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巡天入川观蜀物之成都杜甫草堂

 zzz_0401 2024-05-23 发布于北京

唐代大诗人杜甫,早年凭借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名扬天下,成为诗山一岳。

杜甫祖上有很著名的先人,汉武帝时期酷吏之一就是他的先祖,叫做御史大夫杜周。杜周因对犯人下手狠毒,被朝中官员痛恨,坏了名声。杜周的儿子杜延年只好有别于其父,为人宽厚,同样官至御史大夫,授建平侯。汉宣帝刘询建立麒麟阁功臣榜时,霍光位列十一功臣第一,杜延年位列第七。麒麟阁是西汉纪念功臣的画像阁,都是文臣。东汉明帝刘庄建了一个云台阁功臣榜,纪念刘秀的二十八武将。唐代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文武都有。南宋理宗赵昀(念赵云)建了昭勋阁,里面有二十四功臣。明清名臣进入太庙配殿从祀,也是莫大的荣耀。

你别看杜甫祖上曾进入麒麟阁,可往后就无出显官了。到杜甫时,他考进士不第,便自举参加唐玄宗的科外艺考。当时的宰相李林甫把杜甫他们这些考生全都灭了,说是资质不够。然后向唐玄宗祝贺,说是天下人才皆已在朝,已无遗留在野。这是唐代著名的“野无遗贤”事件。杜甫虽有诗名,却没有功名,难获官职。他并不会稼穑(念驾色)之功,便渐贫,困顿长安。他到处投门纳赋,就是上门给人送唱赞歌的酸文,最后得了一个哈小哈小的官职。为了活命,杜甫只好去做这个小官挣饭钱。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占领长安。安禄山根本看不上杜甫做的那个小官,他一个假突厥人又不懂唐诗,虽然拿了杜甫,还是默许他逃出长安。这杜甫好不容易脱离战火,又被接着叛乱的史思明撵着到处跑,最后翻秦岭到了成都。

当时的成都府尹叫严武,他赞助了杜甫十五贯钱,又拉来些米粮,助杜甫在成都城西结庐以居。我这是杜撰,“贯”是宋代才说,唐代不说。大家因杜甫诗靓,便谬赞此茅庐为诗圣轩堂,以“草堂”为名。这便是流传下来的“杜甫草堂”。草堂落成后,杜甫有《堂成》诗记之,曰:“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我且去周旋一番,权做缅怀诗人之行吧。在我之前千年间,有海量慕杜甫之名者常来缅怀,这里逐渐就成了杜甫纪念地,现在是成都著名景点之一。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这“少陵”二字看上去是某帝王陵墓的名字,还真是!老杜曾居长安城外杜陵附近,那是建立麒麟阁功臣榜的汉宣帝刘询陵墓。杜陵旁还有一座稍小的陵墓,人称少陵。少陵中葬有汉宣帝的第一任皇后,就是恭哀皇后许平君。许平君生下刘奭(念刘氏),刘奭后来登基汉元帝,把昭君送出了塞外。杜甫以故居杜陵旁的少陵为号,恐怕是隐含有“祖上曾入麒麟阁功臣榜”之意。杜甫和唐朝另一诗人杜牧是远房亲戚,后人称杜甫老杜,称杜牧小杜。

这里现在这座园子虽是叫做杜甫草堂,可都是后人重搭的建筑,已无草堂痕迹,更没遗物了。门殿檐下的“杜甫草堂”额匾是郭沫若先生所题,可能是1953年。刚去看过的武侯祠门匾也是郭沫若先生所题。郭沫若虽入不了中国十大现代书法家之列,但他的行草是功力很深的。郭沫若最值钱的题字是“中国银行”,最著名的是“故宫博物院”。

进了大门沿着一条青砖甬道向前,是面阔五间的一座轩堂,穿堂殿。

明间檐下挂了一块额匾,草堂博物馆副馆长王飞先生所题“景杜堂”,景杜当然就是景仰杜甫之意。故宫东六宫第一座院子叫做景仁宫,那是景仰仁者。现在景杜堂这里是“情系草堂”陈列,都是名人来草堂缅怀杜甫的影像记录。

