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程美育: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重要路径

 课程教学研究 2024-05-23 发布于浙江
图片

学校美育现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以浸润的方式实施美育成为研究的重点。2023年12月20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明确指出:“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实现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本文特提出课程美育作为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重要路径的观点,并就其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与讨论。

一、从美育课程到课程美育

(一)课程与美育结合的发展阶段
课程与美育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二者的结合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其一,确立美育课程阶段。为了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中的美育目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设置音乐课、美术课;另一方面在大学通识教育中开设艺术欣赏课。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美育课程已经得到重视,并在实践中逐步得到保障和完善。其二,提出课程美育阶段。课程美育是学校教育的新理念。在当下,学校美育课程已经得到普遍关注,但课程美育却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有必要强调并大力倡导课程美育[2]1。审美不应只是一种和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相关联的专业能力,更应是一种和各门普通课程相结合的核心素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能局限于美育课程,而应依托课程美育。课程美育在重视传统美育课程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强调加强其他所有课程的美育功能,并将其有机联结,以达到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目的。
(二)课程美育与美育课程有所不同
美育课程一般是指音乐、美术等专门设置的,以培养学生审美素质为主要宗旨的课程。而课程美育则不同,它重在强调学校课程体系中的每门课程都具有美育的功能,并且各自具有独特的特点。学校美育仅靠美育课程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用课程美育的理念来刷新师生对美育和课程的认识,从而深刻地影响学校美育的进一步发展及其效果的优化与质量的提高。这就是在重视学校美育课程的同时必须重视课程美育的理由。课程美育对于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尤为重要,甚至将之视为重中之重也毫不为过。

二、课程美育的内涵辨析

目前,课程美育还是一种新生事物,学界对其内涵众说纷纭,尚未取得共识。如有研究者认为,“课程美育是学校教育的新理念,它体现了'课程融美、美课育人’的教育追求”[2]1。有研究者认为,“课程美育是进一步彰显课程的美育价值,充分挖掘课程内蕴的美育元素,将美育贯穿于育人全过程、各方面的一种整体美育理念”[3]。有研究者则将“课程美育”定义为:挖掘专业课、公共基础课等各类课程中的美学元素,依托、借助课程进行审美教学的教育实践活动[4]。另有研究者认为,课程美育是一种课程论、一种教育理念。其实质就是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美学或美育元素、素材等资源,寓美于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之中,属于隐形课程,发挥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作用[5]。

那么,课程美育究竟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实践活动呢?课程美育又是怎样深度融合课程与美育的呢?

(一)课程美育既是学校教育理念也是教育实践活动

在笔者看来,课程美育是一种学校教育新理念。这种新理念体现了“课程融美、美课育人”的教育追求。其中“课程融美”是指每门课程中均蕴融审美的因素,或每种课程形态都融合进审美的因素;“美课育人”是指那些“融美”的课程具有育人的价值,尤其在促进学生审美素养发展方面能够发挥独到的作用。同时,课程美育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课程美育体现了新时代五育融合发展的要求,反映了美育一定要同课程教学融为一体的必然趋势。课程美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审美素养的人,这样的人能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世界和自己,具有开阔的胸怀、崇高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创造美的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课程美育实践可以有效深化学校美育浸润行动。

(二)课程美育强调并追求课程与美育的深度融合

课程与美育能够融合的基础,在于课程与美育具有同构关系。学校的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甚至是“富矿”所在。传统教学对此认识不够深刻,远远低估了课程的美育资源价值,甚至到了轻视乃至无视的地步。因此,课程之美需要被重新认识、重新评估。在学校教育范围内,课程的美育资源如果被充分发掘和有效利用,那么美育就如坐拥“金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鱼得水,自由自在,左右逢源。课程与美育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课程增加了审美的魅力,使得学生更容易被课程本身所吸引;另一方面,美育获得了课程的支撑,有了可靠的依托,变得更加具体可感、活力焕发。课程美育因为深度融合了课程与美育,必将带来课程的新面貌和美育的新气象。

三、课程美育的基本特点

(一)目标的整合性

课程美育是把课程目标和美育目标进行有机相融的整合,而不是将二者简单相加的拼合。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美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是要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课程美育将以上二者有机相融,是一种教育整体思维的体现,以及对整体最佳教育效果的追求。

(二)资源的丰富性

和美育课程的内容主要是艺术美不同,课程美育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特点。尤其是课程中的科学美内容,形成对艺术美的重要补充。“科学美与艺术美一样建筑于自然美的基础之上,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类美的创造成果。在内容与形式上,科学美同艺术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随着人类科学活动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水平日益提高,科学美将为更多的人们所感受、认识和评价。”[6]学校课程中美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举凡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都有相应的表现。基于丰富课程资源的美育实践,将会变得更加厚实和灵动。

