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学中医应该从哪里入手?

 老鹰666 2024-05-23 发布于重庆
有读者在之前的文章下留言,问我自学中医该从哪入手,我的回答是“死磕伤寒论”,结果引来一些读者的反对,有人认为该从《中医基础理论》开始,有人认为应该以《黄帝内经》为核心,也有人认为应该先看《肘后》,还有人认为应该先看《神农本草经》……反正说什么的都有,但这些读者有一点是相同的,都认为《伤寒》不适合初学者,这篇文章咱就把这个事儿详细说清楚。老读者都知道,我一说“详细”二字,那肯定又要刨文化的根儿了。
世间万物的形成与产生皆有其根源,凡是由人发现或创造的事物,都和文化息息相关,而文化的差异往往又是由民族性决定的。所以,不同的民族会形成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会孕育出各异的文明成果。中医自然不能脱离这个规律,因而形成于华夏民族的中医必然植根于中华文化,它是中华文化在医学方面的体现,所以评价中医是绝对不能脱离中华文化环境的。
西方哲学有一元论与二元论之争,一元论是指唯物和唯心的零和博弈,要么唯物、要么唯心,二元论是指唯物和唯心平行并存,西方在教会统治时期是唯心一元论,目前走的是二元论路径,物质交给科学,精神交给宗教。中华文化则不然,其从来没有将唯物和唯心进行割裂,而是认为“心物一体”,因此中华文化的本质是无元论,在此指导下,我们追求的是天人合一、形神兼备
图片
“无元论”在中华文化中只是提纲挈领的存在,其指明了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性,但在具体操作时,又总会存在物质和精神这两个概念的相对独立,所以在应用层面中华文化体现的实际上是“无元之下的二元”,无元指的是物质和精神的高度统一,二元指的是物质和精神的相对独立。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体,物质对应的就是人的身体(形),精神对应的则是附着于人体之上的一种无形的能量(神),形和神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地球和大气层的关系一样,形为神提供滋养,神为形提供保护。在看待形和神的关系时,当区别于形与气,气是抵御物质外邪的,而神则是抵御精神外邪的,形养气、气养神,气是沟通形与神的媒介。

图片

假如形出现问题致使气不密,物质邪气就会侵入人体,比如病毒,我们可以用常规的医疗手段加以解决,如果气长期处于亏损状态,那么神就会因失养而出现疏漏,于是非物质的阴性负能量就会趁虚而入附着于人体之上。面对非物质的阴气,使用常规的医疗手段是行不通的,此时必须以“精神”对“精神”。民间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一般是找“顶仙儿”的或者修道的人帮忙解决,中医则是使用祝由术,比如过去的巫医、道教的符咒等即属此类。祝由术只对精神层面起效,它对物质层面只起辅助作用,所以用祝由等手段驱除阴气的同时,还必须要配合常规医疗手段强身健体,否则漏洞一直存在的话,阴气还会去而复返。目前网上有一些人宣传祝由术是万能的、包治百病,这是不可能的。

图片

说完了医学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差异,再来看医学单独在物质方面的表现。如果我们将“无元之下的二元”这种文化理念延伸到物质世界,其表述就是“统一之下的对立”,用中国人特有的方式进行表述则为“太极之下的两仪”。太极是阴阳融合的结果,两仪是阴阳裂变的产物,所以“太极之下的两仪”体现的就是阴阳的合与分,故而中华文化亦可以概述为“阴阳文化”。
图片
阴阳沿着“分”的方向不断裂变和叠加,就会依次形成四象、八卦和易经,其形成过程在《揭秘中华文化下的预测原理二》这篇文章中有详细讲解,这里我就不再浪费笔墨去重复了当阴阳体系发展到易经时,不仅完成了对事物基本属性的全覆盖(八卦类象),而且还实现了内外因的平衡(上下卦),于是以易经为平台,中华文化在各领域都得到了蓬勃发展,换句话说就是中华文化的一切成果都来自易经,这其中就包括传统中医。

