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山樂教|賴一誠先生《黃帝內經》之五音十二律與十二經絡的迷與惑課程回顧

 兰若青青 2024-05-23 发布于陕西

二零一八年十月二十七、二十八日兩天,臺灣學者賴一誠先生於徽州竹山書院講授音聲律呂之學,為學人解答五音十二律與十二經絡的迷與惑。

Image

吹萬不同,怒者其誰耶?

《黃帝陰符經》曰:“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莊子·齊物論》有言“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在科技昌明的今天,當我們讀到古人這些震耳之言時,大多數人皆如老子所言,聞道而大笑,目之為荒唐無稽之說。而即便是對於傳統文化有所體貼者,基本也是停留在感性認知的層面。然而這種世界觀難道僅僅是一種唯心的觀念,信之則有不信則無嗎?

Image
Image

其實,在華夏先祖那裏,在杳渺三皇五帝之時,這一套天人之學早已完成了由感性覺知到理性認知的轉換,成為可以征驗的,科學而系統的學問。這一可以參贊天地,讓人真正成為天地人三才之人的學問即是音聲律呂之學。

 

賴一誠先生吹籥

與萬物沉浮於長生之門

莊子說:“通天下一氣耳。”真正影響萬物的是一種天地無形之“氣”,氣行而振動發聲,稱之為“音”,大音希聲,其規律稱之“調”。故調音即調氣。在黃帝時代,中華民族就用“管”調氣定律,此學問叫做“律學”,古代稱為“音聲律呂之學”簡稱“音律學”。

Image
Image
Image

《史記·律書》:“六律為萬事根本焉。”從神農氏羊頭山秬黍定黃鍾到五音十二律張明,等於是書寫好了中華文化的“底層代碼”。由此衍生出天文曆法,管弦音聲,五運六氣,五行五方,陰陽消長,子午流注,十二經絡,十二平均律等一系列的天人之學或者如賴一誠先生所說的“時空生命學”。由此,華夏民族才從混沌無明的狀態逐步走向文明與文化。

Image
Image

隨處皆可問學

竹山聞籟,以究天人

賴一誠先生亦是天縱之士,音律之學自古便是上古絕學,賴先生潛心經典研究數十年,結合自己數學的底子和吹奏籥管的經驗,最終將其貫通。賴先生數年來往返臺陸講學不輟,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和學習這套幾近湮沒的學問。凡是聽過賴先生課的學人無不被他的擔當與真誠所打動。每每是課上講到課下,講堂講到院子,茶室講到齋堂,人一開口便如資訊流,穿越古今遍及宇宙,咨意汪洋。賴老師課上不僅講授音律相關的理論,同時也吹奏籥管,使學人對於音律有了更為真切的體會。因此聽賴老師的課,雖然很多學人表示燒腦,卻也享受非常,欲罷不能。

Image
 

課下問對

賴老師的音律課不是進行一種簡單的知識普及,更多的是在傳授一種思考問題和看世界的方式,因此兩天的課程有一大半時間賴老師都是在無所不用的打掉學人固有的思維模式,試圖幫助學人建立一套全新的觀察世界的視角。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賴老師寄語

“我們不能再用以前的方法看世界了!”

 這是愛因斯坦在1905年發表“相對論”的時候講的一句話,多麼令人省思啊!相同的道理,我們不能用同樣的方法來看中華文化了!

 《後漢書·曆律志》:「音不可書以曉人,知之者欲教而無從,心達者體知而無師,故史官能辨清濁者遂絕」。

 《律學新說》云:「數為死物,一定而不易;音乃活法,圓轉而無窮。音數二者,不可以一例論之。」

 律數來自於率,天命為性,率性為道,物性源於率,為天所賦予,草木之樂(率)而成藥,此藥性含律數,樂律學古稱聖學,「聖」字為口耳之王,一出一入,一唱一和,中醫乃活法,其根源就在此中國古音律。在中華大地上,諸子百家的每部經典,皆論音律,沒有音律就構成不了文化。

  竹山書院的竹山二字皆是樂,竹為籥,是黃鐘律管,山是嶽,是秬黍定黃鐘之羊頭山,文明起源神聖之聲與地。

入寶山豈能空手而回,此時此刻,我們正站在中華文化時代巨人的肩膀上,而這個劇本才正準備開始!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