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明慧 | 浅析孙温绘《全本红楼梦》中的书画装裱形式

 慧然 2024-05-23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内容提要:在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中,清代画家孙温倾力创作的《全本红楼梦》无疑是中国传统绘画与文学名著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这部历时36载精心绘制而成的画卷,不仅以其细腻入微的工笔重彩再现了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世界,更是在书画装裱这一环节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书画装裱除了保护画作本身免受环境损害外,还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效果与观赏性。其精美的镶边、题跋、钤印等元素,进一步烘托了画面的主题与氛围,使观众在鉴赏过程中不仅能直观感受孙温笔下的生动人物与精致景致,还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含蓄内敛而又韵味无穷的艺术表达方式。孙温绘《全本红楼梦》中的书画装裱不仅是技艺的体现,更是艺术灵魂的延伸与升华。它承载着古代艺术家们对作品完整性的追求,以及对中华优秀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责任,使其在历经百年沧桑之后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了后世研究与欣赏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书画装裱形制

《红楼梦》作为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小说,其成书过程比较复杂,迟至乾隆末期才正式刊行。目前可见最早刻有插画的版本,是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苏州萃文书屋的《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而孙温绘《全本红楼梦》亦成书于清末,在2004年于国家博物馆公开展出时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其对于研究红楼梦图像叙事的完整性而言具有极高的价值。
孙温绘《全本红楼梦》以传统中国画的散点视角和横向卷动的叙事引导来还原《红楼梦》的故事情节,绘制了山水人物、珍禽走兽、舟车轿舆、楼台亭阁、花卉树木以及数量庞大的博古杂项等。其中,对于整个书画装裱在整个屋舍内的形制和位置等都有比较清晰绘出。
装裱的形制可以分为挂墙观赏和案头观赏两大类。挂墙观赏的形制可以分为条幅、对联、镜片、条屏、横披等。案头观赏的形制可以分为手卷、册页。其中册页又分为三种款式:一为“开版式”,其中左右翻阅的称“蝴蝶式”,上下翻阅的叫“推蓬式”。另一种是平行折叠连接成册的叫“经折式”或“奏折式”。还有一种叫“散装式”,也叫“活页册”。孙温所绘《全本红楼梦》的装帧方式为推蓬式(图1),浅蓝色花绫镶边,米黄色洒金绢包木板封面。这种装裱方式源自古代卷轴画的传统,特点是将画幅按照一定顺序依次粘贴在画心上,然后两端装轴,形成可以逐段展开观赏的长卷。每幅画面高43.3厘米,宽76.5厘米,既适合独立展示每一场景,又能在整体上构成连续的故事链,使得观众在展卷过程中如同阅读小说一般,随着画卷的徐徐展开,仿佛步入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红楼世界。

图片

图1

图片

图2
而在其每个绘图中也对每个场景进行精美的绘制,从中也不乏找到许多书画的装裱形式,使我们探求清代书画装裱形制有了更具体的证明。
首先是“横披”(图2)。横披画的名称始于宋代。“横披”是指横长幅挂墙的卷轴书画,她长短不一,左右端装有立轴。假如把一幅画裱成上天杆或是月牙杆的,就称之为横披。假如裱成手卷,就不能再称它是横披了,因其不能悬挂。在孙温所绘《全本红楼梦》中,目前只找到关于横披画的“一色裱”(图3、图4)和“二色裱”(图5、图6)。其中图6为描述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王凤姐摆饭秋爽斋的情节,这一回中,贾府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各种人物的言行举止、心思情感都在这一场宴会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刘姥姥的粗俗与机智,贾母的宽厚与睿智,王熙凤的精明与诙谐,还有那些姑娘们的才情与心机等等。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也能感受到贾府这个大家族内部的复杂关系和种种矛盾。同时,这一回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礼仪、习俗和人情世故,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这样的大幅的作品更体现其贾府的场面。

图片

图3

图片

图4

图片

图5

图片

图6

其次为条屏。 条屏一般用4幅、6幅、8幅甚至12幅(一般都是偶数)同样规格的竖长幅字画,经装裱后配成一堂。条屏的内容多种多样,绘画有戏曲人物、山水景色、四季花卉等,书法有古典诗、词、赋等。由于各条屏的内容大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故有“一堂屏”之称。但是,无论一堂屏的条数有多少,裱就悬挂时,必须依内容的次序排定。凡一堂屏,每条的裱绫尺寸都要相等。因此,也就要求裱料的颜色、花纹都应一致。另外,把一整幅很大的字画分割成数条装裱,合挂起来仍然是一幅完整的字画,这叫作“通景屏条”。