从此往后是一座很大的庭院,穿堂殿景杜堂既是庭院的门殿,也算是前殿。进去这座门殿便是一进院。

院中间有一座石雕杜甫全身坐像。杜甫穿着一身唐代官服,面黄肌瘦,这应该是杜甫当年的真实写照。不过,杜甫在成都时已是无官一身轻。虽是生活窘迫,但也并不完全意志消沉。他曾有一首《江亭》:“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这江亭应是在成都锦江边。老杜躺在江亭“日晒胸前暖”,慢吟着前几日的新诗《野望》。虽是有流水飞云相伴,却是悠然自得意俱迟,不再为入官而惶惶。此时安禄山已过,史思明亦已走到末路。老杜回首望那江东苦战,也仅仅是一颦眉而已。

先前的《野望》,那完全是另一种情绪:“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块垒积胸,孤独绝望,仍企乌纱,心中萧条。两首诗相隔不久,却让人刮目相看,老杜情绪跌宕略见一斑。

老杜离开成都后,辗转去往夔州(念魁州),就是今天的奉节,三峡瞿塘峡入口。他在那里曾作一首悲秋诗,其中一句被写在此处老杜坐像前大石上:“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一进院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面有檐廊,上面是灰瓦单檐歇山顶,正脊上有三角状双龙戏珠脊刹。明间开隔扇门,挂“大雅堂”额匾。这块匾上的“大雅堂”是从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书法贴中摘来,便无有署名。颜真卿是杜甫同时代人,被老杜虚长几岁。

北宋黄庭坚被贬寅宾期间,收集老杜巴蜀诗三百余首,全部手书成文。有丹棱人杨素出钱将此三百多首诗刻碑,建堂于丹棱陈列。黄庭坚为此老杜诗碑陈列馆题名“大雅堂”。此处大殿之名当是借意黄庭坚的“大雅堂”,都是为了纪念杜子美。《大雅》本意《诗经》二雅之一,把杜诗比作《大雅》,那是景杜之极呀。

大雅堂外有一尊老杜坐像,堂內中央则是一座苏轼汉白玉卧像。

你可能记得法国现代雕塑家罗丹,他曾为法国文豪巴尔扎克和雨果塑像,都是上面这种聚焦在面部、虚化其余的风格。这座杜甫卧像和罗丹的巴尔扎克立像有异曲同工之妙,四川美术家叶毓山所作。

堂内除了中间的苏轼雕像,另外还有十一座古代诗词大家雕像,他们都是必登大雅之堂的诗词大家。其中最狠的当属屈原,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念影都)后,屈子自叹“国既破,生何意”,投了汨罗江(念蜜罗江)。其中最柔的当属李清照,唯一的女性。你肯定记得她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古代文人以做官为己任,这十二位诗词大家之中,屈原可能算是很大的官儿了,曾任楚怀王的左徒,就是宰相。不过这只是一方诸侯。这十二位中唐代诗人做官最牛的是白居易,曾任唐宪宗朝刑部侍郎。和白居易一样曾做到六部侍郎的唐朝著名诗人是贺知章,唐玄宗朝做过礼部、工部侍郎和秘书监,乃是玄宗近臣之一。你肯定记得他的那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这大雅堂雕像里没有老杜,但这里肯定不能没有老杜的影子,否则放到杜甫草堂作甚?老杜原来是在墙上。

这是一幅彩色磨漆壁画。先用生漆一层一层涂在墙面,就像做漆器那样。然后把漆面打磨平整,用矿物颜料作画。最后在上面镶嵌各种宝物,就像螺钿那样。

按照那位某团的女团长所言,这幅壁画描绘了杜甫一生的六个瞬间:壮年漫游、困顿长安、遭乱流离、寓居成都、羁留夔府和漂泊湖湘。古时候,宗教为了崇神,便作画向白众宣传神的事迹,以便把白众变成神的信众。佛教常在寺庙中用壁画展示佛祖从降天到涅槃的一生,就是著名的佛祖八相图:降兜率、住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说法、涅槃。基督教则是在教堂中用壁画或者彩色玻璃窗拼画,虽然无有一定成文,但是至少包括圣母受孕、耶稣苦路、受难、升天、复活和一二件神迹。只有伊斯兰教没有这样的图画,它禁止偶像崇拜,因为真主大象无形。杜甫人称“诗圣”,成都杜甫草堂便用这一组壁画来把杜甫提升到神圣的高度,这个创意很奇妙。

