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辩症(珍藏)

 人老颠东 2024-05-23 发布于安徽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一,六经辩症(病机病位)

①太阳病初始阶段,病邪从外而来,由皮毛进入,所以一定有一个表证阶段。其病位比较表浅,从腑讲是在膀胱,病机是感受外邪、营卫失调,所以治法要用汗法,“其在表者,汗之可也”,因势利导,很容易解决问题。

②阳明病则是极盛阶段。“极”是极端的极,是疾病过程中比较亢奋的阶段,正邪的交争剧烈,邪气很盛,正气不衰。涉及到腑是胃和肠。病机是阳明炽盛、胃肠实热,所以治疗用清法下法

③少阳病,相对阳明病来讲,已经进入衰减的过程,但机体仍然有反应性,所以我们称其为亚急性阶段。此时正气逐渐地衰竭,病位在半表半里,涉及的腑是胆和三焦,病机是胆气内郁、三焦失疏。

这时既不能用汗法,不能用下法,其病理状态决定了只能用和解的方法和枢机,解郁结。

④太阴病,一般是局部的正气不足病位主要是在脾,病机是脾阳不足、寒湿内阻,所以治疗用温阳散寒、健脾祛湿的方法。太阴病没有涉及手太阴肺,肺的部分病证放在了太阳病中,因为肺主皮毛,皮毛腠理又属表,与太阳有关。

⑤少阴病非常危险,有很多危重证、难治证、死证。病位在心和肾,都在脏,从西医来说两者是重要的脏器,中医的认识也一样,心肾的虚衰代表了全身的虚衰。治疗有两条路,阳虚寒化回阳救逆,阴虚热化育阴清热。

⑥厥阴病是疾病的终末期,其结果无非两种,要么死,要么活。病位主要在厥阴肝,有学者认为跟厥阴心包也有关联,但主要还是应该在肝。病机比较复杂,即使病人能活过来,也不可能完全正常,多是形成寒热错杂、虚实夹杂,所以治疗是寒温并用、攻补兼施。

六经辨证的体系,其特色是以六经为纲,汤方证症为目。六经病下面皆有汤证,比如太阳病下有桂枝汤证、麻黄汤证。

图片
图片

二,六经辩症(症状)

1.太阳脉症 

症见: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身疼腰酸,无汗,脉象浮紧。此为寒邪侵表的初期,概称太阳病。

太阳病中有自汗、脉浮缓的称中风(即伤风)

伴有口渴而不恶寒,或恶寒轻微的则属温病。 

 2.阳明脉症 

外邪在太阳经不能及时解除,病邪向里发展。

症见:壮热,汗多,不恶寒,反恶热,口渴,脉象滑大。

①阳明经症:此时无形热邪弥漫肠胃,但肠内糟粕

尚未成为燥屎,热而未实,称作阳明经症。

②阳明腑症:若肠有燥屎,更见便秘、腹满,腹痛,烦躁谵语,甚至神志昏糊,热而兼实,称作阳明腑症。

③阳明病:这是外感的第二期,邪已化火,具有一派热象,故称阳明病。 

 3.少阳脉症 

病邪从外传内,既不属于太阳表症,又不属于阳明里症,而在太阳阳明的中间阶段。

症见:寒热往来,一天反复数次,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呕吐不欲食,脉象弦数。因其处于半表半里之间,故称半表半里症。 

 4.太阴脉症 

三阳病都有发热症,三阴病以虚症为主,一般没有发热,相反地多呈寒象。

症见:腹满自利,或腹痛喜按,口不渴,手足温,呕吐,食不下,脉缓而弱。 

 5.少阴脉症 

症见:恶寒,四肢厥冷,下利清谷,神疲欲寐,脉象微细。这是阳气虚弱所呈现的全身虚寒症。

少阴病比太阴病更严重一步。少阴主水火,阳虚则从寒化,阴虚又从火化,因而除上虚寒症外,也有心烦、不得卧及热利、咽痛等内热症出现。 

 6.厥阴脉症 

厥阴病是外感病的末期,邪正抗争的最后阶段。

症状:多阴阳错杂,寒症和热症混同呈现,如口渴不止,气上冲胸,心中疼痛觉热,饥不欲食,有时呕出蛔虫。特别是以厥、热交替为特征。厥热交替,即四肢厥冷能自温暖,温暖后又厥冷,厥冷后又温暖。

假使厥的时间多于热,或厥逆不复,预后不良;若热多于厥,厥去热回,是正气恢复,可望转机。 


图片

三,三焦辨症法(对比)

三焦辨症法是六经辨症法的发展,《温病条辨》一书就是运用这方法编写的。

它的主要精神,是在热性病整个发展过程中辨别轻、重、浅、深。比如:外感温病

初起在上焦,病浅而轻,顺次传到中焦和下焦,就逐渐深入严重了。

所以三焦这名词虽与脏腑中三焦的名称相同,但其意义和作用是有差别的。 

 1.上焦症状 

上焦指手太阴肺手厥阴心包两个经、脏。肺司气而主皮毛,心包主血而通神明。

①温邪首先犯肺,症见: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头痛,口渴或不渴,咳嗽,脉浮滑数。

②假使热传心包,症见:烦躁,口渴,神昏谵语,夜寐不安,舌色绛赤。

顺传:一般温邪由肺传胃,即从上焦传入中焦,称做 “顺传”,

逆传:若迅速由肺传心包,即由气传血,称做 “逆传”。 

 2.中焦症状 

中焦足阳明胃足太阴脾两个经、脏。阳明主燥,太阴主湿。

①上焦温邪传入阳明,症见:壮热,多汗,日晡更炽,面目俱赤,呼吸气粗,大便闭结,小溲短赤,口干引饮,舌苔黄糙,或黑有芒刺。

②若传入太阴,症见:身热不甚,午后较重,头胀、身重,胸闷不饥,泛恶欲呕,小便不利,舌苔白腻或微黄

在这时期,热甚或湿热熏蒸,皮肤出现斑疹,并狂妄谵语或神识似明似昧。 

 3.下焦症状 

下焦指足少阴肾足厥阴肝两个经、脏。肾主阴,肝主血。温邪传到这阶段,往往从津枯液涸而进一步伤血耗阴

在肾为昼日较静,夜间烦躁,口干不欲多饮,咽喉痛,或生疮不能言语,下利,小溲短赤。

在肝为厥热交替,心中疼热,懊烦闷,时作干呕,或头痛吐沫,嘈杂不能食。

在上则口干糜烂,在下则泄利后重。

或风动痉厥,囊缩、腹痛等。

把三焦辨症和六经辨症作一对比,不难体会

三焦自上而下,是一个的关系,

六经从表走里,是一个的关系

假如把这两种方式联在一起,则纵横的交点,在三焦为中焦,在六经为阳明和太阴,原是一处。

温病的阳明症伤寒的阳明症温病的太阴症伤寒的太阴症,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尤其是寒邪化热后的阳明症与温病根本相同,仅仅是:

温病的太阴症属于湿热

伤寒的太阴症属于寒湿

病邪有所不同而已。

再从六经中的太阳来看,也不能离开上焦肺;同样,六经中的少阴和厥阴也就是下焦肝、肾。

三焦和六经虽然是两种辨症方法,各有突出的地方,也有共同之点,在临症上经常结合使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文为读书笔记摘抄,内容仅供养生参考,有病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