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早的中国文字——丁公陶文

 小黑爷爷 2024-05-23 发布于四川

丁公陶文
@山东大学博物馆
1992年山东大学考古队在山东省邹平县丁公遗址发掘出的大平底陶盆上发现

陶片(图1、图2)上现存文字计 5 行 11 个字,右起第一行为 3 个字,其余 4行每行均为 2 个字。这 11 个刻字,笔画比较流畅,个个独立成字,整体排列比较规则,刻写也有一定章法,显然已经脱离了刻划符号和文字画的阶段,全文很可能是一个短句或辞章。学者一般相信这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书面文字系统,是现今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这个文字可能由东夷人发明。

丁公陶文继承了大汶口陶文,但与殷商甲骨不同。丁公陶文与现代汉字之间的关系,古文字学者有不同见解。

高明与裘锡圭认为,丁公陶文是一种已灭绝的文字,被早期人类放弃而没有继续发展,是汉字的先驱,但并不是殷商甲骨文与现代汉字的先祖。李恩田认为,丁公陶文是由东夷人创造的文字。俞伟超认为,丁公陶文为东夷文字,与殷商甲骨文、周朝金文是两个平行发展的文字系统,来源不同。冯时认为,丁公陶文是一种古彝文,由彝族创造,为东夷文字。

1994年,冯时发表《山东丁公龙山时代文字解读》,用古彝文释读出这11个字符,从右到左汉译为:“魅卜,阿普渎祈,告,吉长,百鸡拐爪。” “魅”为占卜对象,意即为恶鬼诸邪而卜;“阿普渎祈”意即祈求阿普渎,“阿普渎”为洪水后的彝族始祖;“百鸡拐爪”意为以鸡骨卜卦,属彝人传统的占卜形式。这片陶文反映了彝族百解祭中禳病除邪的祭仪。

1991年秋丁公遗址的第四次发掘中,发现一座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龙山文化城址。邹平丁公城址与寿光边线王、临淄田旺、章丘城子崖三座城址,东西一线分布在鲁北地区,彼此相距约40—50公里,每个城址控制范围约方圆百里,与周初小国的疆域相若,应是一个方国。龙山时代晚期已经进入夏纪年,夏代是一个方国林立的时代。丁公陶文和城址的存在,表明丁公居民已进入文明时代。

继丁公陶文发现之后,1993年4—6月,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也发现一块陶片陶文, @南京博物院 九十年春华秋实——南京博物院的珍藏 展出过(图3、图4,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让我看看])。与丁公陶文一样,龙虬庄陶文也是刻在陶盆口沿残片的内壁上,共8个文字,分左右两行,左行4个类似甲骨文,右行4个类似动物图形。发现者认为其属南荡文化遗存,其年代约为龙山时代末至夏初,比丁公陶文略晚;与以曲线为主的丁公陶文相比,而更接近成熟的甲骨文。

点个赞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