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发高堂游子梦,青山老屋故园心——海南蔡家森宅展示之初的时光倒影 | 遗产撷英

 品邮人生 2024-05-23 发布于辽宁

图/蔡家宅建筑群鸟瞰照片 来源网络

所有背井离乡,都是为了荣归故里。

假期结束,新年新征程,一起努力!

今天带大家认识一位海南“去番”成就事业的代表——蔡家森先生,了解他的人生传奇。

2015年,CHCC综合四所承接了海南蔡家宅四宅之一的蔡家森宅的展示利用工程。在分析了蔡家宅整体价值的基础上,对蔡家森宅进行深入研究,从而确立了四项核心展示主题,并综合不同功能需求,有重点有区别地对蔡家森宅进行了详细的展示利用设计。本期我们先来聊聊在展示工程初期对蔡家森宅进行的探索研究,关于展示的具体内容会在工程完工后与大家分享。

海南省琼海市地处海南岛东部沿海边缘,蔡家宅就位于琼海市博鳌镇留客村,宅地坐东南向西北,其北侧为著名的万泉河,南侧为起伏的丘陵,地势居高,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蔡家宅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本体包括蔡家森宅、蔡家炳宅、蔡家锦宅和蔡家宏宅,四栋建筑物组成一个群落,每个建筑单体均坐东南向西北,依地势起伏而建,总建筑面积约3670平方米,中央为一个占地约1亩的莲花池塘。本期文章的主角是蔡家宅建筑组群中面积最大建设时间最早的蔡家森宅。

图/蔡家森宅西立面照片

图/总平面图

蔡家森先生人生传奇

蔡家森

海南“去番”成就事业的代表之一

清朝末期(1886年),在海南岛乐会县(现琼海市)万泉河畔的留客村,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蔡家的长子蔡家森。蔡家育有四子,由于蔡父早逝,柔弱的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和三个弟弟养大成人。因他是老大,童年的肩膀早早掮起了家庭的重担。母亲会做米糕,他便帮助母亲挑上米糕到集市上卖,在这个过程中,蔡家森学会了做小本生意的门路。

时至民国初年,时局动荡,又正值海南、广东等地下南洋浪潮的巅峰时期,为谋出路,13岁的小家森从万泉河边的码头出发,独闯南洋。蔡家森曾多次向后人忆起,当时和他一起上船的有18个人,经过长时间海上航行,有人生病,有人遇风浪落水,到达印度尼西亚时仅3人活着。

图/早期帆船照片 来源网络

蔡家森天生就有做生意的头脑,他在印尼从一艘小木船起家,慢慢发展到拥有25艘铁船的大型船队;从在艾力岛开办一间小杂货店,发展到拥有整条街的多间商铺。蔡家森40岁左右时,事业进入鼎盛时期,他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出色的社交能力,当选为都亚地区华人社团理事和副主席,被当时统治印尼的荷兰王室封为“甲必丹”[1]。从此,蔡家森真正跻身印尼上流社会。印尼岛屿众多,为了加强统治,及时足额收税,当局委派一些名望甚高的人士负责管理岛屿,蔡家森即是人选之一。他一人就负责12座岛屿的税收和管理,由于政府极少过问,时间一长,12座岛屿事实上也成了他的个人资产。直至今天,蔡家后人还拥有其中部分岛屿的所有权。

事业有成后,蔡家森慷慨回报社会,热心华人华侨社团工作,并且所有来投奔他的乡亲都能得到妥善的安置。随着下南洋的华人越来越多,不少华裔已经不会讲汉语写汉字了,这让蔡家森深感痛心。他直言:“中国人必须会讲母语。”根据当地情况,他在印尼开办华文小学,在校学生达200多人;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他煞费苦心地从家乡琼海物色贤能带去印尼担任校长。他的华文学校从1929年起创办,一直持续到印尼总统苏加诺退位(1967年)。

同时蔡家森还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在留客村捐资修建了码头、道路和学校等公共设施。像很多从海南出去的“番客”一样,发家致富的蔡家兄弟心中牵挂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家园盖祖屋,衣锦还乡,耀祖光宗。因为留恋故土,壮年的蔡家森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返乡建成了蔡家宅,打算日后在此安享晚年。当时蔡家宅的选址是以中国传统堪舆学进行考量,整体的建造过程是由蔡家森旅居印尼的好友、福建籍堪舆师陈俊明督造的。

图/蔡家森宅祭祀厅堂外立面照片

“九·一八”事变后,蔡家森先生作为印尼侨领,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2月日军侵琼,蔡家森也在此时回国暂住,曾与游击队员进行面晤,为万泉河两岸和海上交通联络出过大力。后来,蔡家大宅干脆成为抗日游击队的秘密交通站,蔡家森就经常与游击队员保持联系。留客村与乐城仅一河之隔,日军重要据点就设在乐城,况且每天都有日本船只在万泉河出海口上游弋,故对敌情的侦察难度较大。蔡家森有时化装成农民,挑鸡蛋到乐城墟上出售,以售鸡蛋为掩护,为游击队获取准确情报。为防止日军前来蔡家大宅袭扰,蔡家森在大宅原有枪眼的设置上又增设了暗道、多道门栓和暗梢等,不仅使大宅更加牢固也更加实用。随着全岛各地抗日浪潮的升温,1939年秋日军的“扫荡”也进入高潮,蔡家大宅的交通站因情势所迫而关闭。有关人员撤离时,蔡家森含泪相送,一一与他们握手,勉励他们继续为祖国抗日而战。交通站关闭后,蔡家森于深秋时节重返印度尼西亚,并在印尼继续从事抗日工作,帮助当时在印尼的共产党员陈布鲁,与其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抗战结束后,蔡家森被印尼华侨总会授予了“华侨抗战纪念”牌匾,以表彰他在抗战期间所做出的贡献。