过了大雅堂,后面一进院中有一座稍小的正殿。

这也是一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殿堂,明间挂“李杜堂”门匾,从苏轼字帖中搜来的三个字。前面有一座“景杜堂”,而这里是把老杜和他李大哥一并景仰。他李大哥是谁?诗圣杜甫的大哥肯定是诗仙李白呀。李白为什么叫“诗仙”?因为他曾在山东紫极宫正式入道求仙,而且得授道箓(念道录)。李白很牛,他说自己不仅白,而且是太白,便字“太白”。李白比杜甫虚岁大十一岁,因此是杜甫他大哥。

李白也想当官,但因为家庭出身原因不能参加科考,只能给官员贡献诗词歌赋求赏识。蹉跎了些年后,李白终于得机会把自己的诗歌集献给贺知章。贺监读了那首《蜀道难》,惊叹此子可期,便把李白推送给了唐玄宗。皇上让李白进了翰林院待诏,早晚随帝巡游时作赋助兴。李白景仰酒,酒后常行为失仪。他曾让杨贵妃给他研墨,还曾翘脚让高力士给他退靴,气得杨、高二人都要找茬儿杀他。玄宗只好给李白些钱做盘缠,让他赶快趁天黑逃命去。

李白闷头跑了一宿,一直跑到“东方渐高奈乐何”,抬头一看,到了洛阳。在酒馆里,逃命的李白结识了贫困潦倒的杜甫。李白拿出玄宗皇上给的钱,请杜甫狂饮,还说“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喝到最后,李白觉得自己快断片儿了,就对杜甫说:“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杜甫之前喝酒都是“朝回日日典春衣”,自从有了李白拿来的玄宗赏钱,他和李白就“每日江头尽醉归”,恨不得一直喝到“人生七十古来稀”。自此,李白和杜甫成为好友。

这座“李杜堂”当然是为了纪念二位诗人所设,里面现在是展览“李白与杜甫——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展览表现了开元盛世,然后是李杜的简历。简历重叠的部分当然就是李杜相遇。最后,李杜分手后各自成名。看看展览上的仿古画《唐皇出游图》。

图中有一辆空载的矮脚马,那马上原来有李白,下马写《唐皇携胖妞大猎赋》去了。

李杜堂之后又是一座五间大殿。

里面像银行柜台一样,有玻璃墙,专家们坐在玻璃后面给我们展示修复古籍。因为有人隔着玻璃瞧着,专家们都一丝不苟,还拿帽檐遮住眉眼。

西墙下站着一面立屏。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于右任的狂草很经典,这是他手书杜甫的《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李白在叔伯兄弟中排行十二,所以杜甫管李白叫李十二白。相应地,李白管杜甫叫杜二甫。范十是户部员外郎范愉,因丁忧回鲁城,便隐居于彼。李杜与范愉都是好友,范愉后人还负责照料李白墓茔。诗中所提阴铿(念阴坑)是南陈著名诗人,对唐诗影响很大。东蒙即是范愉隐居的鲁郡。落景(念落影)就是日落时的阴影。

于此堂西檐下向后走,虽是仲春时节,此处却已颇有孟秋之意。

老杜在蜀中时曾有诗句说及此等颜色:“稀疏小红翠,驻屐近微香。”我上前二步,未闻香馥之气,但见如此园景。

夫漫步碧园,当细察入微:新园小筑,粉墙黛瓦。朱盆青山,奇石怪松。檐影微落,津流脉斜。胡琴琵琶,羌笛苗舞。莫不醺醺乎?

