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樊若水与长江大桥

 黄毅弘 2024-05-23 发布于福建

樊若水是南唐池州人士,自幼聪明好学,但是才高自负,总想着扬名立万,光宗耀祖。可是偏偏科举考试屡屡不中,一肚子的才华施展不出来。眼看着入仕无望,樊若水向朝廷上书谏言治国的方针政策,并奉上了自己引以为傲的诗词,希望能得到李煜的重视。

其中一首诗的开头就抄袭了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他把它变成了一句,大漠孤烟落日圆。这在诗词高手李煜面前就是班门弄斧了,上书不成,反倒成为了京城无人不知的笑柄。

樊若水屡次碰壁后,心灰意冷,恰逢赵匡胤攻打南唐,于是便产生了投奔赵匡胤的念头。

拿什么作为取得赵匡胤信任的筹码呢。樊若水很快就有了答案。北宋军 队来自北方,普遍缺少在大江大河作战的经验。水战并不占优势。如果把竹筏和船连接起来,架起一座浮桥,北宋的大军就可以渡过长江,在陆地作战了。

方案有了,但是搭建一座浮桥,横跨长江的浮桥,谈何容易。樊若水身上潜藏的桥梁工程师的基 因爆发了。它看重了位于今天安徽省马鞍山市境内的一个叫采石矶的地方。这个地方地势险要,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这里要比下游的江面窄很多,很方便架设浮桥。而且这里距离南唐首都-金陵也只有数十里之远,直接威胁到南唐的心脏地带。要想搭设浮桥,首先必 须要测量江面的宽度,建造固定浮桥用的设备设施。施工难度可想而知。再加上是在采石矶把守士兵的眼皮子底下施工,就更加难上加难了。

为了方便查看采石矶的地形,樊若水扮作了石矶山附近一座寺庙里的和尚,每天去观察当地的水文和地形,他乘船去江心测量江水的深浅,用笔记录下来。测量完后,还悄悄的拉了一条绳子,一头系在南岸的礁石上,一头拉着划着小船去了北岸,反反复复记录多次,江面的宽度就这样测量出来了。

宽度测量出来后,下一步需要在江面上建造浮桥固定设施。樊若水想到了在江边开凿石柱来充当固定物。并且把这些石柱都打造成了佛塔。他以向寺庙捐钱的方式来打造佛塔, 美其名曰为造福百姓,在批着善行的外衣下,樊若水可以大张旗鼓的动工了。

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樊若水亲 自监工,不到两个月,用来充当浮桥固定物的佛塔就完工了。

公元970年,樊若水见到了赵匡胤,献上了自己亲手绘制的集水文、建筑、军事于一体的科技文献《横江图说》,赵匡胤见后龙颜大悦,听取了樊若水的行动计划,樊若水建议先造上千艘大船,用来做大桥的桥墩。再大批砍伐巨竹,用麻绳制作出竹筏。

这些准备工作完成后,接下来就是正式搭建浮桥了。为了保证主体工程的顺利完工,在樊若水的指挥下,北宋军 队先在石碑口试着搭建了一座浮桥,结果大获成功。

有了宝贵经验后,到了采石矶江面,三天就搭建好了浮桥,尺寸非常精 准,分毫不差。公元975年,北宋大军过浮桥攻下了金陵,南唐投降。又一个政 权被北宋消灭了。

毫无疑问樊若水是这场战役的大功臣,关于他投敌叛国的罪名暂且不论。单单是这座建于长江之上的浮桥,就可以载入史册了,它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弟一座长江大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