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子旸:明朝边患为什么比汉朝严重

 白河baihe 2024-05-23 发布于河南

304210

图片


图片


汉朝和明朝,都是汉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都要面对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这两个王朝在这方面很相似。

但也有不同,那就是,同样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汉朝要强悍得多,而明朝则要被动得多。明朝的边患比汉朝严重得多。

有一句话被很多人津津乐道,那就是“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豪气冲天的话出自《汉书》,表现了汉朝和北方游牧民族斗争时的强悍。确实,东西两汉,名将辈出。西汉有卫青、霍去病,东汉有窦宪、窦固,都曾经率大军长驱直入,痛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

不过,细看历史就会发现,在和匈奴的战争中,汉朝也不都是“高光”时刻,也有被动挨打的时候。汉武帝以前,国家实力不足,无力对匈奴开战,只能韬光养晦。刘邦曾经遭遇“白登山之围”,险些当了匈奴人的俘虏。吕后文帝景帝时,匈奴人多次在边境杀人放火大肆劫掠。汉朝无可奈何,只能装聋作哑。待到武帝时,积蓄足够的国力,才发起了对匈奴的大反击。

虽然如此,相比后来的明朝,汉朝的边患问题还是轻得多。

在边患问题上,汉朝、明朝最大的区别是:汉朝的边患,就是地地道道的“边患”,主要是在汉匈交界处。匈奴人没有深入中原,更没有打到长安城下。

到了明朝,边患却多次发展成为“心腹之患”。蒙古铁蹄多次深入中原,甚至践踏到了山东。首都北京,几次被蒙古人包围,险些失守陷落。北京周边地区更是被蒙古人反复烧杀劫掠,遭受很大破坏。最终,首都北京还是落入满洲人之手。

同样是抵御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明朝为什么比汉朝差那么多呢?

说到这里,就说到了河北和关中的不同。

图片


关中是“龙兴之地”,是好几个大一统王朝的发家之地。在建立帝业上,河北的成绩没有关中那么辉煌,但河北也曾经是“龙兴之地”,出过正牌皇帝,那就是建立了东汉的刘秀。刘秀是南阳人,但他后来在河北起家,有了自己的人马和地盘,最终,以河北为根据地,刘秀一统天下,建立了东汉王朝。

从地理上来说,河北不如关中那样易守难攻,但河北也有自己的优势。

首先,在江南地区开发以前,河北的农业在国内算是发达的,可以养活很多人。这是河北能成为根据地的重要条件。其次,河北处于游牧-农耕分界线上,可以做贸易获利。这是一笔其他地区没有的收入。再有,也是因为处于游牧-农耕分界线上,河北要长期抵抗游牧民族的袭扰,所以河北人强悍善战,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兵源充足且质量很高。

所以,刘秀这样的豪杰,能利用河北的优势,建立帝业。唐朝的安禄山,也是以河北为根据地发动安史之乱,几乎推翻了唐朝。

虽然也是“龙兴之地”,但河北的“帝业成色”就比关中差多了。这是为什么呢?地理是个重要原因。

关中独特的地缘优势在于:可以把山西和四川化作它的“两翼”,从而形成足以钳制中原的强大实力。在这方面,河北就要差一个档次了。

河北和关中之间,隔着山西。从地理上看,从关中进入山西,比从河北进入山西要容易得多。山西和河北之间隔着太行山,只有几个关口可以通行。而且,从河北到山西,是仰攻,很费劲。河北想要把山西变成自己的“一翼”,难得多。而河北向东的方向,已经没有空间。

也就是说,在建立帝业时,河北主要依靠的自身的力量,不像关中那样,可以整合山西、汉中、四川的力量。因此,同为“四角”之一,河北这个角的“含金量”,比关中那个角,就要低一些。

到了后来,人们发现,相比关中,河北还有一个重大的战略劣势。

图片


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威胁,秦汉时,主要来自西北方向。后来渐渐向东转移。到了明朝,威胁则主要来自北和东北方向。

表面上看,中原农耕民族抵御游牧民族时,从战国起就依靠长城。秦朝时更是大修长城。但实际上,在秦汉时,并不仅仅依靠长城对付匈奴。

秦汉时,中原军队多次主动出击,深入草原打击匈奴。即使是防御,也是积极防御,把国防线推到陇西乃至西域,也就是今天的甘肃、河西走廊、新疆这一带。凉州是汉朝一个重要的州。设置凉州主要就是为了防御游牧民族。董卓、马腾、马超等名将都出自凉州。

