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音律与《黄帝内经》

 杏林真传公众号 2021-01-26

上一章是简单介绍了一下古代音律的知识,这里首先要明确五音、十二律、八声的关系,我们常说的五音六律实际上是五音十二律。这样的组合正好与古代天文学的十二次和五行星的数字上相对应,十二次是古人通过观察星相,总结出二十八星宿的基础上,将二十八星宿按照木星的每年行走的长度距离分为十二次。前面说过二十八星宿是作为观察五行星的背景标志,十二次是恒星的标志,只有五行星才是不停运动的星体。这样用五星来配五音,十二律则对应十二次,五音与十二律的关系是旋律与乐调的关系,都说明了五音与十二律是阴阳关系,五音主动、变化,十二律主静、相对不变。当然传统意义上的五音是1 2 3 5 6,再加上变宫、变徵就是七音,和今天的七音是一致的。乐曲除了要有五音十二律以外,还要有器乐来表现,古代使用金、石、土、革、丝、木、匏、竹8类不同材料制成的不同乐器的演奏,称为声,或者称为音,有8个,也就是“八声”。“八”在自然界代表八方,八方首先是固定不变的方位,每一个方位都有一定的阴阳属性,当五音十二律确定后,用具有不同性质的乐器演奏,就构成完整的音乐。

明白了五音、十二律、八声的概念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下面接着就要找找与人体的对应关系。五音属五行应五脏、五体、五腧穴等。十二律配十二月,十二月在《黄帝内经》中对应十二节、足之十二经脉等。具体在《黄帝内经》当中摘录了与音律有关的内容如下:

1.《灵枢·经别》:“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

这里明确提出,五音对五脏,六律对六腑,六律经过阴阳配置后成为十二律,我们前面说过,五音十二律建立了阴阳动静的关系,就像五行星和十二次的关系一样。也就是说五脏和十二经脉、十二经水、十二节等生理结构有阴阳、动静的关系。但是五脏与十二经脉所建立的阴阳、动静结构是通过六腑来形成的,因为六腑与五脏是表里关系。如果说五音对应五脏,六腑对应六律,那么十二律应该对应五脏六腑。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十二律合十二经脉。这样五脏六腑与十二经脉的关系就比较明确了。

2.《灵枢·邪客》:“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

这段经文所描述的五音对五脏,六律对六腑的关系前面已经介绍了。这里告诉我们更多的信息是,五音六律是源于天之气,就像前面所述,古人通过“葭莩之灰”的方法,使天之气在不同季节中有了量化。这个量的外在表现为音律,但量的大小是律管的长度。

3.《灵枢·九针论》:“岐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

这里再次提出数字“五”对应五音,“六”对应六律,“五”也对应五行,“六”对应六气。经过前面的论述,五脏六腑所对应的阴阳关系是表里关系而已,只是位置不同,没有互动关系。与五脏六腑互动的是十二经脉。

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岐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数也。

这段经文来自同一章的内容,这里提到了黄钟数,黄钟数在前面提到了是八十一,这里也是说“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显然《黄帝内经》应用了古代音律的基本原理。黄钟是十二律当中最大的一个数,黄钟对应宫,发do的音,对应四季中的仲冬,是冬至所在的月份。冬至藏精而一阳生,一阳生是精气最为充足,从这点可以看出,黄钟对应冬至一阳生的时候,数最大而音最低,主藏。这里有个问题,既然黄钟对应宫,宫属土,为什么不是水藏精而是土藏精呢?实际上十二律是天之气,天之气中土为中心为至阴主藏。而与之相对的是夏至时候,对应夏至的十二律是蕤宾,蕤宾对应仲夏,其律管长度是十二律中最短的一个,以阳气在上为主。如吹过笛子的人都会感受到,越长的笛子音越低而吹起来需要的气越多,短笛音调高吹起来相对省力不需要多少气的。因此也说明黄钟对应冬至是主藏精,与之相对的是蕤宾对应夏至主精化气。

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其末如剑锋,可以取大脓。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厘,且员其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

这段经文也是来自于同一章,五音主动,六律主静;五音阴阳相互转换,因此当阴阳失调时会出现寒热气争,郁而化热而成痈脓,治疗选择的针末端要锋利,可以破之而取脓。六律主静,合十二经脉,当营卫经脉失调时,虚邪客于经络而成痹证,所谓痹证就是风寒湿夹杂而成痹,治疗时其针不要太锐利,但也不能太钝,既要圆而且锐,治疗深藏经络中的痹阻。

古代音律在针灸理论中的应用

古代音律在中医中的应用一定是多方面的,这里只介绍其中一种,如何用古代音律的理论对应针灸治疗的方法,在本章中只是介绍其对应关系法则,具体选穴方法以后会详细介绍。

前面说过古代音律的主要内容包括五音、十二律、八声。就人体经络来说,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十二经脉、五腧穴、八种治疗手段。对应法则是五音对应五腧穴,十二律对应足之十二经脉,八声对应针、灸、砭石、导引、按跷、药物、等不同治疗方法。十二经脉就像十二律一样定调,在该经脏腑对应五音,而脏腑的功能在经脉上以五腧穴的形式表现,因此用脏腑的五腧穴就像五音一样谱曲,最后用适应的治疗手段就像选择乐器一样来演奏。三者的结合符合自然现象,使针灸方法更为合理,更具有逻辑关系。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十二经脉好像一个弦乐器的琴弦,五腧穴好像琴弦上的品(档子),八声就是各式各样的弦乐器。

这样音乐的发出是依靠已经有固定音准,然后依靠弹琴人的手指所接触的不同品(档子)而发出不同的声音,从而影响体内的脏腑气血的运行,以达到调节脏腑平衡的功能。由于五腧穴的穴性按照五行属性已经很具体了,因此在经脉上只有五腧穴才能很准确地发出你想要的音,而其他穴位的穴性不是很清楚。所谓穴性就是穴位的阴阳五行属性,就像中药一样,中药的功能是根据其阴阳五行属性来确定的,由于五腧穴首先是来自阴阳不同的经脉,因此就有了阴阳属性,然后五腧穴又有五行归属,这样五腧穴就具备了同中药一样的阴阳五行属性。就目前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来看,其他腧穴包括阿是穴的阴阳五行属性还不清楚,所以临床适应证不够明确,临床效果也不能确定。当然这些腧穴中背俞穴和募穴除外,由于背俞穴和募穴和脏腑直接发生关系,它们的阴阳五行属性也是确定的。举个例子来说,肝经上第二个穴是行间,五腧穴中为荥穴,荥穴属火,根据“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阴经的火穴根于苦味,而阳经的火穴主温阳,《黄帝内经》中苦味的功能为“坚”,“坚”就是凝滞集聚,性质为阴寒,因此行间穴可以清肝火潜肝阳。其他具体细节部分将在后面的“实践关”中的“本输”篇章中再详细介绍。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