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情世故:物业管理中的无形服务

 dzabliu 2024-05-23 发布于山东

1、服务标准化是把双刃剑

物业服务分为有形的服务和无形的服务。

姑且定义服务是物业公司售卖的商品,那这个商品可叫做有形的商品和无形的商品。

物业公司售卖的有形服务,包括物业的“五保服务”,保安、保洁、保绿、保修、客服,物业的日常工作就是物业公司对业主售出的有形商品、有形服务。

假如业主继续责难物业,“你们收了物业费,到底提供了什么服务”,你可以直接回答他,我们对业主提供了“五保服务”。

服务需要买单,天经地义。

但一个真正好的企业,只提供有形的商品就够了吗?

显然不够。

所以,我们看到,大凡想做大做强的公司,都有自己的售后服务,因为他们知道,有形的商品卖出去了,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因为“无形的服务”才是获得源源不断订单的密钥。

物业公司当然一样,有形的服务/“产品”提供出去了,仅仅是个开始。

但,服务与产品最大的区别在于:产品有标准,服务只有感受。

感受,因人而异。

物业,难就难在这里。

因为它的“产品”就是服务。

曾经听老前辈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小区,长了很多枫叶树,秋天一到,漫天飞舞的枫叶,像极了宫崎骏笔下的《龙猫》动画,有的业主说,地上不能有落叶,必须扫干净,否则投诉;有的业主说,地上落叶不能扫,否则就投诉。

物业公司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上到下,都在强调和推进“服务标准化”,即细化每个岗位每天做什么,每小时干什么,干到什么样的程度等等,还为之专门成立了所谓品控部/运营部等。

可谓煞费苦心!

但我认为,服务没有标准化。

所谓服务标准化,充其量是向内的标准化,即规定提供服务的人,应该怎么做。

但服务的对象是千差万别的。

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有人认可,就有人不认可。

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物业公司敢拍着胸脯说,我的服务标准业主都满意。

前几天看到有报道,说有一管理者拿着计量工具测量保洁一平方内有多少灰尘。

在我看来,这除了是对员工的侮辱,对行业的侮辱,更是亵渎了群众和神明。

有人会觉得委屈:

看看,我们多敬业,为了你们,我们把标准和检查都这么详细了,你们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但越是这样搞,就越起反作用。

因为服务不可以这样标准化,计量化。

虽然说不出来所以然,但大伙心里跟明镜似的:

这不是服务该有的样子。

服务一定是柔性的,用产品思维去定义服务,本身就是逻辑错误。

服务的第一要素一定是客户的感受,而不是强调标准。

一味强调所谓标准,最后的结果就是机械式运动,一天打了几个电话,一天扫了多少楼道,一天拜访几组客户......

有用吗?有效果吗?

不但没用,还让业主觉得你们在忽悠她。

因为业主不想看到这些数据

别以为发个朋友圈业主就会感动

明确说,业主都不会看!

所以,我们看到,在物业行业最多的说法也就是,万科物业设备设施管理多么多么超级一流,龙湖的业主生活多么多么独具特色等等。

可也从来没人说,万科、龙湖的标准就是让业主满意的

该撤盘的还得撤盘。

该不买账还是不会买账。

2、无形的服务才是万能钥匙

与其强调服务标准化输出的严苛,不如把重点放在有形服务提供后的无形服务上,即服务的服务。

我个人认为,这才是物业服务的重点。

我们都去按摩店,每次按摩后,小妹都会问:

哥,手法行不?

一,是确认你感受如何,是重是轻,是柔是刚,因为每个人体验不一样。

二,是跟你套近乎,拉家常,看似热情又诚恳的态度,其实是想你下次来了,还点她。

物业圈,能关注这种无形服务的物业公司几乎没有。

有,也只有在物业行业摸爬滚打很多年的老客服、老管家,老保安、老项目经理们,这里的老,不是年龄的老。

为什么不去做?