图片

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先后有过三部易经,分别是:《连山易》、《归藏易》以及《周易》。《连山易》和《归藏易》都已失传了,但据推断,《连山易》应该是一部反映阴阳绝对平衡的易经,《归藏易》侧重先天,反映自然运行规律,而目前传世的《周易》则侧重于后天,既从非自然的视角反映客体对主体的影响,又充分考虑人为因素对自然规律的干扰。比如宇宙中质量小的天体围绕质量大的天体运动,这就是先天,但像《流浪地球》里给地球安装发电机推着地球流浪的行为,明显改变了地球天然的运行状态,这就属于后天,再比如从以地球为中心的视角观察天体运行对地球的影响,这也属于后天。

图片

前面提到的三部易经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基础,同时也对应不同的应用场景。易经在向不同领域进行应用时,各领域会根据自身的先、后天属性而选用不同的易经体系。比如易经在应用于堪舆时涉及的多是山川河流的自然状态,此时对易经的解读就偏向于先天。再比如易经在应用于军事方面时,由于军事行动都是由人决定的,所以此时对易经的解读就会采用后天方式。那么对于中医来说,应该采用先天还是后天呢?
我们常说人体是一个小宇宙,而宇宙运行遵循的是先天法则,那么人体正常的运行机理也应是先天范畴。人之所以生病,就是因为外邪、情志等后天因素改变了人体的先天状态,所以中医治病的本质是利用后天手段恢复人体原有的先天状态,这跟电脑染毒以后对磁盘进行格式化是一样的。因此,中医应该是立足于先天,是在先天的基础上考虑后天,这就要求医者既要掌握人体先天状态到底是什么样,又要了解先天状态各个环节发生改变以后的病理表现,还要知道恢复先天状态的后天应对之法,只要将人体恢复到原本的先天状态,不管是什么外因影响的,也不管有什么花样百出的病症表现,最终疾病都会自动消失,中医这种以先天为本的治证逻辑表现为“扶正以祛邪”。
如果医学的立足点不在先天而是后天的话,那就很容易将关注点放在外邪所造成的病理反应上,这样的话治证重点就不是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而是消除病症表现。前面在《你知道每年有多少人死于退烧药吗?》这篇文章中曾对中、西医应对感冒发烧时的治证原理进行过分析,人感冒之所以会发烧,是因为有邪气阻碍了体表代谢而使郁热不得排泄,就类似有个东西堵住门口一样,中医的治疗方法是把邪气踢出去,没有邪气挡着门口,郁热得泄,烧自然会退,而西医的退烧药则是把病毒放进来,此时邪气也不堵门了,因而烧也能退,但邪气入体的代价就是日后会得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毛病。大家可不要以为放邪入体这种事只有西医能干,中医干的正经事儿,西医一般都干不了,但西医干的那些缺德事,中医一个不落地都能干出来。