1971年,蔡家森在印尼辞世,享年85岁。临终前,他嘱咐子孙们有机会一定要回到故乡去拜祭先祖,追根溯源,莫忘乡情。他开辟的蔡家墓园,每块墓碑上都有“世居留客,海南琼州”的字样,包括他自己的墓碑,以示后人不忘根在海南。

图/蔡家森宅祭祀厅堂

蔡家森宅的特点与价值

蔡家森宅是一座庞大而完整的二层三厅四合东西式楼房建筑,由两组“凹”字形单体建筑组合而成,建筑面积1068平方米。整个平面呈长方形,四面有高大的围墙。二层设有环廊,可与楼上各室相通,宅前有围墙维护,左右两端有角楼,设有瞭望孔和射击孔,防御功能很强,俨然一座城堡。室内共计有房间50间,百余扇窗和大小门户80多个,高8米的厅堂为典型的越层厅堂,比一般的海南民居的厅堂要高出许多,主要原因是要与两侧的两层横屋持平,从而显出森宅在外观上的整体性和平衡感。厅堂上部则是海南民居传统样式的密闭“公阁”,用于供奉祖先牌位,所用板材是专程从南洋运回的坤甸、母生等上等木料。由于厅堂较高,烧香祭祖要用专门的梯子上下。历经69年,厅堂当年铺就的彩色花纹地板砖依然光鲜夺目,由此可见当年蔡家森建房时对房屋建材质量的严格要求。据说修建蔡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光是建房所用的大洋就有几十担,还专门出钱雇请军队护送,所用的水泥、木料等都是从国外精心选购运回海南的。

图/蔡家森宅内庭院照片

蔡家森宅院既有古色古香的民族特色,又包涵着浓郁的南洋风格。屋宅的前檐雕刻飞翘的龙头,门窗木雕是精致的传统技艺;立柱花栏又有西式的立体花盘和古罗马人像雕塑;屋顶既保留海南民居的飞檐翘脊,又有机地揉合了西方的几何图案浮雕。整体宅院为砖、木、水泥钢筋混合结构组成的中西合璧的精美建筑。

图/蔡家森宅细部不同风格纹样照片 来源网络

蔡家宅无疑是中国和东南亚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结果,代表着不同文化交流融合、不同地区在近代史中谋求发展的痕迹。蔡家宅闽南-海南-欧洲-南洋融合的建筑特色,代表了海南作为中国的南方边境,所展示出的文化的开放性和融合性。这种开放性和融合性极大地体现在建筑所用的材料和技术上,而又完美地融入在建筑的文化含义之中。

同时,蔡家宅又以建筑的形式,寄托了海南华侨华人对养育他们祖国的虔诚热爱。时至今日,蔡家宅提醒着人们祖国之南崎岖多磨砺的近代历史,佐证着一代又一代海南人去番谋生的迁徙,也证明着一代代华人的才能和努力,他们通过辛勤和智慧在他国土地上开辟新天地,为自己和当地创造财富,并将财富带回家乡、建设家乡。蔡家宅对于留客村村民和琼海人民,是艰苦拼搏的努力所竖起的纪念物,是增进祖国与海南籍华人华侨相互沟通的桥梁,是激发国人及华人华侨爱国、爱乡情怀的重要教育场所。展示并利用好蔡家宅,使建筑之美得以长存和更新,这是对留客村村民和侨民的认同,并能激发现代海南人和侨民的自豪感。

图/蔡家长孙媳 王普君女士提供的部分家族老照片

小结

白发高堂游子梦,青山老屋故园心。蔡家森先生的一生就是海南华人华侨在外奋斗拼搏的历史缩影。他把离家别子的悲辛,苦力积攒的血汗,全部累积在一砖一瓦的蔡家老屋里。作为“海南侨乡第一宅”,蔡家森宅所体现的“荣归故里”和“叶落归根”这几千年经久不息的游子情结,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次传承与回归。

现阶段蔡家森宅的展示利用工程已于2019年1月初开始施工,后续完工后,我们还会结合最终展览效果和蔡家森宅游客体验问卷的展览反馈,继续与大家分享项目的成果,敬请大家关注。

项目名称:海南蔡家宅——蔡家森宅展示利用工程

起始时间:2015年

项目委托方:琼海市博物馆

项目承担方: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综合四所

进展程度:施工阶段

注释:

[1] 甲必丹:葡萄牙及荷兰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殖民地所推行的侨领制度,即是任命前来经商、谋生或定居的华侨领袖为侨民的首领,以协助殖民政府处理侨民事务,“甲必丹”即是荷兰语“kapitein”的音译,本意为“首领”。

*文章图片如无特殊标注,均由CHCC综合四所提供。音频来源:北京天使合唱团。本期编辑:胡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