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品赏析】傅抱石山水画欣赏(三)

 与春天同行 2024-05-23 发布于甘肃

傅抱石山水画欣赏(三) 

图片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镜心 1965年作

图片

井冈山  镜心 1960年作

    新中国成立之後,在党和政府要求艺术家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史进行描绘和表达的情况下,和毛主席诗意山水具有同样意义的革命圣地山水成为很多画家创新中国画的新题材,革命圣地山水也由此诞生。傅抱石的《井冈山》以俯视的角度,开阔的视野,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山地风貌。作品中笔墨沉稳,厚重苍茫,群山无语,云水奔流,似乎见证了当年革命的艰苦卓绝。

图片

井冈山  纸本设色 1964年1月   南京博物院藏

    江西井冈山,以茨坪为中心,有大小上、中、下五井,故名。其峰丘环拱,地势险要,进出仅有黄洋界、朱砂冲等哨口,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1927年,毛泽东率部在此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49年后,井冈山成为中国人民心中的革命圣地。1963年10月,傅抱石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视察江西,11月抵达井冈山地区写生,返回南京后创作了数幅井冈山题材的作品。此幅《井冈山》就是其中之一。此图采用侧势构图,山势陡峭,峰险谷深,山顶平缓,云罩雾绕,近景则杉树密林参差有致,再现了井冈山的地貌特征。此图俨然脱尽旧式山水的画法和格式,无论构图、画山、画树,都从自然中来。为了增强图幅的精神内涵,傅抱石特意抄录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一词,突出了其题材本身的政治意义。

图片
海天落照图  设色纸本 (543.2万元,2009年11月北京保利)

图片

海天落照

    款识:海天落照图。傅抱石重庆西郊制。钤印:抱石私印、往往醉后、抱石得心之作、踪迹大化

    画中描绘的是“水中天际一时红”的自然景观,画面苍茫浑莽而又壮丽辉煌。画家在《海天落照图》中所要表现的正是人与造化的这种关系:造化的伟大因人而存在,对造化的歌颂即是对人的歌颂。傅抱石在他后期的创作中曾多次画过落日的题材(如在毛泽东诗意画中),而此帧《海天落照图》应该是傅氏这类题材的作品中的第一幅。

    从绘画技法上说,此画已和古人拉开了距离。傅氏用大笔散锋,将画面上的海水与山峦作整体处理。传统山水画的先勾勒再皴擦最后进行渲染的程序被打破了。傅氏一气呵成地画成山峦,不但有体积和质感,而且有气势与动感。局部地看,画家行笔极为泼辣而随意,其行笔方式难以觉察。但整体看去,则骨法用笔与气韵生动尽在其中了。这就是傅抱石对中国画的开拓性贡献。为了衬托海面的亮,加重渲染了近处的山峦,并用大块重墨点染在山头与山下的河边。仅在山的一侧染上赭红色以与落日相呼应。海面近处用散锋大笔皴出海水的波纹。傅氏所擅长的此种笔法,不仅有自然生动的效果,而且与海水未加皴纹的部份有越来越远之势。《海天落照图》是一幅手法新颖、构图大胆、境界开阔的成功之作,也是画家用画笔歌颂“千古夕阳红”的永恒魅力。

图片

苍山如海  设色纸本 1958年作 (781万元,2006年12月北京华辰)

    题识: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一九五八年十二月,敬写毛主席娄山关词意。傅抱石南京并记。钤印:傅、抱石私印、踪迹大化

    写毛泽东诗意是傅抱石后期绘画创作极为重要的部分,毛泽东公开发表的三十余首诗词作品,均有诗意图问世。尤以《江山如此多娇》享誉最隆,写毛泽东娄山关词意。本幅作于1958年,时值“大跃进”之期,画笔亦分外激昂壮阔。画面不作险绝之势,而以极苍浑之笔写前后两山峭然耸立、势摩云天。多次渲染使得画面浑然一气,高大雄厚。山头星星点点的红旗及远处云海残曙,则为画中点睛之笔,虽着笔不多,既与词意颇为妥帖,又得画理删繁就减之精髓,中间云气流荡,打破画面沉闷之势,而益显山川之高华。此时傅抱石的山水画创作,时时激荡时代脉博,以“入古为新”为务,与其“金刚坡”下所作相较,又拓展一雄阔境界。