图片

中医在发展过程中流传下很多方剂,其中有不少经典名方貌似疗效很好,其实跟退烧药的原理差不多,它们只是治好了当下的症状,根本没有把身体调正常,之后要么是相同病症不定时反复发作,要么是变成别的病继续作乱,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创造这些方剂的人所使用的中医理论是立足于后天的,而后天中医理论的来源多与“五行”有关。
提起五行,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的生克关系,五行相生相克所体现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这是妥妥地后天属性,中医若以此为基础就会天然地偏向外因,比如关注季节变化、地理位置、情志因素以及外邪种类等对人体的影响,在治证时就会把祛邪放在首位,扶正很容易被忽视。然而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不管是什么影响因素,又或者是什么外邪侵入,其最终必然反映在人体先天环境的改变,如果眼睛只盯着外在影响因素,不但影响对人体正常机理的修复,还会极大地增加工作量。
图片
假设人体某个机能出现障碍,从而形成一个病机,在这个病机下可能会有N种不同的病症表现,比如有的人是失眠,有的人是皮炎,有的人是早泄,有的人是盗汗……正确的治疗方式是找到人体哪个先天环节出了问题,只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不管面对的是这个病机下的什病症,都能彻底治愈。如果不是从先天出发,而是从这些人的后天病症出发,那就会围绕相应的病症去做辨证,如此则会形成N个不同的治疗方剂,这些方剂虽然也能消除相应病症,但却无法彻底修复人体先天环节的机能障碍,因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修复人体先天机能障碍的方法具有唯一性(此处肯定会有人抬杠,但篇幅所限不能展开,以后再详细说),若先天未被彻底修复,以后肯定要闹别的事儿。
例如前几天有个朋友的孩子因皮疹久治不愈找到了我,之前他找过一个自称古中医疗法的大夫治了两个多月毫无起色,据说要吃四五个月的药才能见效,更搞笑的是有的中医还建议他去打激素,说这话的人简直就是在侮辱“中医”这俩字。我呢平时也就是小范围地给亲朋治治,从来没接触过皮肤病,但这不妨碍我从他身体的机能障碍入手开方,用朋友的话说就是“方子里没见到一味外面大夫惯用的那些与皮肤病有关的药”,我给这个孩子用了五付药,下图从左至右依次是用药后的效果。

图片

这个孩子目前正在停药观察中,而且他身上其它诸如胸痛、烦躁、头昏等也已随之不治而愈,我的治疗方法和他找的其他大夫的治疗方法比较起来所反映的其实就是中医先、后天体系的差异。如果医者采用的后天体系是来自真正的五行,相对来说还要好一点,毕竟真五行对人体脏腑关系的体现上只是粗略但不离谱,用其理论治证虽不能完全修复机能障碍,但多少也能扶正一些,若医者采用的是错误的五行体系,想要扶正人体的先天状态,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图片
上图是目前被广泛认可的“五行”,大家耳熟能详的五行生克关系皆来源于此,然而它并不是真正的五行,这在前面讲五行的文章中已经说过了,之前我将这个假五行称之为“五象”,实际上它的标准称呼应该是“五德”,其来源于战国时期邹衍所创的“五德终始说”,这个邹衍就是《寻秦记》里带着秦清到处瞎溜达的那个老头儿,这个五德和五行根本就不是一码事,而后世却往往将二者混淆使用。真正的五行来自河图洛书,远远早于五德终始说,其生克关系应该是下面这样的。