这一路走下来,是草堂的东路。东路上都是新中国新建的纪念殿堂,草堂正门进来的中路上才是正式建筑。

进了正门,甬道两边种有高大的黄葛树。走过溪水上的一座石拱桥,便是三间敞轩大殿,前后有檐廊。

这是庑廊围起来的一进院落,这座敞轩兼做院落的大门。敞轩两边侧山墙上有穿山月亮门连接庑廊,那一圈庑廊相当于北方四合院的抄手游廊。敞轩明间廊柱挂楹联:吏情更觉沧州远;诗卷长留天地间。这是杜甫诗句,上联出自《曲江对酒》,下联出自《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丁宝祯之前的清代四川总督吴棠所书。门柱挂楹联:挺身艰难际;张目视寇仇。这也是杜甫诗句,出自《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郡防御判官》,张爱萍所书。明间有一座青铜杜甫立像,当代美术家钱绍武所做。

这座敞轩是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重修杜甫草堂时所建。因杜甫在成都晚期曾做过小官,便将此敞轩取名“大廨”,算是杜甫的办公处。廨是官吏办公的大屋,杜甫当时所任之官太小,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只能和大家一起办公。

过了敞轩大门,看看这一进院的正堂。

这是一座前有檐廊的五间穿堂大屋。明间挂“诗史堂”门匾,原匾无存,邵章补书制新匾。这位邵章先生是清末进士,曾任奉天提学,还曾创建杭州藏书楼。明间檐柱挂楹联: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原联也无存,现匾是叶恭绰补书。叶恭绰是清末举人,曾入新学京师大学堂读书,后从事京汉铁路事业,擅长书法。“诗史”一词来自《唐书》,其中评说杜诗时曾有“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哀,世号'诗史’。”

大屋中间是一座青铜杜甫胸像,当代雕塑家刘开渠作品。

两边墙下还有一些陈列。

墙上挂一幅南薰殿存明代张骏所绘《唐诗圣杜拾遗像》摹本,记住这幅画像,后面再说。画像两边挂1959年陈毅游草堂所写杜甫诗句“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陈毅并题赞老杜“千古诗人,诗人千古”。画像下面小几上是一尊杜甫彩绘泥塑立像。成都泥塑艺人蔡缉武所做。

骨瘦如柴,面带菜色,这可能更写实。老杜自己都说自己:“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

过了诗史堂四合院再往后走,又是一座院子,它的大门也是一座三间敞轩。

据记载,此处在明代有匾“浣花深处”。清嘉庆十六年重修草堂时,挂“药栏花径”匾。现在的“柴门”匾是当代画家潘天寿所题。老杜蜗居草堂时,曾有《野老》诗:“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上半阙咏草堂篱墙歪门,下半阙叹安史之乱战事未了。据说此处即为老杜当年草堂的院门所在。“柴门”一词相对的是“朱门”,古时用以区分门内人家的贫富程度。李白即有“朱门拥虎士,列戟何森森”之句,这是说的王侯家,有戟门。老杜亦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这是说的大款家。唐诗中说到“朱门”时,通常都有贬义。说到柴门时,李白有“绿水接柴门,有如桃花源”。老杜又有“懒慢无堪不出村,呼儿日在掩柴门”之句。你看,虽贫却仙。

柴门两边山墙上嵌有若干旧时拜谒者题诗,看看其中一块刻石。

这是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入蜀为官的完颜崇实所题,他后来在咸丰十一年升任成都将军。诗曰:“凌晨结队出郊闉,为访桥西古寺春。清磬一声参佛果,梅花几树绕诗人。高怀稷契成虚愿,小住林泉亦胜因。严武当年何足倚,千秋宜与放翁亲。”其中说的桥西古寺是草堂寺,现在杜甫草堂东路的院落即是当年的草堂寺,大雅堂是原寺中大雄宝殿。诗中还提到当年赞助老杜盖草堂的成都府尹严武。诗中并也提到陆放翁,陆游曾在成都做过小官,期间谒草堂有诗《草堂拜少陵遗像》。

院内正堂据说是老杜草堂原址,后人在此建祠祭奠诗圣。

这是下面有二尺高青石台基的一座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大殿,门窗装在前金柱,所以前面一进深看上去像是檐廊。明间挂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所书“工部祠”额匾。前廊柱挂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这是杜甫草堂现存不多的原装楹联匾,咸丰年间四川学政何绍基所题。下联中有“人日”一词。传女娲抟土造人时,先造了鸡狗猪、羊牛马,第七天才造出人,后来便定正月初七为人日。老杜在奉节时曾有《人日》诗:“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冰雪莺难至,春寒花较迟。云随白水落,风振紫山悲。蓬鬓稀疏久,无劳比素丝。”虽未有断肠字,却都是莺难至、花较迟、紫山悲、鬓稀疏这等伤春调,满篇负能量。