图片
毛主席《泌园春长沙》词意  1965年作

图片

毛主席《泌园春长沙》词意  1965年作

    款识:长沙。一九六五年一月敬拟写毛主席沁园春长沙词意于南京,傅抱石。钤印:傅(朱文)、抱石斋作(朱文)

    这件《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词意》作于“1965年1月”,题材直接取自于毛泽东主席作于1925年的《沁园春-长沙》一词,词中展示的是青年毛泽东“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壮志豪情,而傅抱石的作品则取“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词意立镜,以破笔散锋在皮纸上写、涂、抹、推、拉、压、簇、转、扫,毫无禁忌,大胆落笔,意气风发之处正和词义。再加上局部的小心收拾和色彩渲染,使得作品大处气势奔放,小处又精细耐看。近景行舟之人,为画作的点睛之笔,起到了收拢视点,全幅皆活艺术效果。

图片

《浪淘沙北戴河》词意  纸本 1965年作

    款识: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一九六五年五月,敬拟毛主席浪淘沙北戴河词意,为世珍同志惠赏。傅抱石南京并记。钤印:抱石画记、乙巳

    《浪淘沙 北戴河》词意,抱石先生始画于1964年,至1965年春夏间,又画过若干幅,或横或竖,画笔略有差异,风貌则大体一致。此后四个月,先生便与世长辞了,这些应该说是他最后阶段的作品了。该图为直幅,1965年5月所写。图中前景为礁石和暗红的秋枝霜叶,后景是片片点点的渔帆和朦胧的岛屿。起伏的波涛由近及远,由近礁而远岛,渐远渐淡地联系在一起。风挟着雨泼洒而下,摇打着秋枝霜叶和滚滚波涛,有动感,有声响,有节律……

图片

《浪淘沙北戴河》词意  镜心 1965年作

    题识: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一九六五年六月,敬拟主席《浪淘沙·北戴河》词意,奉国光同志赏正,傅抱石南京并记。钤印:傅、不及万一

    此幅《北戴河》作于1965年,是其绚烂艺术生命的终年之作,拟主席《浪淘沙·北戴河》词意而作。作品中,浓、淡、干、枯的笔墨从左面的山岩披下,辅以重墨湿染;波纹动势如急雨骤风,乱而有法,仿若纸间水雾扑面直袭;渐行于天际的翩翩千帆错落有致,将整作以点睛,令诗词中“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之情,跃然纸上。东坡居士评王维,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语,而抱石先生的这幅作品,正是体现了这一诗情画意的境界。

    傅抱石之所以擅长将毛主席诗词付诸丹青,是因为毛泽东诗词既有磅礴之气度,又富浪漫之情怀,于唐诗中神似李白,在宋词中类比苏轼,这与傅抱石的画风与精神追求一致。傅抱石在表现毛泽东诗词意境时候,往往从大处着眼,虽画尺幅近小品,却气通万里,直抒诗词精髓之意。

图片

塔景钟声  镜心 1960年作  (1960万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题识:塔景挂清汉,钟声扣白云。此明万历戊午二月邑人萧如熏咏延安句也,碑存今延安招待所。余于一九六零年九月廿九日来瞻仰革命圣地获教至多,一山一水将永志弗忘,亦将永留拙笔为圣地写照。籍广宣傅此帧乃从高阁北望延安大桥,惜未能将圣地人民光荣之革命传统,献身祖国之干劲作万一之描绘,斯足惭悚耳!十月十一日,傅抱石西安并记。钤印:抱石私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是傅抱石山水画创作的鼎盛时期。1960年9月,傅抱石率江苏省国画院的画家进行旅行写生,傅抱石在写生过程中将历代山水皴法与地质学的研究结合在一起,不断尝试新的笔法,画风更加自由奔放,笔墨更加潇洒雄健。此图集写实的场景与富有想象力的笔墨与一体,预示着傅抱石“打破笔墨约束的第一法门”,其山水画面貌将为之一变。

    此图构图规整,右侧群山巍峨,左侧较为开阔,宝塔山的位置靠左靠后,似乎不是画面主体,但山后一片空旷,山下行人车马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渺小如同蚂蚁,愈发将宝塔山衬托出来。宝塔山是延安的标志性建筑,在所有关于延安的作品中,宝塔山是不可或缺的,傅抱石在此图中以不同的角度和空间的设置来重新诠释延安,既包含全景,亦凸显了体现革命圣地意义的景观。

