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若只如初见 - 高密教育社区

 春暖花开19 2010-07-22
                                ——读《西厢记》有感

    自古以来,爱情始终是文学中最永恒的主题。从《诗经》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汉乐府《上邪》中“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再到《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濯素手,哳哳弄机杼,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或直白,或热烈,或缱卷,无一不是在诉说着爱情…到了元代,戏曲杂剧登上了文学的舞台,但爱情的主题地位依然不曾改变。
    爱,作为永恒的色彩,被融入到每一部曲折动人的元杂剧中,从此,艺术的生命蓦然生动。名列元代四大爱情剧之首的《西厢记》,自问世以来,广泛流传,受到了广大观众、读者的欢迎和喜爱。它率先喊出了“永老无别离,万古长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愿望,甚至可以说,《西厢记》之所以能够保持永久不衰的魅力,也正是因为这一句美好的愿望。
  《西厢记》自问世以来,曾一直被传统卫道士视为“淫书”而加以批判,甚至不允许阅读,禁止演出。而评论大师金圣叹则针锋相对的称《西厢记》是“天地妙文”。对这种才子佳人的爱情,金圣叹将其称为“必至之情”,这种“情”冲破了重重阻碍而私定终身,它呼唤着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那么,《西厢记》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作品呢?在读过作品之后,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我浅薄的看法。

                      一、有一种坚持,叫做不离不弃
                              ——劫数,落在红尘里,叫做爱情。

    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是由一见钟情开始的。普救寺无意的邂逅,便带来了二人一生的情缘和不尽的劫数。郎才女貌,才子佳人本是天底下的绝配,然而,二人的身份有着天壤之别:一个是出身卑微且前途渺茫的书生,一个是相府的金枝玉叶。这样,一段完美的姻缘自然就遭到了崔老夫人的无情反对。沉重的封建势力即将压跨这段不幸的爱情,然而由于男女主人公的奋力反抗,终于使他们的爱情走向了柳暗花明…
    首先,我认为最值得称颂的是女主人公崔莺莺。可以说,《西厢记》成功的一个很大因素,就是对崔莺莺形象的塑造。莺莺不仅才貌双全,而且生性纯良可爱,灵动多姿,极具天然之本色。她对爱情大胆而热烈的追求,是当时任何一个封建女子都不可能做到的,这就是莺莺形象塑造的最成功之处,当然也是最动人之处。
    崔莺莺生活的时代,正常人尤其是女性是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去争取自己的行为自由的,封建思想要求人们遵守“三从四德”,而元朝统治者推崇的程朱理学,更明确的要求人们“存天理,灭人欲”。但是出身名门,作为相府千金小姐的崔莺莺,她在与张生初次见面时就对其念念不忘,在与张生初次相识后就主动投怀送抱,奋勇献身…无疑,莺莺是在大胆的与封建观念叫板,她放弃了矜持,超越了门第,以飞蛾扑火般的热情奔向了爱人的怀抱。
其次,作为这场不被支持的爱情的当事人之一,张生身上也有或多或少的反封建精神。他不在乎“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他把美好的爱情置于功名之上,他和封建卫道士崔老夫人据理力争…张生没有选择回避和退缩,也没有选择沉默和放弃,这在当时来说,也是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的,体现了民主性的精华。
    在爱情遭遇外界的狂风暴雨时,张生和崔莺莺通过各自不同方式的努力,为爱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为爱寻找到了光明的出路,这是值得后人景仰和称颂的。
    并不是要达到怎样的目的,爱才能成为爱。能守住温情相对的目光,这已经是最大的福分。我们永远无法依靠回忆生存,无论在梦里迂回多远,最后的出路依旧是直接的现实。即使所有的剧情都是殊途同归,幻灭并不是现实的主题,有时希望尽管渺如烟尘,在幻灭的虚无之上,不同的态度与信念,会赋予现实不同的意义。
为爱,不懈奋斗。下一站,叫做圆满。

