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温病学看「六经传变」的规律

 笑瞧流水 2017-04-21

写在前面:今天是此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感谢时振声教授给我们留下了真实而实在的临床经验,期以此系列文章缅怀先贤!



热病传变上的统一



1. 按卫气营血传变


急性热病由卫分而气分,再入营分、血分,是谓顺传。这种传变在《伤寒论》中也有体现。


《伤寒论》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12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57条:“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有瘀血,宜抵当汤。”


以上各条可以看出,26条为太阳传入阳明,即卫分传入气分。212条阳明而致神昏谵妄,系热入心包之证,属由气分传入营分。257条阳明而至有瘀血,则当属气分传入血分之证。


卫气营血辨证中有逆传心包,即初在卫分,而不经气分而入营分血分之证,《伤寒论》中也有描述。


《伤寒论》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者如惊痫,时瘛疭。”


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本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126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以上几条,说明在太阳阶段,不经过气分即可逆传心包而入营分,以致神昏鼾声、直视失溲;或是不经过气分而入营血,而有如狂发狂、出血下血等症。


2. 按三焦传变


吴鞠通云:“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温病以手经为主,末始不关足经也。”


按三焦顺传,实质上也是卫气营血的传变方式。


《伤寒论》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322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35条:“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


以上几条,说明上焦不治,传入中焦脾胃,中焦不治传入下焦肝肾,少阴三急下证可以看作是中焦阳明热盛耗伤肾阴,转属少阴形成。


传入厥阴者,由于阳亢阴衰,导致肝疏泄失职,阴阳气不相顺接而发为热厥。可以热入心包而神昏,或肾阴耗竭而肝风内动,或因肝肾阴竭而迫血妄行。


由以上三大点 —— 脏腑经络、临床表现、热病传变上的统一,可以看出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都是急性热病共性规律的反映,其中有内在的联系。


伤寒与温病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急性热病的发展、变化的规律加以认识,应当结合起来看才比较全面。三种辨证方法结合沟通,可以为中医的急性热病学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打下基础。


3. 写在后面


时振声教授为临床实践大家,节选的系列文章,必是时老发现并验证于临床的经验知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宜学透中医已有条文、已有治病经验,如伤寒、温病最基本的条文,及其直接的联系等等,再谈中医的拓展与道法,从而避免医学所忌之空谈、乱谈和怪谈。


4. 附录


时振声教授谈“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及三角辨证的统一性”问题合集:


1. “三辨证”在「脏腑经络」上的统一

2. 临床表现皆相同,伤寒温病亦可通

3. 从温病学看「六经传变」的规律(本文)



注:本文选自《时振声伤寒发挥》,本书由肖相如整理,中国中医出版社出版。本公众号仅用本文进行学术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