严武举荐老杜在奉节做了一段时间的节度参谋,后来被严武上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召回成都。这个检校(念检叫)就是督察官员的意思,督察谁?督察工部;官名是员外郎,编员之外的郎官。其实这是一个虚职,唐朝的检校都是皇上派出的官员,都是兼职。此时唐玄宗已不在,连其子肃宗李亨都已不在,是其孙代宗李豫在位。代宗皇上根本就没有见过老杜,哪能给他实职?这时,老杜的实职是严武府上幕僚。不管怎么样,工部员外郎是个相当唬人的官名。后来大家便就称老杜为“杜工部”,这座工部祠就是杜工部的祠堂。这里祭祀的是杜甫,不是唐代历任工部尚书。

到这里,你肯定知道我为什么先走东路,然后来瞻此工部祠了吧。这是按照古人路线走,前面完颜崇实题诗中就说他当年是“适彦亭将军邀,游草堂寺,谒杜公祠。”此处的彦亭将军是当时的成都将军兼四川总督乐斌,觉罗乐斌。后来,完颜崇实也做上了成都将军兼四川总督。

堂中明间是杜甫神龛,其内供奉杜工部彩绘泥像。

神龛挂何绍基所书楹联原匾: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神龛做成监槛(念间见)状,老杜被关在里面仅露半身。唐代官服是圆领,老杜这是身穿常服,就是便装。看面容,既不是困顿长安时期,也不是流落蜀中时期。头脸丰腴,面露微笑,应是他生活富足时期的形象,可是老杜何时曾生活富足?神龛前有一幅石刻画像。

这块石刻已有风化,字、图都不甚了然。介绍说是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何宇度所立,现在杜甫草堂所藏一级文物。这位何宇度当时任夔州府通判,副地级干部。他在任上游历四川,写下游记《益部谈资》上中下三部。何宇度写的游记比在下文字厉害,乾隆将他的游记收入《四库全书》,流传至今。

何宇度所立老杜画像已眉眼难辨,但旁边还有一块清代石刻“诗圣杜拾遗像”,还相当清晰。

不仅石碑的碑帽是唐代官帽式样,图上老杜也是穿官服戴官帽,怀抱笏板,这才是杜工部。按照碑上题款所说,此画像是根据诗史堂中那幅南薰殿存明代张骏绘本所制。南薰殿是明皇宫西南角的一座小院。明代时期,皇上令绘制历代帝王贤臣像,存放在文华、武英两殿。张骏是明正德年间的文华殿书办,后来也不因为祖坟上长了一根什么蒿子,被擢升礼部尚书。这幅杜甫像当是张骏在文华殿当差时所作,故宫现存还有他的书法作品。清乾隆时期,文华武英两殿的历代帝王后妃圣贤像都被攒堆儿存入南薰殿。题款中还说这块碑是张树勲所立,张树勲,字竹桥,清末湖南人。碑上张树勲自称南轩裔,就是张南轩的后裔。张南轩即张栻(念张氏),字敬夫,号南轩,南宋时期理学家,曾主管岳麓书院,湖湘学派代表人物。

此碑名“诗圣杜拾遗像”。前面曾提到,安禄山占据长安后,杜甫潜逃出城。此时唐玄宗已将杨贵妃送上树,自己也把皇位吐血租给了儿子肃宗李亨。李亨此时正在网罗天下高手去平叛,老杜便投奔了其麾下,说愿意帮着肃宗平叛大军喊打喊杀。肃宗做太子时知道杜甫的名字,因此给他封了一个“拾遗使”的官职。唐代中书和门下两省设有左右补阙和拾遗,从八品。补阙就是补漏,拾遗就是捡漏。拾遗的公干就是打听民间小道消息,兼监督官员做上级交办的事有没有遗漏。杜甫因曾做过拾遗使,便也被称作“杜拾遗”,和“杜工部”的意思一样。咱们现在也称人官职,以显品位,比如“杜局”或者“杜董”。