                  二、有一条出路,叫做科举;有一种屈服,叫做无奈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几千年来,科举制度一直是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它为中下层文人介入社会,参与政治,施展抱负提供了充分平等的机会。靠科举步入仕途是每个读书人的人生理想,在元杂剧中也不难发现读书人对功名利禄孜孜不倦的追求的迹象。
  《西厢记》中,张生是个寒门读书人,在故事的开始,就他而言,他行为的主动性并不是很强,更多时候他被身边的三个女性所左右。但是后来,崔老夫人要求张生考取状元时,他的主动性逐步凸显出来了。因为求取功名是每个封建男子的理想,是人生价值的至高体现方式。功成名就,对社会才有操控权,婚姻爱情自然不在话下。此时的张生恢复了男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所有自信,他深知把握住了科举及第的机会,便主宰了与崔莺莺的爱情。
    假如,张生没有走上科举道路,假如张生没有考取状元,他还能和崔莺莺在一起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因此,我认为张生是一个理智的男子,他懂得适可而止。他没有沉迷于与莺莺的爱情不能自拔,也没有无休止的和崔老夫人做毫无结果的争论,他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成功道路,他通过寒窗苦读考取功名,给了爱情一个永远的归宿,也捍卫了这段门不当户不对的艰难爱情…尽管这条出路是对封建制度的变相屈服与妥协,这条出路带有或多或少的无奈,但是在与当时坚不可摧的封建礼教的抗衡中,他无法选择更好的方式来拯救爱情,所以,我认为张生是一个为爱奋发图强的理智型男子。

              三、有一抹色彩,叫做功利,在爱情的天空里,挥之不去
      ——如果花开了,就欢喜;如果花谢了,就放弃,陪你走在路上满心欢喜,是因为风景,不是因为你。

    有一首歌这样唱过: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为爱放弃天长地久…当爱在现实面前,最后却变成了沉默…
    天,依然很蓝;风,依然很柔。我们的眸子,是否一如从前那般纯净?曾几何时,我们爱情的天空里,多了一抹功利的色彩?
    如果不是科举为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找到了一条出路,如果不是崔老夫人以考取状元作为许配女儿的条件,如果不是张生一鼓作气考取了状元…如果没有太多的“如果”,那么这段看似纤尘不染的纯真爱情,是否还有一个圆满的结果?
    有人说,红娘的牵线是促成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的关键。而我却认为科举成名是另一位看不见的红娘,她才识扭转局势的关键。如果张生没有高中状元,他们曾经的欢笑,只能幻化成昙花一现的人生美梦;他们用真情营建的情感楼阁,也会在封建礼教的强烈震撼下,不堪一击的坍塌…
    因为爱,在现实面前,一直是那么苍白无力。
    大师恩格斯,曾经这样说:“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一切而成为婚姻的事情,但在统治阶级的实践中是自古以来都没有的。”由此可见,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进程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在距离张生和崔莺莺一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很难保证,每一场爱情都是仅仅建立在双方相互爱慕的基础上,我们依然无法排除功利主义在爱情中所占的成分。因为我们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生活在熙熙攘攘的红尘中人,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与复杂的社会发生这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婚姻和爱情。在冰冷的现实面前,我们至尊青春的爱情,有时可能真的冬眠了…
    爱情本来没有多少无法领悟的玄机,但是情缘被放逐到了纷纷扰扰的尘世凡间,它就再也难以脱离世俗和功利的牵绊。在柏拉图的神话中,如果众神的宣判有效,那么总有一天,我们终究会遗忘远古的记忆。不再痴迷的寻找只属于自己的另一半,因为最初的创伤终会痊愈,我们早已是独立完整的新人,我们追寻今生的伴侣,不是因为残缺而相互取暖,而是在携手同行中,给予对方最大的幸福,创造彼此共同的未来。到那一天,我们真正的相爱…
不管怎么样,爱情始终是我们生命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我们要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努力,为我们的爱,寻找一个归宿,完成一个结局。我们要满怀信心,满怀热情,满怀祝福,去追逐,去延续一千年以前《西厢记》作者的愿望——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身边依旧是十丈红尘,熙熙攘攘,穿越前世今生的种种爱恋与哀愁。探出头去,是满街繁华灯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