图片

图7

图片

图8

当然,在孙温绘《全本红楼梦》中对于条幅内容题材的体现已经较为全面,例如人物(图8)、山水景色(图9-1、图9-2)、四季花卉(图10)、书法(图11)都有绘制。

图片

图9-1


图片

图9-2




图片

图10


图片




图片

图11


接下来为条幅(图12)。条幅又称“中堂”,是把一幅独立的字画心,装裱成五六尺或七八尺长的条幅,上加天杆,下加地轴,是悬挂起来供观赏的装裱形式。凡条幅类可裱成一色式(图13)、二色式(图14)、三色式(图15)、宣和式等形式。

图片

图12

图片

图13

图片

图14

图片

图15

例如在图16、图17中一般悬挂于客厅,显得庄重、重视且表现家庭乃至家族中具有的文化熏染和修养。而在图18中,为《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主要讲了除夕宁国府祭宗祠和元宵节荣国府开夜宴。对于祭宗画像或单人画像,多位一色裱,用较为简单的装裱形式来体现图像的庄重。



图片

图16




图片

图18


图片




图片

图17


最后为“屏风”。屏风一般陈设于室内的显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挡风、协调等作用。

图片

图19

图片

图20

例如图22中,《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用巨大的屏风分隔出吃饭的场景,由此还能体现其家底之丰厚,这在一般普通人家是不会出现的。

图片

图21

图片

图22
其中还出现一种形式,为“贴落画”。“贴落画”也是宫廷中十分常见的一种处理画片的装裱方式。“贴落”在今天似乎已经被世人疏远了,很多人对此不甚了解,其实在清代宫殿中贴落画是十分常见的。“贴落”的题材多种多样,大都是寓意长寿的吉祥图案,也有出自画院画师或大臣之手的山水、人物、诗词、名言等。作为一种需求量极大的样式,清代宫廷所用贴落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一般作为门窗等隔断的装饰。这类贴落画题材主要是花鸟、山水等题材。尺幅一般不大,小尺幅接近册页尺寸,而一些类似于书画屏条。符望阁殿内装饰的窗户上就有贴落的字画。清代玻璃并不盛行,窗户与隔断很多使用纸糊,而这些地方都可以使用字画来营造文化气氛。
第二类,用于端壁或是不起眼的边角之处,作用为补缺墙壁。因而没有统一的大小尺寸,形状也各不相同,或成斗方或成狭长。这类贴落画没有明确的主题,只是为配合周围建筑与房间内成列物品而存在的。
第三类,是可独立出来的书画作品。这中贴落画有些尺幅巨大,又被称为“通景画”。

图片

图23

图片

图24

图片

图25

孙温绘《红楼梦》用纪实性手法表现了《红楼梦》小说所描绘的山水、人物、建筑、园林、禽兽、家具物件、衣冠服饰、婚丧嫁娶、祭祀扶乩等情形,而画家本人若无较高文化修养,是做不到这样细致入微、栩栩如生、恰到好处的。《红楼梦》册页中的建筑配有大量画中画(画中书),就清楚表现了当时富贵人家流行用书画作室内装饰以表示高雅格调,而且这些书画本身就具有浓厚文化气息。

此外,孙温《全本红楼梦》的装裱形式也反映出作者对于作品整体布局与内在逻辑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中国古典美学中“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理念的继承与发扬。通过精心设计的开合、转折与衔接,孙温借助装裱艺术将红楼梦的故事脉络与情感节奏巧妙地融入到每一寸画布之间,使之成为一种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的文化遗产。

总之,孙温绘《全本红楼梦》中的书画装裱不仅是技艺的体现,更是艺术灵魂的延伸与升华。它承载着古代艺术家们对作品完整性的追求,以及对中华优秀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责任,使其在历经百年沧桑之后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了后世研究与欣赏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全二册>. 石声汉译注.石定枎 谭光万补注,中华书局。
2.夏东波:《药物与书画装裱》,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3.范胜利:《博物馆书画修复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4.冯鹏生:《中国书画装裱技法》,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5.[明]周嘉胄:《装潢志》,中华书局。

6.张平: 《书画装裱研究》,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