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5】你不像自己想得那么优秀 | 公务员的100个认知

 王肖杰 2024-05-23 发布于山东

自视过高,这是人之常情。心理学家在司机中、学生中、教授中做过多次调研,发现百分之六七十的人认为自己的水平高过平均水平。正常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高于半数的人最多是半数,怎么可能60%的人高于平均数呢?但调查结果就是如此,它只说明一个问题:很多人对自己的评价并不客观。公务员是一群优秀的人,他们会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所以这个问题在公务员队伍当中更严重。到年底评先选优的时候,有几个人认为自己不是先进呢?到提拔的时候,有几个人认为自己不够优秀?
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我想至少有三个:
一是个体没有上帝视角。每个人都不是全知全能的,视野有限,看到的往往是自己的工作,而看不到别人的工作;对自己的工作是全知道,对别人的工作是不知道,或小部分知道、大部分不知道。我亲耳听到一个继任科长跟老科长说:“我以前总听你们说忙忙忙,觉得是你们在叫苦叫累,现在干了科长才知道真是忙。”
二是互捧的人际氛围。公务员群体素质相对较高,比较讲究说话,一位领导曾说:“机关里的人是拿着放大镜找别人的优点。”他们深知人际关系中赞美的重要意义,除了领导,或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上,没有人会当面指出别人的缺点。一个人每天听到的都是别人的赞美,怎么会认为自己差呢?
三是自然心理规律。人在成功的时候倾向于内部归因,也就是说事情做得好都是我的原因;对失败会倾向于外部归因,就是出了问题都是别人的毛病。形象一点说是成功时照镜子,失败时怨别人。这个心理规律当然是有好处的,它能在失败的时候保护自我,以更有勇气面对未来。但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你眼里的自己和别人眼里的自己不是一个人。不基于事实作出的判断,正确的概率跟运气差不多。
常人如此,名人也如此。李白自视甚高,“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李白也仅仅是一个文人而已,搞政治幼稚得很,可他看不到这一点,参加了永王的阵营,最后差点丢了命。不仅名人如此,圣人也是如此。孔子也自视过高,“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如果有人任用我,我能在东边再建一个周朝。)一个平民子弟,赖赖乎乎争取了士的身份,没有政治背景,更无经济实力,还“为东周”呢,简直是痴人说梦。
了解了这些认知,就能深刻理解古人为什么强调反省。平常人可能在与他人冲突中更好地认识自己。有一次我到北京坐地铁,心里着急,就在排队的时候快走了几步,超过了几个人,我当时没觉得这有什么,但忽然听到背后有一个人说:“还要不要脸了?”我不知道他说的是不是我,但这句话却很好地提醒了我,上车之后想了老长时间。这就是外部触动。在北京,熙熙攘攘的人流全是陌生人,他们不会客气,而公务员队伍却不是这样,认识的人会赞美你,不认识的人也会客客气气,即使对你一肚子意见,一般也不会直接说出来,所以公务员队伍要更加注重自我反省。
有时候别人对你的表扬,其实是对你的批评。要形成条件反射,把所有的表扬都听成批评,这样才更有利于个人成长。比如有人表扬你工作严谨,你要理解为别人对你创新不足的批评;有人表扬你工作有闯劲,你要理解为自己工作不够扎实;有人表扬你很会说话,你要理解为魄力不足;有人表扬你很有魄力,你要理解为人际关系有欠缺……
事实也是如此。一个人的优点就是他的缺点,反过来,他的缺点也是他的优点,所以从总体上来讲,一个人没有优点也没有缺点,只有特点。因而不要为自己的优点感到高兴,也不必为自己的缺点耿耿于怀,宠辱不惊是最高境界。

本人拙作,敬请指点!

Notes

体制内的各种规矩、惯例、行为方式很难一一学到,可行的方式是了解底层逻辑,看到水下的冰山,即事物的规律,然后举一反三。这是本系列写作的初衷,也是我30年工作的体会,希望对年轻朋友有所帮助。


好友需要,分享给TA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