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德华·蒙克这幅关于存在性焦虑的画作《呐喊》(The Screa

 Golden_light 2024-05-23 发布于辽宁
爱德华·蒙克这幅关于存在性焦虑的画作《呐喊》(The Scream),是美术史上的第二名作。仅次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Mona Lisa)。从挪威峡湾传来的一声“尖叫”,变成了全球文化符号。

1883年,蒙克走在奥斯陆的街头,看到挪威的峡湾理夕阳正在西沉。有说法称,天际间红色的旋涡来自于东南亚的火山爆发,尖叫声则有可能来自于附近的屠宰场和疯人院。蒙克正处于人生的低谷,好似听到一声尖叫从四面八方压迫而至,在画中忍不住捂住了耳朵。

  沸腾的天空,如着了火一般:红、黄、橙三色的烈焰布满了天际。天空下面,站着一个雌雄难辨的人。只见那人身穿一件波浪纹的蓝色外套,蓝色的外套好像要汇成急流,流入他身后深蓝的河流一般。那人光秃秃的脑袋就如一个头骨,一双拉长了的手托在脑袋的两边。

那人的眼睛因恐惧而大开,他爆发出了骇人的尖叫!除了远处的桥上的两个人以及峡湾中的那条船尚属正常外,画面中的所有事物,都弥漫着一股原始的、难以阻挡的恐惧。

在蒙克日记中,1892年1月22日的一篇记录了他创作《呐喊》的灵感来源。日记中写道:“当时正当日落,我和两位朋友走在路上——突然我感到一阵悲伤——眼前的天空也突然变得血红。我停下脚步,身子靠在栏杆上,感觉疲劳得要死——红红的燃烧的天空如同血与刀剑一般,笼罩在蓝黑色峡湾与城市之上——我的朋友们继续向前,而我却站在那里——我因焦虑而颤抖——然后我感到一声巨大无穷的呐喊划破自然。”

蒙克的眼中,这里充满着发抖的、血红的幻觉,让人感到恐惧,甚至是有些恶心。在这幅画中,蒙克所用的颜色虽然与自然颜色的真实性是一致的,表现方式上却极度夸张,展现出了自己的感受,画里的线条也是扭曲的,与桥的粗壮挺直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觉沉闷、焦虑并且孤独。


《呐喊》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只能是疯子画的”,蒙克在该画的草图上曾这样写道。

在这幅画上,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它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冲突;这一紫色因伸向远处而愈益显得阴沉。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
  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成鲜明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这种将声波图像化的表现手法,或许可以与凡高的名作《星夜》中力与能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蒙克在这里,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

在鲁迅的晚年,他关注欧洲的版画,以推广“质朴的文艺”。他在给郑振铎的信中,这样评价了蒙克的画:

以幽暗的心绪,观察浊世的情形,将隐伏在人间生活深处的惨淡的实相,用短刀直入地、简捷地剜了出来……

《柏林日报》的编辑西尔多·沃尔夫堪称蒙克最早一批的知音。蒙克在柏林的展览遭到了极大的非议,他一开始抱着看笑话的想法去看展览,但发现自己笑不出来:

我看到很多古怪甚至恶心的东西,但我也发现了微妙、甚至敏感过度的艺术创作,沐浴在月光下的黑暗房间,孤独的道路,谜一样的挪威夏夜。我仿佛听见忧郁的人们的呼吸,他们在烦恼中挣扎,他们一声不吭,独自坐在海边。上帝啊,我没有发笑。

无论是鲁迅,还是西尔多·沃尔夫,都切中了蒙克的本质。他是一位对人对己都非常诚实,而且对人类有怜悯之心的人。疾病、恋爱失败、作品不获得认可,为此有“存在主义焦虑”,都没有让他厌恶生命。相反,他思考爱与死亡,并且用一生去理解它。

当西方世界的主要画家仍停留在写实阶段,他一步一步取消了西方绘画的透视效果,并试图抓住人们的情绪。他一边担心自己要疯了,一边创作终生未完成的《生命的饰带——生命、爱情和死亡的诗》。蒙克说:我们将不再画那些在室内读报的男人和织毛线的女人。我们应该画那些活着的人,他们呼吸、有感觉、遭受痛苦、并且相爱……

#情感# #情感# #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