工部祠正堂这里据说是草堂原址。严武死后,杜甫没了靠山,当不成工部员外郎了,连拾遗都做不了了,只好卷铺盖离开成都。杜甫走后,他的那座“堂”当然很快就塌了。因为这个地方做过三通一平,便有后来的节度使官人盖了别院,把他的浣花夫人安排在这里住下。

你别看李白、杜甫都不受唐明皇李隆基待见,可有一个韦见素却比他们俩强。韦见素写不了么子诗,但他同族的韦应物会写。韦应物这一支把写诗的手艺传下去了,传到四世孙韦庄手上时,韦庄也写得一手好诗。唐昭宗李晔(念李叶)的乾宁元年(公元894年),韦庄中了进士。三年后,被封和拾遗同级的补阙,当上了小官,被派往蜀中干活。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温代唐建梁,韦庄在成都给西川节度使王建上表劝进其称帝,事成后韦庄当上了前蜀高祖王建的宰相。

韦庄除了当宰相,还赋诗填词。韦庄那句赞江南最是让人易记:“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老杜写诗非常多,在唐代却流传有限。晚唐韦庄编纂《又玄集》,其中有多首杜诗,对杜诗流传渐广作用很大。他晚年囿于成都,有乡难归,便写了嘴硬名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极喜杜诗,又在成都久居,他便于闲时去寻草堂遗痕。他走去浣花溪边,见已是“夕阳衰草杜陵秋”。他默念着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诗句,拨开荒草。“浣花溪寻得杜工部旧址,虽芜没已久,而柱砥犹存。因命芟夷结茅为一屋,盖欲思其人而成其处,非敢广其基构。”韦庄重结杜甫草堂茅屋,当是在现在工部祠这里。

宋代时,去除不易保存的茅屋,建起了祠堂纪念杜甫,堂中挂杜甫画像。明弘治年间,祠堂得以扩大化,画像改成了神龛。最大的一次重建是在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基本上就是现在工部祠院落的格局了,包括前面的大廨和诗史堂。民国战乱把工部祠搞了一次大规模破坏,1952年才得到重修,就是现在的模样了。

南宋时期,陆游从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到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在成都做各种小官,于宦海中沉浮,上下求索。沉到底时还曾在草堂旁边种菜养鹅,换钱籴米。古时在米市上买卖叫做“籴粜(念敌跳)”,这两个字很传神吧?

陆游当然喜读杜诗,读过之后写道:“千载诗亡不复删,少陵谈笑即追还。常憎晚辈言诗史,清庙生民伯仲间。”写完了读后感,陆游便去谒少陵祠堂,当就是这座工部祠的宋版。并且当场题诗一首,其中有“虚堂奉祠子杜子,眉宇高寒照江水。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山川寂寞客子迷,草木摇落壮士悲。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之后,放翁受诏出川,他仍常忆巴蜀:“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还曾想着“西郊有旧隐,何日返柴荆?”

陆游曾住成都,爱成都,忆成都,且尊杜甫。最重要的是杜陆二人“其心迹之同也”,因此,清嘉庆十六年重建工部祠时,将陆游像请进工部祠配享。杜甫神龛左手东次间增加了一座陆游神龛。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陆游神龛从左手移到右手西次间。

此事被记入嵌在墙上的一块碑记。

现在堂中还存有一块残损的陆游像石刻。

说明上写着此碑立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施主是放翁二十一世孙陆文傑。

清光绪十年,四川总督丁宝祯来工部祠谒杜,见祠中有陆游配享。因为仅有陆游一人配享,堂中神龛左右不均,便想再增加一位诗人配享。他就想起了陆游之前的北宋诗人黄庭坚,黄极推崇杜,且被贬时曾在蜀中任职,手书杜诗三百首。因此,丁总下令将陆游神龛移往西次间,在东次间增加陆游的前辈黄庭坚配享。

明代时,在祠堂之后重建再现了当年的草堂。插篱为院,立柱做门,这便是柴门。

这才是老杜说的“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门内即是那茅草屋。

垒石为基,木构框架,覆草为顶。柱间填竹篾篱笆,篱笆两面抹灰,即是屋墙,这是蜀中民居最简易的竹编夹泥墙。堂屋缩进,外带三间凉棚,这也是蜀中民居的典型结构。

院内游客纷纷,不知是老杜的粉丝,还是少陵的克星。

茅屋前后并没有古时所说“房前屋后,种瓜种豆”。因此,客来时便不需“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避那瓜田李下之嫌。但屋前井还是要有的,否则何以淘米洗菜?