因为服务标准化可以快速复制,不用思考,你照做进行。

尤其是在资本加持下,标准化服务可助力物业公司快速扩张。

你不需要有太多个人想法,照这个单子去做,去检查,即可。

可大家都忽略了一点,物业服务不是制作麦当劳汉堡,每个小区每个家庭甚至每个人都对服务的感受都不一样。

标准化必然带来体验和感受的幸福感下降。

服务是感性的,而服务标准化就不再是感性的!

麦当劳、肯德基为了推出更适合中国人口味的汉堡,也进行产品差异化,比如,增加油条、皮蛋粥等等

这些标准化NO.1的公司都在对产品进行属地化和改良,何况根本没有服务标准化的物业行业呢?

因此,我们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看到,某某物业撤场,某某物业上热点的新闻。

究其原因,就是太过于追求所谓服务标准化,而忽视业主体验和感受。

你能说物业公司没提供服务吗?

显然不是。

因为它提供的服务不是业主想要的,业主没有感受到。

无奈的是,目前物业公司只有进行服务标准化才能迅速扩张,所有人都得跟上步伐,类似18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

这是条捷径,也是最大公约数。

这也是物业人现实与理想的碰撞,无法逃避,也无法避免。

但问题就在于,如此激进的“快跑模式”真的适合以卖服务为主的物业公司吗?

可以预见,未来这种碰撞会越来越多,因为所有走扩张路线的公司最终目的都要上市圈钱,而不是真的想做物业。

这种模式也带给了物业人浮躁,让本来不安分的心更加骚动。

能赚快钱为什么要赚辛苦钱,死钱呢?

物业费才多少?对吧?

有理想的小朋友跟我说:

哥,你说得我好像听懂了,明白了,但我不知道怎么做啊,也没时间去做啊。

确实不能怪年轻的物业人:

第一、公司没有要求主动培训这些;

第二、无形服务只有在实践中自己去总结,没有成系统的刚性标准,也培训不了。

这就是为什么明明有些保洁阿姨在我们管理者看来,地扫得也不是那么干净,但业主就是认可她;

保安成天嬉皮笑脸,但业主就是对他满意度相当的高;

客服管家整天不见踪迹,但她负责的业主就喜欢找她缴费和消费;

维修工换个灯泡手都抖,但业主还是喜欢找他换。

我甚至见过最牛逼的物业项目经理,50多岁,整天泡在业主家,几乎见不到人,小区从整体感官上,无法达标集团检查的所谓标准,但她的各项指标,各项财务数据都是第一,遥遥领先。

你说奇怪不?还真不奇怪!

人家玩的就是服务的服务,服务基础上的服务。

直白点,服务的服务全是人情世故。

就像男人之间的矛盾,没有一顿酒不能解决的,如果不能,那就是酒还没喝够。

有形的服务是基础,无形的服务才是关键!

无形的服务必须要有有形的服务作基本支撑,这是首要条件,如果为了搞所谓的人情世故服务,而本末倒置基本服务的输出,业主会认为你金玉其表,败絮其中,久而久之,你的人品和动机将受到质疑,最后结果百分之百被公司和业主双面绞杀。

无形的服务必须要有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与业主之间长时间的磨合和较量,没有人能一蹴而就,立马就能摸到业主的脉门,同时对情商的要求极高,对知识点积累涉猎范围要特别的广泛,否则,难以支撑与各色业主的较量。

更重要的一点,与业主的有效互动,这种互动不仅仅是见面寒暄,打招呼,需要投其所好的能力和财力,只有深入了解这个人这户人家,你才能有资格、有能力与之对话,只有处出了对各自人品的了解和尊重,你才能真正与之成为好朋友,好兄弟,好姐妹,好家人。

当然,无形的服务涉及到个人的修炼,修炼到什么程度,全靠天赋和悟性。

如果没这本事,我的建议:

还是老老实实按照标准制作“汉堡”。

出不了大事,但也坏不了多大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