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考作文:怎么取题目2,《课堂一刻:​风暴》

 左手作文法 2024-05-23 发布于浙江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故事情节的基础框架。这些要素不仅为记叙文提供了清晰的结构,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和把握故事情节的线索。而这每一个要素,由于其独特性和关键性,都可以被单独提取出来,作为文章的题目。

一、时间:时间是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序列。以时间为题,可以让读者对事件发生的时间点或时间段有明确的认知,同时也能引发读者对于该时间段内可能发生的事件的好奇。

二、地点:地点是事件发生的具体场景。以地点为题,可以迅速将读者带入到故事的环境中,增强读者的沉浸感和代入感。

三、人物:人物是记叙文中的行动者,他们的行为和决策推动着故事的发展。以人物为题,可以突出故事的主角或关键角色,引导读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和经历。

四、事情的起因:事情的起因是引发一系列后续事件的初始动作或情况。以起因为题,可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探究这个起因如何导致了后续的故事发展。

五、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经过是记叙文中描述的主要事件和情节。以经过为题,可以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情节,让读者对故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六、事情的结果:事情的结果是事件发展的最终状态或影响。以结果为题,可以揭示故事的结局或影响,引发读者对于故事深层含义的思考。

因此,每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题目的来源,因为它们都承载着故事的重要信息,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导他们深入到故事中去。同时,根据不同的要素取题,也可以突出文章的不同重点,满足读者不同的阅读需求。

链接:这篇作文,你给取个什么题目?》【原文】

【修改文】

在教室的窗边,我漫无目的地踱步,视线不经意地扫过每一排整齐的课桌。突然,我的目光被一位女同学吸引。她低着头,双手小心翼翼地藏在抽屉里,眼神专注地玩转着一颗胶带球。她的双眉紧锁,仿佛在解决一个复杂的谜题。

老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着课程内容,但他的目光不时地扫过整个教室。我察觉到,一场无声的猫鼠游戏正在上演。我心中暗自为她捏了一把汗,几乎要冲破喉咙喊出:“同学,快抬头,老师正朝你这边走来!”然而,她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全神贯注地沉浸在她的胶带球世界中。

“咚咚咚”,老师装作若无其事地敲了敲她的桌面。这一举动并未打乱其他同学的学习节奏,却像一道惊雷在她耳边炸响。她猛地抬头,反应之快仿佛能打破奥运会的百米记录。然而,抬头后的她仿佛被定格在了那一刻,脸上写满了惊愕与不知所措。我猜测,她的内心此刻一定是一片空白,等待着即将到来的暴风雨。

但出乎意料的是,老师只是淡淡地瞥了她一眼,便继续他的讲课。她如梦初醒,慌忙将胶带球藏回抽屉,脸上的紧张神情逐渐舒缓。她似乎感受到了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

然而,平静并未持续太久。当老师重返讲台之际,她又开始蠢蠢欲动。左手托着腮帮,眼神迷离地盯着手中的笔,右手则不自觉地开始转笔。她的手指灵活翻飞,笔与手指之间仿佛形成了一道光影旋涡,让人眼花缭乱。我惊叹于她的玩笔技艺,甚至觉得她下一秒就要被这股旋转的力量带入空中。

与此同时,她还不忘与同桌窃窃私语。她凑近同桌的耳边,左手遮掩着嘴巴,低声细语。说着说着,她突然“扑哧”一声笑了出来,仿佛分享了什么有趣的秘密。

这一切并未逃过老师的法眼。他忍无可忍,大步流星地走向她们。愤怒的脚步声、狠戾的目光以及那股透出的狠劲,让人不寒而栗。同学们纷纷投来关注的目光,此刻的她们仿佛成为了舞台上的焦点。

老师猛地抓起她桌上的铅笔盒,就像一只俯冲而下的老鹰捕获了猎物。然后,他毫不犹豫地将铅笔盒从窗户扔了出去。铅笔盒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最终重重地坠落在地。

随着铅笔盒的散落声响起,她的泪水如断线的珍珠般滚落。教室里鸦雀无声,只有她呜咽的哭泣声回荡在空气中。她哽咽着说:“老师,我错了……”这一刻,她的悔意与泪水交织在一起……

【取题目】

1、主题核心法:《较量》——直接反映了文章的核心内容,即学生在课堂上的小动作和老师的管理之间的微妙关系。

2、关键词提炼法:《胶带球●转笔“猫鼠游戏”》《“猫鼠游戏”》——提炼了文章中的几个关键词:胶带球(代表学生的小动作)、转笔(另一个小动作的例子)和猫鼠游戏(描述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3、使用修辞手法法:《教室里的“隐形战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暗中较量比作一场“隐形战争”。

4、设置悬念法:《谁将在这场课堂“游戏”中胜出》——通过提问的方式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对文章中描述的师生间互动的好奇心。

5、情感表达法:《小动作后的泪与悔》——直接表达了文章中女学生因课堂小动作被老师发现后的情感体验,即悔恨和泪水。

【取題目】

根据六要素为这篇文章所取的题目:

一、时间:《课堂一刻:风暴》——这个题目侧重于描述在课堂上特定时间内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二、地点:《教室窗边的“战场”》——强调了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即教室窗边,同时暗示了这里发生了一场师生间的“战争”。

三、人物:《学生与老师的课堂角逐》——突出了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学生和老师,并概括了他们之间的主要互动。《不专心的她》——着眼于一个主要人物。

四、事情的起因:《小动作引发的课堂风波》——指出了整个事件的起因,即学生玩胶带球被老师发现。

五、事情的经过:《“猫鼠游戏”在课堂上演》——描述了老师和学生之间一系列互动的经过,就像一场猫鼠游戏。

六、事情的结果:《泪水的悔过》——概括了事件的结果,即学生因课堂小动作受到惩罚后的悔恨与改变。

【互动问题】

这篇文章中的“我”是谁?

在这篇文章中,“我”是一个旁观者、观察者的角色,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了课堂上发生的事件。这个“我”可能是一个同学,一个不直接参与事件的角色。通过“我”的视角,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了解课堂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感受那种紧张而微妙的氛围。同时,“我”也对事件进行了一定的评价和感受分享,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真实。然而,具体的“我”是谁?在文章中并没有明确说明,而是留给了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