图片

用一句话概括真五行的生克关系,即:相邻而生,相对而克,生克皆经由土,土生万物,万物克土。医学关乎人命,是极其严谨的一门学科,容不得有任何疏漏,五德并不能准确体现人体的脏腑关系,以此为基础是不可能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的。比如按照五德的生克关系应该是水生木,但真五行的生克关系却是水生土,而后再由土生木,不了解这一点,在治疗肝肾疾病时就会忽略掉“土”这个环节,这要是能把病彻底治好就是怪事了。
因此,对于中医爱好者来说,想学习正确的中医,那就必须要舍弃以“五行”为基础的中医理论,尤其是那些将五行和五德混用的中医学说,但凡看到“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以及“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等这些,果断翻篇就是了。
此时估计有不少读者早已按捺不住了,因为这个结论直接刺穿了多数中医从业人员或爱好者的信仰,这个信仰就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被当代中医奉为中医的基础理论来源,然而尽管《黄帝内经》采用的是真五行体系,但依然无法改变它偏向后天的倾向,最关键的是由于五行只能对事物进行粗略的属性描述,并不能准确剖析内在机理,这导致《黄帝内经》只有关于病机的原理而无详细的解决方法,用其养生防病完全没有问题,但若用其治病则有很大的缺陷。
《射雕英雄传》里有本武功秘籍叫《九阴真经》,其分上下两部,上部是内功心法,下部是武功招式,《黄帝内经》就相当于是上部的内功心法,它没有武功招式,于是一众医家就只能自己编招式,由于大家理解的都不太一样,结果就如盲人摸象一般,你说东、我说西,有点《笑傲江湖》里华山派剑宗和气宗的味道,于是便形成了各家学说,如果想通过《内经》掌握中医体系,那就必须要把各家学说都了然于胸,如此才能尽量把角度掌握全,学习量可谓是巨大的。然而即便能将各家学说全部精确掌握,也不可能还原中医的本来面目,因为各家学说都是根据各自理解拍脑袋拍出来的,它们并不是真理,更何况创造各家学说的医者的水平还参差不齐,所以哪怕学得精到不能再精,对于中医真理你也只能无限接近,却永远无法达到。
说完了中医的先、后天差异,我们回过头来再继续看传统文化的发展变化情况。
前面讲了中华文化的一切成果都来自易经,而在易经的众多应用领域中,有一个领域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关于社会治理的理念,因为这决定了社会主导思想的归属,哪一家的社会治理思想被当政者所采纳,哪家思想就会成为社会主导思想。在诸子百家中,有很多家的思想都涉及了社会治理,但最终脱颖而出的有三家,分别是墨家、道家和儒家,如果对这三家稍加分析,你就会发现他们恰恰对应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三部易经。
墨家在社会人文方面主张“兼爱”,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绝对平等,是一种朴素的、原始的、理想化的状态,这与《连山易》的阴阳平衡体系相同,但这种理想化的思想对于社会治理来说极不现实,所以最早被淘汰。道家思想是让人先参透天地运行的法则,然后再以此指导社会生产和生活,从而使人的行为合于天道,而宇宙天地的运行规律是属于先天的,所以道家是侧重先天的,并以先天指导后天,如果按照《道德经》中的“道”与“德”进行划分的话,“道”为先天、“德”为后天,那么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就是“以道御德”。儒家思想所研究的完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是后天的决定因素,故而儒家侧重的是后天,《周易》就是将天地大道引入社会人文并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这么一部易经,它是儒家思想的基础来源。
噫?不是还有个法家么?以前写过《将法家归于道家,是儒家对道家的栽赃》这么一篇文章,里面专门论述了这个问题,法家其实是属于儒家的,它是儒家极端化的产物。由于秦朝二世而亡,后世多将原因归咎于法家的严刑峻法,于是自命清高的儒家便不承认法家出自儒家,反而将之栽赃给了道家。世间万物的运行轨迹从短期看形形色色,但从长期来看,最终都是圆运动,当事物突破临界点而向极端化发展时,必然会跑到自己的对立面上去,最终方向会和初衷完全相反。鉴于此,老子才说了要“慎终如始”,儒家本来也有“慎终追远”的类似表述,但被朱熹活生生地给解释成了“追念先祖”,在我们多了一个清明节专用词汇的同时,儒家也失去了这方面的行为指导。

