十一经。
《难经》不仅对《素问》中的生理学进行了解释、说明,其实也进行了补充、修改。
当一个人读的医书足够的多,他会发现——中医生理学不是不发展不上新,而是太发展太上新了。如果把各种医书中的生理学部分抽出来放在一起比较,一定是蔚为大观而且矛盾重重、层层叠叠而且混乱不堪。
蔚为大观是历代积累起来的生理知识总量极其广博;
矛盾重重是中医生理学的知识,有着太多太多自相矛盾的内容;
层层叠叠是说几乎每一部经典著作甚至有很多不那么经典的著作,都有大量的解读著作,针对某一个生命现象也往往有着很多很多的见解被记录下来;
混乱不堪是指几乎所有的经典解读或者对生命现象的观测记录以及见解,无法统一认知。那些试图完成修错正义的书籍,不过给混乱不堪的状态再添一个乱源而已。
当一个中医不满足于师承或者对经典著作中的生理学知识产生怀疑或者试图进一步深入而广泛接触更多的医学著作之后,几乎没有一个不被历代著作的乱象而迷惑而困惑的。而且读得越多越乱,读得越深越惑。
中医生理学建立在人对人的观察上而不是解剖统计上,所以没有标准。所以常常有人说,所谓五脏六腑十二经络等等生理学的内容是古人修成内观的前提下发现的,要不就像扁鹊一样拥有透视眼,所以能够看到人的内部。当然是不是真这样不好说,但是中医生理学的基础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没有统一的标准,知识体系庞杂、混乱是不争的事实。
能够被庞杂混乱的中医生理学给迷惑、找不到方向,给困惑、找不到边界和标准,其实已经算是一种境界了。这种境界叫做“惑于乱”之境。
第四层境界:执于察
书中没有标准答案,如果尽信书,把经典中的记载当作终极认知的话,那么他的境界只能停留在第二层。真正能够让人突破矛盾乱象给人造成的迷惑困惑的,唯有实践。
在临床和日常生活中,用心去对人进行长期的持续的深入的观察、记录、总结、对比等等的实践行为,才是捅破“惑于乱”之境界天花板的机会。
现在可以看到的很多古籍医书,其在序中往往就点明了作者写书的宗旨:
或补充前人的不足。如徐大椿在其著作《医学源流论》的自序中就点明了补充的主旨——“恐自今以往不复有生人之术。不揣庸妄,用敷厥言,倘有所补所全者,或不仅一人一世已乎?”
对古籍进行归纳整理。如汪机在其著作《医学原理·序》中所言:每病前书文理涣漫,患吾子孙有志于是者,非二十年之功弗能究竟其理,因而挫沮者有之,于是复作是书。
对过往进行纠错。典型的有《医林改错》,其宗旨就是改错,刊印此书的书商在序中写道:窃叹此书之作,直翻千百年旧案,正其谬误,决其瑕疵,为希世之宝也,岂非术之精而仁之至哉!
理论结合实践,钻研出自己的生理体系。就如窦材在其著作《扁鹊心书》序中所言:遂将追随先师所历之法,与己四十余稔之所治验,集成医流正道,以救万世夭枉。
这个窦材好像很狂妄,他把自己的书称为“医流正道”,能够“救万世夭枉”。其实换个视角去看,“狂妄”就是自信,就是极度的自信,就是有着敢于否定一切经典权威的自信。
历史上那些能够开宗立派的名医大医,基本上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只信自己的生理学体系。这个体系可能综合过往的知识,经过自己的增减修正,结合从医实践生活经验等等方式而得,具有唯一性、主观性、偏执性的特点。(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