不仅如此,汉朝还积极经营西域。苏武、张骞等人出使西域,就是为了寻找战略合作伙伴,设法夹击匈奴。这些操作,当然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但无论如何,这是“御敌于国门之外”,是积极防御,而不是躲在长城后面消极挨打。

正因为汉朝的国防线向西向西北扩出去很远,所以,即使在和匈奴的作战中失利,战火也不会烧到长安——离得还远着呐。

可是,到了明朝,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明朝对蒙古人的国防线,基本就是明长城。长城以北,就是游牧民族的地盘。中原王朝的“战略缓冲区”被压缩得很紧。边境作战稍有失利,蒙古兵锋就会冲入中原,甚至冲到北京城下。

到这时,人们才意识到关中相比河北的又一个重大地理优势,那就是,关中背后的陇西(现在的甘肃),是关中天然的战略缓冲区。陇西,从秦国时就和关中连为一体。虽然陇西本身的经济力量很弱,但陇西的战略地位太重要了。有了陇西这个战略缓冲带,中原王朝面对西北方向的游牧民族,国防线就要厚实得多,战略上要主动得多。

河北却没有陇西这样天然的战略缓冲器。相比汉朝,明朝的国防线就太单薄了,几乎只有明长城这一线。这就是明朝边患比汉朝严重得多的主要原因。

明亡以后,顾炎武等遗民学者,对明朝这个战略方面的大漏洞做了深刻反思,指出明朝放弃长城以北的一系列据点,是个致命失误。明朝的国防线,如果像汉朝那样向外扩,厚实起来,明朝的边患就不会那么严重。仅仅依靠长城这“一条线”来防御,太被动太不可靠了。

实际上,如果国防线被压缩到只剩“一条线”,那往往就离溃败不远了。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对国防来说,纵深非常重要、无可替代,换句话说,战略缓冲区必不可少。

在抵抗北方游牧民族时,汉朝和明朝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有没有纵深和战略缓冲区。

图片


不过,在边境防御上,明朝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五代十国中原王朝失去燕云十六州。失去燕云十六州以后,中原等于是北方门户大开,不但没有战略缓冲区,连国防线也残破不堪。北宋建立初期,想要收复失地,但宋太宗高粱河一战,差点命丧当场,后来也就不再有此雄心壮志了。

宋朝就是因此没能建立起汉唐那样的大一统王朝,只能算是个“小一统”王朝,先后被辽、金、蒙古按在地上摩擦,并最终灭国。

元明清三个王朝,两个是少数民族政权,这不是偶然的。

隋唐以后,一方面,中原的重心向东转移。关中等地区渐渐衰落和边缘化,东部的华北平原和江南地区成为历史的主舞台。另一方面,北方的游牧民族也跟着向东迁徙。河北方向成为农耕-游牧的主战场。

那么,为什么汉朝时中原王朝能维持一个足够的缓冲区,而到了明朝,就做不到了呢?这里面又包含一个中国历史深层的大变迁,那就是,隋唐以前,游牧民族就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但后来,他们的“农耕”成色越来越多。到了东北的女真、满洲等等,已经是半渔猎半农耕了。

他们农耕的成色越多,吸纳中原文化的能力越强,对中原地区的压力越大。这是隋唐以后,北方游牧民族越来越能打,中原王朝越来越被动的根本原因。这也是燕云十六州丢失的最大损失。

燕云十六州基本都是农耕区。游牧民族占领了这些地区,等于是拥有了一大块“汉化基地”。他们的汉化程度迅速提高。辽国、金、蒙古都是如此。实际上,在他们对中原的攻击和征服中,归附他们的汉人官员和军队发挥了非常重要甚至不可或缺的作用。

正是在这种越来越大的压力之下,如果中原地区四分五裂,像五代十国那样,就只能眼睁睁看着游牧民族深入中原攻城略地。即使是明朝这样的大一统汉人王朝,也只好局限于守住长城一线,而无力再现汉朝封狼居胥、勒石燕然那样的赫赫战功。

幸运的是,到了清朝,中国找到了边患问题高一维度的解决办法。这方面的具体内容,下文继续说吧。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