这是老杜所说“淘米少汲水,汲多井水浑”的那口井?当然不是,老杜并不曾咏此井。没办法,馆方选了明代英宗朝重臣杨士奇的一首咏梅诗写在牌子上。既有咏梅诗,在下便环顾四周,却并未见梅。来读一首老杜在草堂的咏梅诗:“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一边嗟叹春梅谢去树无雪,一边踱进茅屋细观掠。看看堂屋,这里算是客厅,摆的是明式民间家具,竹编坐榻。

“春云出谷”是古代诗画家的一种隐逸情怀,这堂屋里挂着一幅清代施士钟的《春云出谷图》。画上题有老杜作于草堂的《漫兴》诗:“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看看主卧室。

老杜卧于此明式架子床上睡不着时,曾吟:“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杜子居草堂时是他穷困潦倒时期,三餐愁米粮,一月缺乙醇。他曾有诗叹此苟且:“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看看老杜恒饥稚子睡的凄凉次卧。

老杜在此写下不止诗百首,当然要有书房。

中间是仿唐式翘头案和方凳,墙下那些当然是老杜五十代孙的书桌、书柜和条案。这孙子应该是民国文人了吧?

旧时老杜在长安时,曾有《秋述》赋一章:“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塌,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说是过去下雨都有车马之客来,现在下雨则车马不至。后人便用“旧雨”指代老友,用“新雨”指代新友。及至结庐浣花溪畔,仍有旧雨新雨间或来。“诛茅初一亩,广地方连延。”草堂边虽有杜家新辟薄田一亩,亦豢养山鸡若干,断不足以供自给自足,便有新友旧友接济。杜子诗曰:“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草堂虽在成都郊外,然并非荒无人烟。老杜曾有诗论邻:“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草堂之南有邻:“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这南邻锦里先生是谁?杜甫说他是“朱山人”。现在草堂之南再造了一屋,算是朱山人之宅。

眼见这南邻朱山人家檐下有坛,从坛上开口下闻,不是酱油。墙上写着“南邻对饮”,那肯定不能对饮酱油,一定是酒。看来南邻尚酒,“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草堂有南邻,当然也会有北邻:“明府岂辞满,藏身方告劳。青钱买野竹,白帻岸江皋。爱酒晋山简,能诗何水曹。时来访老疾,步屟到蓬蒿。”这北邻当是一位任满后山隐于此的明府大人,就是县令。现在草堂之北亦再造了一屋,算是北邻之宅。

从老杜《北邻》诗中看,这位北邻也是爱酒的。为避免百米之内两家酒馆那性竞争,这家北邻便改营无醇热饮。

这一片园地还要盖一些杜诗意境小景做点缀。你可能记得老杜的无题绝句:“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看看肖此意的棕亭草亭,现被用于紧急喂娃。

这草亭太写意了,来一座写实的吧。

这难道是重现《江亭》诗意境?立四根柱子搭一座亭,围一圈楣子做美人靠,座一块石碑刻一首诗,挂一块额匾却写的是“喜雨亭”。“喜雨”说的应该不是前面提到的“新雨旧雨”,上前细观看看诗碑上的文字。

这是乾隆老兄坐在三希堂御笔所书杜子《春夜喜雨》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三希堂当是清皇宫中养心殿西暖阁梢间书房,南窗下东墙上挂有老乾手书“三希堂”纸匾。三希者乃北宋理学家周敦颐《通书·志学》中所说“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老乾因在此处存有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便题此书房“三希堂”。

老杜在草堂写下的这首喜雨诗中全是喜悦之情,都是正能量。同一事物一定有两个方面,一分为二嘛。小杜就曾写春雨的负面,就是那首春雨断魂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你看看,全是负能量吧?

