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人的出路

 文锦书屋susped 2024-05-22 发布于广东

       这似乎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读书人有没有出路,出路又在哪里?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社会上流行知识无用论,许多人下海做生意的都赚大钱,而那些去读书的,结果变成打工一族。所以当时就有个口号,读书无用论,不读书去做生意能赚钱,读书了结果只好去打工。进入二十一世纪,高校大规模扩招,每年招收大学生数百万甚至于上千万,研究生也有数十万,许多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毕业即失业,新的读书无用论又重新抬头。

       有一次,我乘坐火车去长沙,这是一趟广州南开往山东济南的高铁火车,坐在我旁边的是一男两女的三位年轻人。为了打发旅途中的时光,我有一个习惯,出门坐车坐飞机都要带上一本书看看,此次带上的书是一本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南怀瑾先生所写《孟子旁通》,旁边的一位女年轻人见我看此类书籍,她觉得好奇,于是小心翼翼地问我“叔叔,我想冒昧地问您一下,请问您是一位教师吗?”我摇了摇头说“我不是教师。”“您不是教师,还看这种书,那起码也是读书人,哪您能不能方便告诉我您的职业?”呵!这姑娘提的问题还真有意思,面对她真诚的提问,我如实地告诉她说“在政府部门工作,职业是公务员。”另一个男生也开始插话了,“看叔叔的样子也是一个官员。”我回答说:“谈不上什么官员不官员的,要说是官员也只是一个无用的八九品的芝麻官罢了。”这下可热闹了,他们三人加上我一个人,四个就“读书人的出路”这一话题聊开了。闲聊中,我得知他们三个人都是刚毕业没有多久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男生是一位研究生,那位提问的女生是一个重点大学毕业的本科生,还有一位姑娘也是本科生,不过她读的是二本。男生和那位提问的女生是东莞某镇中学的教师,另一位女生,在深圳某公司做文员,他们三人都是高中时期的同学。二本毕业的女生说“现在不会读书的人反而更有前途,她公司的老板学历都是不高的,连高中都没有考上,初中毕业就出来打工,然后做生意,结果是成为了一家大公司的老板。”为此,她发出感叹,读书是没有多大的用处了,特别是草根阶层的子女,纵使拥有很高的学历,也难以出人头地。”对此,他们三人的看法都基本是一致。

       面对他们的说法,我没有进行反驳或者是说教什么的,只是谈了谈自己对读书和读书人的一些认识。我说:“读书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了。难的是学以致用,有的人可以学得少但用得好,也不乏学得多用得少的人,关键看你如何把握了!社会,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人成功也是个复杂的问题,变量太多。光拿读书一点来衡量,读书多的“成功人士”和读书少的“成功人士”都有很多。 但信息化的社会,以后想读书少都不可能了,低学历或者是没有读什么书就能够取得成功的那些人是已经辉煌过的一代,估计会成为过去式的一代。许多读书人包括我自己都这样认为过,我们读书这么多年,要是没个好的出路太对不住自己了。由此,我想什么是好的出路呢?做教师,大学或中学老师?去工厂公司做白领?做公务员,做“官”?去创业,做自己想象的那种“老板”?或许这些都是又都不是,关键一点是,也即最重要的是让自己内在的知识真正活起来,变无形为有形,生命的价值得以体现,否则读书有个什么用。”听我这么一说,这三位年轻人都认为我说得有一定的道理。

      读书只是在修人的气质、德行、阅历、体验,成长,学习这是个终生的事,如果把读书当成一种负担,那出发点就已经是痛苦的了。读书是工作还是生活中学习的一种基本技能,读书了,才能更好更快的在工作和生活中学习,也能改变一个人的风格和行为,比如会注意下自己言行举止,哪怕是说话,也能偶尔语出惊人。读书人不一定有出息,读书也未必是唯一正确的出路,你可以不上大学,可以不读书,却不可以不拼搏掌握的量的知识,拥有优秀的头脑,使你以后可以较好的生存下去的重要资本。