    从傅抱石山水画创作之笔法的变化来看,此作中新的笔法已经出现了。由过去的急烈而变得潇洒自如、不紧不慢,随意中蕴含着秩序,秩序中隐含着变化,理性的控制与激情的奔涌均出现的画面上。于是既看到清晰的山体轮廓,亦看到以散锋乱笔表现山石结构的“抱石皴”,自由散漫,磅礴多姿。画家在此图中先以不太湿的笔在调色盘中把笔揉开,再在纸上挥洒,用一些细碎皴笔和弯曲的线条描绘山体,似有法而无法。然后再以色渲染,淡淡的赭石和绿色表现群山,与石绿染成的柳树几乎混融在一起,整体色彩较为淡雅,但是并不单调,愈加凸显出笔法的健利飘逸,乃预示着傅抱石山水画创作鼎盛时期到来的一件佳作。

图片

延安曙色  镜心 1960年作    (575万元,2011年6月北京九歌)

    款识:塔影挂霄汉,钟声扣白云。抱石延安旅中纪游之制也。钤印:抱石画记,一九六零

    此图作于1960年,当是他在初访延安的过程中,为新鲜的激情驱使,即兴挥写而成的。他的表现技法已经产生了变化,这一变化体现在:大笔的扫与小笔的钩划、点擦相结合,既有徐青藤淋漓豪肆的痛快和气势,又具咫尺千里、气象万千的壮阔与苍茫。这一风神可以说正开始了傅氏第二个变革的阶段。大片施墨,略敷赭色的用色方法,出自黄公望的“浅绛”,又有了创造。他只将色用于关键部位,且有敷染、点、深浅的区别,既显示了黄土高坡的地方特色,又象征着朝阳与曙光的明丽。该作在抱石先生艺途中占有显着的位置,是先生追求新变革的痛快的惬意佳作。

图片

韶山  立轴 甲辰(1964年)作   (246.4万元,2009年11月北京保利)

    题识:韶山。一九六四年五月,抱石写。钤印:傅(朱)、甲辰所作(朱)

    此幅《韶山》是根据《龙蟠虎踞今胜昔》为基础,而再度创作而成的。1956年6月,傅抱石曾应邀赴韶山写生,作画十余幅,并出版《韶山》画册。此幅则作于1964年。

    即使是画主题性强烈如斯的题材,傅抱石也从不会将自己的画局艰于特定的山峰或故居,而总是将主题纳入自己层层叠叠、山重水狡的山水体系,纳入自然界原本的辽阔之中,画韶山如此,画中山陵亦如此。此画取俯视式构图,将韶峰与故居尽收眼底,山脚蒸腾而起的云雾,将平缓的山势衬托得如名山大川。画家纵笔以剪影般的方法写出近处苍松、远处翠柏的大意,然后钩皴出山形。近景与坡脚,以淡赭墨泻染,再以青绿点染山田与远山,令这画中的世界愈发郁郁葱葱,故居便掩映在这一片苍翠之中。

图片

韶峰耸翠  镜心 1960年作

    款识:韶峰耸翠。一九六〇年六月十二日,写于西颐宾馆,傅抱石并记。钤印:抱石私印

    一九五九年六月,抱石先生应湖南人民出版社的邀请去韶山写生,画出了《慈悦晚钟》、《石壁流泉》、《顿石成门》、《毛震公祠》、《关公桥》、《毛主席故居》、《韶峰耸翠》、《韶山全景》等作品,完成了韶山组画的创作任务。画面上只见近处山坡上迭着几块大石,坡下满布松树,右上方画面的主要部分是耸起的韶峰,虽不怎么高,但因有近处大石和山腰山脚间比例很小的松树以及左边又低又淡的远山的衬托,峰左侧的结构又只用一条长线斜下,这些,都使韶峰虽不很高却有一种直冲云霄的高耸之势。近处几块大石的皴法圆浑凝重,与韶峰的峭拨矗立形成了强烈对照。先生并没有着意刻画韶峰的皴法结构,而是调动了一切对比、衬托的手段,强调和突出了韶峰的“耸”势,成功地表现了画中的主题和意境。

(未完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