老杜的喜雨诗传遍天下全无敌,连老乾这胡人都要书写一番,汉人更不可落后。喜雨亭外另有一块大石,刻着板桥所书杜子喜雨诗。

你别说,这板桥先生和老乾还真有点缘分。这块大石上的时间戳是“乾隆丁卯”,也就是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第二年,也就是乾隆十三年,上东巡山东登泰山。山东巡抚白准太即安排潍县知县郑板桥担任书画方面的接待人,在泰山绝顶待机,叫做“书画史”。结果这次因为某故老乾仅拜了岱庙,并未登顶。事后,板桥自刻一枚“乾隆东封书画史”昵称印章,偶出手示人,钤在自产字画上招摇。板桥私印上的“东封”意为“东岳封禅”,其实老乾虽登泰山若干次,但并未曾东岳封禅。板桥如此自诩,纯属“表扬加自我表扬”。这块大石上的杜子诗是板桥书于乾隆十二年,此时他还袖中无有那枚昵称印,所以,石上并无此印。

草堂园内更有名的亭子也是一座草亭,里面立着一座碑。

碑上是“少陵草堂”四个字,杜甫自号少陵野老。落款是“果亲王书”。时间是“雍正甲寅季冬”,雍正甲寅年是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季冬是冬季的第三个月,就是腊月。上次在武侯祠静远堂曾见果亲王题的“名垂宇宙”额匾,是雍正十二年果亲王路过成都所题。这里的“少陵草堂”也是那次路过成都时所题。清嘉庆十六年重修草堂时,给这块碑搭起了亭子;清末时期改成茅草顶六角圆亭。这座碑亭现在算是杜甫草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前面提到老杜《客至》诗中有“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一句,说明柴门外是有一条覆花小路通往左邻右舍。后人便称那条小路“花径”,言简意赅。北宋抗金名臣李纲和老杜《客至》诗句,曾有一阕《水调歌头》,其中有“花径不曾扫,蓬户为君开。暮春月,修禊事,会兰斋。一觞一咏,何愧当日畅幽怀。勿复叹陈迹,且为醉金杯。”这是北宋败退江南,偏安一隅时,李纲游兰亭所作。追忆工部、右军,悲叹往事,把酒浇愁,抽刀断水。你要是去绍兴看兰亭,便会发现那里的右军祠左近也有一座柴门,那柴门外也有一条花径。

近代有人在工部祠至草堂间修了一条红墙夹道,铺了青石板。他们管这条夹道叫“花径”,其实此处一路既无花影,亦无花意,不看也罢。倒是茅屋柴门外的那条访邻小路颇有花径之意。

顺此径向前,即可去访南邻北邻。路边虽花已去,然馥馨仍在。且有一水相伴,此水便是浣花溪。

溪畔有高高的凤尾竹。老杜当年曾栽竹于此,有诗记之:“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竹下见石板小台,村妇即可于此浣花?花如何浣得?当年此溪边应是多有浣花草生长,女人用它洁身有益落实基本国策。老杜行走于溪畔,曾吟:“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你若坐在草堂中向窗外观望,定会叹一声“真乃成都郊外农家乐呀”!然后喊店家:“大嫂,去给蒸一只鸭子,烫一壶酒。”老杜也曾坐在此窗前远眺,诗人和我们有大不同,老杜就将其所见记了下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古典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既有直白的写实,也有写意怀古。这诗里的“西岭千秋雪”和《野望》诗中的“西山白雪”是一个物件。而诗里的“东吴万里船”当是刘备接回孙夫人的那条船。

这一天,把杜甫纪念堂、杜甫祠堂和草堂都看了一遍,连老杜的高邻家都顺带走过路过。读了一路杜诗,赏了一路杜像。

吾闻亚圣曾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不禁叹道:天已使子美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空乏身,然子美可曾担天之大任乎?定是天使杜子成诗圣也!仰首向天问,日晃眼,未复。

低头避虫蚁,背手退出,寻糜充饥去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