       古代读书人是一种职业,也是一个社会阶层,又称为“士”。这种职业,或者说这个阶层的人所做的事情,往大了说是帮助统治者治国平天下,往小了说就是依附于统治者以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地位。如果做到了,自己便也跟着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如果没有做到,一般就是穷困潦倒,身败名裂。古代文人皓首穷经,为的就是把一腔才华贷于帝王之家,以享尽人间富贵,施展人生抱负。但并不是所有的文人都能如愿,一生酸辣苦甜,岂是“失意”二字了得?“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这大概是每个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人生之梦。古代读书人皓首穷经,为的就是把一腔才华贷于帝王之家,以享尽人间富贵,施展人生抱负。但并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能金榜题名,平步青云。不少读书人由于受时代和个性的影响,往往官梦难圆,前途黯淡。一生酸辣苦甜,个中滋味,岂是“失意”二字了得?

       春秋战国时期是读书人的黄金时期,各个流派精彩纷呈,读书人是各个国君的座上宾,时不时地给国君讲讲故事,来阐述治国的道理—那个时代的人是最爱讲故事的,无数的成语其实都是故事。国君不想听,最多“王顾左右而言他” ,而绝不会打屁股。读书人与国君之间是“双向选择”,今天跳槽到齐国,明天应聘到楚国,再不济去做个门客,实在觉得不爽,还可以周游列国。读书人可以靠卖弄嘴皮子养活自己,所谓和纵联横,就是到处忽悠,并且是大忽悠。

       再往后,读书人日子就开始不好过了,焚书坑儒自不必说,独尊儒术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世袭制和荐举制。汉代的初期,差不多也还有秦代轻视读书人的风气。秦始皇焚书坑儒,固然杀 了很多读书人,但留下来的读书种子仍然不少。例如为汉代初创政治礼仪最著名的 叔孙通,在汉高祖起义,到处征伐的时代,叔孙通便盯着他,跟来跟去的,很想把 他的学问卖给汉高祖,可是总是卖不出去。当时汉高祖看见读书人就骂,甚至把儒 生们的帽子拿来当便器用。叔孙通和他身边的许多学生,只有忍耐。有时学生们急 了,催促他走了算了,叔孙通一直劝学生们忍耐等待。在漫长的时间里,这是一个靠出身门第靠“刷脸”的仕途垄断时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底层的社会民众无望改变他的命运,社会阶级之间的流动陷入僵化。到了汉武帝以后,才有了选举制度的创立。这种汉代初期的选举,一直延用到汉末,但也变了质,人才推 荐的出路都由世家门第把持,由平民出身的读书人,很不容易飞黄腾达。即使同是 平民读书出身,到了权位关头,竞争排挤,也事所难免。例如汉武帝时代的名相公 孙弘,结果也会排挤董仲舒,所以元人李过庭的诗说:“古来好客数平津,我道真 龙未必真。一个仲舒容不得,不知开阁为何人?”

       在南北朝混乱的时代,读书人的出路就靠门第,靠名士们的榆扬推荐。所谓 “门第”,就是有祖先父母的余荫,同时还带有现代人所谓“学阀”的那种味道。 由于仕途受了这类世族子弟的专横把持,所以天下事也就不问可知了。在唐代的时候,唐太宗确立了考试制度,于是读书人埋头苦干,十载寒窗,一 朝登第,一步一步,钻到功名场中。一直到现在,都在隋唐时代所创立的考试制度的精神下,使得考试成为知识分子求得功名富贵的必经之路。因此在隋唐以后,有 很多的文学作品,赞颂由考试所取得的功名科第。社会上,每个家庭,每一个读书 人都在祈求,希望由科第而考取功名,来光耀门媚,荣宗耀祖。到了清朝,考试制度和作用,以及读书人的地位几乎到达了历史的顶峰,甚至连已经当上了皇帝的乾隆,还想暗地化名来参加考试,偷偷尝试那考取进士的味道呢。所以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民国时期读书人出路大概分这几条渠道:一政、二军、三教育、四科技、五赋闲当绅士,经商的很少。大概是受儒家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影响太深吧!正是我国积弱主因之一。但在实际里又多混合型,以法律为基础,军、政、教兼之。在朝可官,在野可上讲台,可当士绅。

