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嘉莉:项目式学习的4个显著特征

 课程教学研究 2024-05-23 发布于浙江

图片

这是项目式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吗?

这一常见疑问不仅反映了一线教师普遍对项目式学习的认知不足,还凸显了项目式学习与其他创新教学方法区分开来的复杂性。

据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的定义,项目式学习是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和应对真实、引人入胜和复杂的问题、困难或挑战,以此获得知识和技能。这一定义揭示了项目式学习与其他创新教学方法,如STEAM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或探究性教学等在本质上差异不大。因此,有必要重新思考这一定义背后的意涵,从而避免仅凭定义产生的逻辑误区。

项目式学习与简单的项目学习不同,其核心在于“基于”(based),也就是基于项目的实施来探索可以做什么、能学到什么,以及如何通过执行项目获得知识和技能。

要区分项目式学习与其他创新教学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四个关键问题(“变、同、效、由”)来识别项目式学习的显著特征:项目能带来什么改变(变革触发)?学习和做项目同时发生,还是运用知识来做项目(同步探索)?这个产品真的能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吗(效果评估)?在产品的创造中,是由教师指定的任务,还是学生自行策划项目(自由创新)?

第一个关键问题“变革触发”:这个项目能带来什么实际变化?

这一问题揭示了项目式学习必须围绕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展开,而非虚构或想象的问题。

例如,虽然“跟神话故事有约”或“书中品三国,墙上步华章”这样的标题代表了具有创新性的跨学科教学活动,但它们并未直接体现“为了改变现状或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因此这些通常不属于项目式学习。与此相对,“创建文明城市我们在行动”或“我来为你当向导”等项目则明显体现了“旨在解决现实世界的具体问题”,因此更有可能被界定为项目式学习。

关键在于项目的驱动问题是探究知识本身,还是以创造性解决方案来解决现实问题,同时学习知识。

例如,“书包有多重”或“怎么测量一座山的高度”,尽管这些是优秀的探究式学习示例,但本质上不属于项目式学习,因为它们主要是探究学科知识而非解决实际问题。相反,“如何减轻书包重量”或“如何让人们随时测量高度”这样的问题,则清晰地指向了项目式学习的核心——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生活质量。

第二个关键问题“同步探索”:学习和项目执行是否同时进行,还是仅将已有知识应用于项目中?

如果初步判断项目倾向于项目式学习,那么接下来应考虑学习和项目执行是否互为促进。例如,学生在完成物理和数学课程后制作的瓶子火箭或组装能源车,虽然是极佳的跨学科活动并能让学生实践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但这并不完全符合项目式学习的标准。项目式学习强调在解决实际生活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项目执行应该是同步进行的,学生应在项目活动中不断探索和学习,以解决具体问题。

第三个关键问题“效果评估”:这个项目产出的产品是否真正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观察许多案例不难发现,很多产品实际上只解决了问题的一部分。仍以“如何减轻书包重量”为例,如果产出的是一个介绍书包内容的宣传海报,虽然具有教育意义,但它并不能直接减轻书包的重量。这种宣传性质的海报最多只能起到提醒和教育的作用,而非实际解决具体问题。因此,比起制作海报,设计一套行动计划,包括针对不同群体的宣导活动并倡议一周的试行期,可能更为有效和实用。

第四个关键问题“自由创新”:如何界定高质量的项目式学习?我们可以追问:产品的创建是由教师设定任务,还是由学生自主策划?教师是否提供了足够的自由度和规划空间?

项目式学习强调的是学习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更多扮演的是支持者和观察者的角色,而非直接的教导者。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投身于个人或团队的项目计划中,不仅可以增强对自身优势的认识,也有助于他们对学习及自我认知的深刻转变。项目式学习的设计可能由于学生构成的多样性或学校政策的限制而难以复制,然而教师参与这一过程能够获得一种应对学习、过程及产品变化的灵活专业能力(也就是适应性专长),而非学习可复制的项目内容。

通过对这四个问题的深入考量,我们就可以明确高质量的项目式学习的标准。以上案例表明,经过适当调整,各种教学活动都可以符合项目式学习的规范;而四个关键问题是定义背后的核心意涵,可以帮助一线教师进行自我诊断,以提升项目式学习的学习质量。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师报”,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嘉莉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