(三)过程的情智性

课程美育是一种情感和理智相结合的教育,它通过美的形象来触动人们的情感,引发人们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反应,同时发展与各门课程相应的逻辑理性,提升学生的理智认识水平,从而实现情智统一的发展。正如王国维在其《教育之宗旨》中所说:“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已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7]情智结合是课程美育的重要特点,也是课程美育所具有的突出优势。

(四)方式的浸润性

课程与美育的融合,是一种“双向奔赴”,其方式就是无痕“浸润”。课程浸润了美育,使得课程不再是智育的奴隶、德育的附庸,超越了实用功利的价值取向,更加指向学生心灵的完善与升华;美育浸润于课程,从而变得令人倍感亲切,美的元素弥漫于整个课程中,时时处处都能与之相遇。美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有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美育可以陶冶人类的精神,就如春风化雨一般滋润心灵,永远铭刻在学生的脑海之中。

(五)境界的超越性

课程美育成为一种全面、深入的教育形式,能够有效地提升人的审美素养和综合素质。美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所谓审美品位是指审美超越具体的形象和技艺,获得一种建构性、个性化和自由性的思维境界。从境界上看就是超越了功利,进入了审美,人的思想情感等均得到升华,一如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仿佛受到一种治疗和净化”[8]。课程美育境界的超越性,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更高的理想和希望,更多的浪漫和想象。

四、课程美育的主要价值

(一)课程美育有助于课程美育价值的实现

课程的德育价值常被摆在首位,而美育价值一直不被重视。课程的思想性被视为不可或缺的,而艺术性是严重匮乏的。这就造成课程的内容往往是有意义的,对学生来说却是无趣味的。就像一个人虽让人敬重,却不够可爱,令人难以亲近,更是“爱”不起来。课程美育使课程的美育价值凸显出来,让教师发现自己所教课程竟然这样美不胜收,让学生惊叹自己所学课程原来如此引人入胜。教师更加将所执教的课程引为自豪,学生也更加挚爱自己所学的课程。

(二)课程美育有助于美育的课程资源的开发

学校美育由美育课程拓展到课程美育,视野开阔了,思路打开了,所有课程都与美育有关了。就像罗丹所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一样,课程美育的理念赋予教育者一双发现美育课程资源的眼睛,这样的目光所及,所有课程内容皆成绝佳美育资源。美本来就存在于课程之中,但如果不被重视和利用,那就一定是对课程资源的极大浪费。有了学校课程的依托,美育的资源就不再是稀缺的,而是丰富的、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

(三)课程美育有助于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

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只靠美育课程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所有课程的美育浸润。课程美育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兴趣。通过欣赏和理解美的事物,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对美的感知和欣赏水平。课程美育通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方式,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帮助人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进而培养出健全的人格。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不是一句空话,如要得到实际的落实,务须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点滴浸润,慢慢养成。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过于功利。这是一种实在功夫,是一种“慢”功夫。

(四)课程美育有助于教师职业体验的积极化

教师在自己所教的课程中发现美、开掘美、体验美、欣赏美、表达美、创造美,个人的职业体验就会获得更多积极性因素,常常眼里有光、情绪昂扬,满怀欣赏地看待学生,就不会产生职业倦怠和审美疲劳。一个教师能够感受到自己所教课程的美,进而欣赏乃至沉迷其中,是对他职业劳动最好的激励。正如美国美育家H.加登纳所说:“一名合格的欣赏成员必须经历情感的变化……他的主要目标是跟随(或'阅读’)符号交流,使自己能以某种方式受到感动,经历到快乐、开放、平衡、新鲜、深刻或痛苦的情感……纵使他对该作品的目的或含义产生了片面理解,那也足以如愿地改变他的现象经验。”[9]课程美育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享受教学,获得更多职业幸福感。

五、课程美育的类、层分析

(一)课程美育的类型

凡是学校的课程,无不具有美育的功能。学校的课程形态主要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几种,相应地,学校课程美育也就有如下几种类型。

第一,学科课程美育。学科课程是学校课程的基本形态,即便是在未来的学校教育中,学科课程也不会完全消失。学科课程的优点是重视每门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也易于教师高效率地教授知识。因为学科内容的专业性与特殊性,每门学科课程所呈现出的美育特点也就不同。整体上学科课程美育具有丰富的美,具体的学科美育具有特殊的美。各门学科课程美育如不同的花朵各放异彩、争妍斗艳,如不同的香草各有芬芳、韵味悠长。