       科举制度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伟大到今天的公务员考试、西方的文官制度,其实质来自于科举。从此后,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千千万万的读书人通过科举改变了命运,寻找到了出路,更主要的是,实现了社会阶级或者阶层之间的流动。历史上考试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落榜的柳永、李渔、徐文长、唐伯虎,一个个名字如璀璨星河中最耀眼的星星,亮瞎我们的眼。当然,我不愿提起的是,由于进不了体制,解决不了吃饭问题,他们的日子都过得异常苦难,“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如果在今天,柳永一定比方文山更出名更有钱,但事实是一帮子妓女凑钱把他送葬。一副画拍上亿的齐白石曾言:恨不能早生三百年为青藤门前狗,而事实是徐文长后来得了精神病甚至因此杀妻,困顿而死。

       以前中原战乱,中原人经过几次大迁徙,来到南方。祖先要安住下来,先找风水宝地。整个风水的指向,是朝向以后能出读书人,考试的。所以现在村里,还是镇上,风水中都偏于文笔山,希望出读书人,还有大面积的建文昌阁,希望出读书人。没有建财神庙。可见以前人不看中发财。财适度就好。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读书不一定有出息,但是不读书一定没出息。学历不一定要有多高,但是人的高度和宽度都是考读书累积的。现实生活中,很多名人也许学历并不高,但他们并没有放下书本。如果我现在不是为了生计而奔波,一定会读很多书来充实自己。看看念书多和念书少的人在个人综合素质上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工作性质与收入的差别。也许没念过几年书的人也会因为机缘巧合一夜之间变得很富有。但是这是极少数的。即便是这样,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充其量称其为暴发户。到那时。你会很痛苦。因为读书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地位的象征。社会崇尚学识!所以读书是被社会承认的唯一出路。

       其实读书并不是为了升官发财,但读书可以一定可以开拓你的视野,丰富你的智慧,为你成功路上打下良好基础,浮躁时代不要迷失自己。读书跟有出息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必然关系但读书是现在社会的基础就像人学说话一样。这是生活必备的而不是跟有出息有关。这个社会不是大学毕业感觉都不适合、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都有一个相同的爱好喜欢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每个人都做过的事情,有许多人爱书如宝,手不释卷,因为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众所周知,读书好处很多,其一是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量,多读一些好书,能让我们了解许多科学知识。其二是读书可以让我们拥有"千里眼"。俗话说的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多读一些书。能通古今,通四方,很多事都可以未卜先知。其三是读书可以让我们励志。如今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社会大转型时代,读书人如果不会学道、官道和商道,就会沦落为社会底层。特别要声明的一点,吾辈所说这些,并不是看不起社会底层的人,吾辈也是社会底层的草根出身。这里说这些的目的是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底层之人物,胆大借机巧转为新贵一族,挤身中产阶层甚至上流社会。

       不管是不是读书人,都不要把自己看得太清高,无论是在现代还是在古代,其实读书都只是一种工具,“以史明鉴”,其实我们要真正学得是书中的智慧,将这种智慧应用到社会建设中,有人可能会说,你读那些之乎都也的,对现代有什么用,其实我看关系很大,我们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留给我们丰富的文化资料。就是之乎者也的东西,其实里面也蕴含着大量的人生智慧,对于自身发展的,对于社会进步的。想想这些我们读书人一定要使自己融入到社会的洪潮中,去适应社会,争取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当然这也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这其实不是人一生的追求吗?

        天下读书人都应该知道,纵使你满腹经纶,也只能是证明你具备成功的某一个方面。生命不是冷冰冰的,世事人心多由外物故,那活泼泼的生命气息,被消磨。人必先自救而后人救之,必先自爱而后人爱之,必先使得自身生命活脱脱的,才对得起自己,天会眷顾你,地也会承载你的气息。常言道:条条大路通罗马。我想,只要不是读“死书”或者是“死读书”的读书人,他们的出路也应该是如此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