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最会写对联的人,非他莫属!

 jiyun1972 2024-05-23 发布于吉林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现江苏镇江)人。乾隆35年(1770)探花。王文治少年时即以文章、书法闻名乡里,聪慧过人。

王文治书法的取法,其曾孙堃在《王梦楼自书快雨堂诗稿》跋文中说:“先曾大父梦楼公,书深得'二王’神髓,复肆力李云麾、米海岳,晚年超脱,直逼董香光,人所不能学者。”由此可知,王文治书法筑基于“二王”,脱胎于董其昌。

晋唐以来的帖学一脉书家,皆以用笔的丰富性和线条的流畅感为特色,他们的不祧之祖,就是“二王”。“二王”书法,在历经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代复古之后,可供挖掘的资源已近枯竭。至明代,董其昌在禅宗里找到了“松秀”之趣作为出新的突破口。而他制造“松秀”之趣的本领,首先是加强用笔和结字的率意;其次,是开创淡墨一派。

清康熙、乾隆时期,帖学总体成就不高,而碑学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少负奇志”的王文治来说,如何找到创新的突破口,的确是一件很棘手的事。于是,王氏想到了与自己审美趣味接近的董其昌。

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云:“国朝书家,刘石庵相国专讲魄力,王梦楼太守专取风神。”概言之,王文治书法的风神,集中表现在一个“秀”字上。

王文治书法的“秀”,第一感觉就是从他那疏朗的章法中透露出来的。其书法,无论行书还是楷书,无论大字还是小字,在章法布局上都善于用宽舒的行距、笔直的行气,制造一种简约的、有序的、宁静的、内敛的美,给人一种清新拔俗的感觉。

书法的秀与拙,与用笔的露与藏有很大关系。历来论书重藏锋,以其可以内敛锋芒,积蓄元气;若露锋的比例过大,则易笔意浅薄,流入轻佻一路。王文治行草敢于露锋,其露锋来源于《兰亭序》。

历来取法《兰亭序》的书作,许多被指责为“姿媚之书”,就连王羲之本人也被韩愈批评是“羲之俗书趁姿媚”,难怪有人说王文治书法为“女郎书”了。但“姿媚之书”也好,“女郎书”也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优点正是“秀”。

平心而论,王氏用笔虽露锋较多,但露而不浮、不薄,这是因为他善于在行笔中减慢速度,内敛锋毫。故而,王氏笔下的露锋,既外耀了精神,又蓄住了气势,丰富了作品的审美内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