第二,活动课程美育。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不同,它特别强调学生活动经验的获得和发展。经验课程的优点是强调学习者当下的直接经验的价值,主张在活动中进行教学和教育,缺点是容易导致忽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忽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影响系统的知识学习。活动课程美育的组织更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有更高的艺术性要求。活动课程美育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得到更充分的显现。活动的丰富多彩、审美经验的个性化程度、差异发展的可能性等,构成活动课程美育的特色。

第三,隐性课程美育。学校里的隐性课程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隐性课程是指潜藏于教学过程中的无形的、非正式的、非明确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不是直接传授给学生的,而是通过教学环境、师生关系、教师的行为、学生的互动等方面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无数教育实践表明,隐性课程美育是一种“看不见的竞争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持久性的教育影响。隐性课程美育最能体现“浸润”的特点。

(二)课程美育的层次

学校课程体系是有不同层级的。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相应地,也具有以下三种层级的课程美育:

第一,国家课程美育。国家课程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一般说来,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国家课程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经过审定的教科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有着明确的要求。因此,国家课程美育要体现国家对学生审美素养的要求,更要严格执行统一的标准,不可随意降低或改变标准。国家课程美育保障了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奠定了课程美育的牢固基石。

第二,地方课程美育。地方课程是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及各地需要而开发的课程。一般说来,地方课程对该地方的中小学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它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地方课程是占用地方课程课时,经省级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课程。所以,地方课程美育也要注意地方特色的凸显,尊重地方传统习俗和审美习惯,体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审美理念。

第三,校本课程美育。校本课程是由学校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一般说来,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校本课程是由学校(主要是教师)制定的课程,比如现在很多学校都会开设乐器、书法、表演、机器人、航天科技等体现自己学校特色的课程。校本课程美育基于学校实际,因校制宜,发挥优势,比较容易形成特色,展示课程美育形态的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至今仍然是最接地气、有活力的课程美育形式。

六、课程美育的实施策略

课程美育的实施策略多种多样,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选择,全面推进学校美育浸润行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理念引领策略

学校和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课程美育的重要性,树立“课程融美、美课育人”的教育理念,将美育贯穿于课程实施全过程,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全面提升。教师需要具备审美化教学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发现、欣赏和理解美,通过课程中所蕴含的艺术作品、自然景物、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美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发展学生审美感受、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二)资源开发策略

学校美育应重视全方位美育资源的开发。具体说来,应开设美育课程,如音乐、美术、舞蹈等,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美育。同时,还应利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经验课程形式开展美育。要强化美育与各种课程的融合,学校教师应各自努力并协同创新,发掘各类课程中的美育元素,实现美育与课程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资源开发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开拓创新,以更好地服务于课程美育的实施。

(三)活动组织策略

教师需要具备组织课程美育活动的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组织各种主题、各种形式的课程美育活动,应用审美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课程学习中感受美育的魅力。教师的课程美育组织能力,就是要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对的条件下,将课程美育的各种元素巧妙设计、合理优化,使之呈现最佳结构、最佳状态,发挥最大效益。精心组织的课程美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艺术。

(四)氛围营造策略

学校和教师应注重课程美育文化建设,营造优美的环境氛围,形成课程美育的“场效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和影响。正如著名美学家康德所说:“美使人愉快并提出人人同意的要求。在这场合,人的心情同时自觉到一定程度的醇化和昂扬,超越着单纯对于感官印象的愉快感受,别的价值也按照着它的判断力的类似的规准被评价着。”[10]课程美育需要教师成为营造氛围的妙手。

(五)技术赋能策略

学校和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的实施,利用互联网资源和技术,创设在线美育课程、虚拟美术馆等,拓展课程美育的空间和形式。在这方面,教师需要具备创新实践能力,能够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探索新的课程美育教学方式和手段,如利用新媒体、跨学科等方式开展课程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力和审美创造力。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必将助力学校课程美育的跨越式发展。

(六)评价激励策略

课程的评价本就复杂,美育的评价更有难度,作为二者的结合,课程美育的评价复杂而有难度,亟须研究出合理而可行的方案。课程美育评价的功能很多,但其中的激励功能最为重要。教师暗含期待的激励性评价,给学生展现了发展的可能空间,充满教学艺术的美感,对于课程美育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当然,更多更有效的评价激励策略,需要教师们在课程美育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创造。

*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略。

作者:李如密,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来源 | 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

2024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组织开展以体育人 以美育心  共促学生全面发展——2024年中小学教师素质教育育人能力提升专题网络培训,邀请多位专家分享先进的美育理念,以及实用的美育育人策略,并开发了系列教师培训课程。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