图片

通过上面对墨、道、儒三家思想的对比可以看到,立足于先天的正确中医思维与道家思想非常贴合,所以,从古至今脱胎于道家思想的道教人士大多都会治病,过去每逢有重大瘟疫出现,都会有道士悬壶济世的身影,然而随着道家被儒家打压而失去社会主导思想的地位,正统的中医体系也随着道家一起式微,最后只能存在于道医之中。
儒道两家在老子和孔子时代原本是不分的,因为道家思想研究的是阴阳,这是中华文化的根本,而儒家思想是易经向社会人文的延伸,也可以理解为“道”在社会道德方面的体现,二者是体用关系。但随着道家受到庄子化的影响逐渐向“无为”发展、儒家为了上位而向极端化发展,两家开始分道扬镳。
先来看儒家,儒家思想来自《周易》,所以对于《周易》的解读,儒家一向非常重视,并且有专人负责传承,但随着汉元帝时期的传承人京房因以灾异干政得罪权贵而被杀,儒家对易经的正统解读方法就逐渐失传了,其结果就是儒生开始对《周易》进行胡拉烂扯的解释,代表人物就是东汉末年的虞翻,他是诸葛亮舌战的群儒之一,与医圣张仲景是同时代的人,虞翻被公认为易学大家,但从他对《周易》的解释大多狗屁不通来看,儒家易学在东汉时期已经极度不靠谱了。
《周易》既是儒家思想的来源,同时也对儒家思想进行牵制,有《周易》的正统解释在,儒家思想就不会跑太偏,这就和我们经常把时钟和北京时间进行对时是一样的道理。随着对《周易》解读方法的失传,后世儒生开始是胡解,到后来干脆就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周易》的卦象规则给改了,这相当于不是把自己的时钟按照北京时间进行校正,而是将北京时间按照自己的表随意改,这种行为到宋朝时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代表人物就是朱熹,他不但把易经规则随心所欲地改,而且还通过注解把其它儒家经典也弄得面目全非。宋朝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如果说儒家极端化以后形成了法家还是个例的话,那宋朝之后的儒家则全方位地极端化并走向了初衷的对立面。
说完儒家再看道家,道家思想原本是一个平衡体系,既重视对“道”的参悟,也重视对“德”的实践,后来由于受到庄子的影响,道家开始重“道”轻“德”,并逐渐被贴上了“无为”的标签,魏晋时期那些不切实际的“清谈”,就是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影响,所以真正的道家思想是“黄老”而非“老庄”。俗话说苍蝇不叮没缝的蛋,当道家自身出现问题时,儒家便开始通过向统治阶层谄媚而博取上位,于是道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且慢慢弱化,到宋朝时由于当政者重文轻武,这给了儒家以天载难逢的机会,于是儒家开始占据社会思想的主导地位,待到明清时期,儒家几乎完全统治了中国的社会思想,而且还利用政权对道家进行了疯狂的打压,使得道家思想几乎退出了社会实践,只能退守精神领域玩儿修仙。在文化高压下,有良知的文人都不敢公开宣扬道家,只能偷偷摸摸地进行无声的反抗,比如《红楼梦》里贾宝玉背着他爹偷看的那些书里就有道家的书,贾宝玉的这种行为就是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写照。
正统的道家退出了社会实践,取而代之的儒家却因易学失传而走火入魔,然而绝大多数人读书的最初目的都是为了科举考试,这使得他们只能看儒家的四书五经,如此就导致他们所看的易经必然是被儒家改得乱七八糟的伪易学,这个伪易学是绝对不能正确指导社会实践的。在这样一个文化环境里,传统文化整体走向歧途,中医自然不能幸免。
另外,传统文化走向歧途还和科技进步有关,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其中对文化跑偏贡献最大的是造纸术和印刷术。古人最早写东西都是写在木牍竹简上,书写和保存非常不便,因此非学识渊博之人是不会轻易写东西的,写出来的东西如果想得到传播,内容必然要让看的人信服,而看的人只能通过抄写来获取。这样一个相对困难的书写和传播过程,就会形成一个天然的过滤系统,优胜劣汰之下留下来的一定是接近真理的好东西。随着东汉时期造纸术被发明,书写变得容易了很多,一些学识并不渊博的人也开始写东西,这就造成有些文化内容开始变得不那么精准了,但是由于传播还要靠抄写,自然选择依然存在,所以偏离得不是太严重。然而由于唐朝末年发明的雕版印刷术在宋朝得到广泛应用,传播过程由自然选择变成了人为推动,一些学识不高却又喜欢沽名钓誉之辈开始通过印刷书籍大肆传播自己浅薄的认知因为“一页宋版,一两黄金”的缘故,这些著书立说的人往往非富即贵,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于是乎,中国传统文化就被他们带到粪坑里去了。

图片

哎?儒家跑偏在东汉、走火入魔在宋朝,道家跑偏在东汉之后的魏晋、急剧衰落也在宋朝,现在又是东汉和宋朝。没错,东汉和宋朝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个节点,准确来说应该是传统文化步入歧途的两个关键节点。

图片

说了这么多和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估计大家都看得快睡着了,没办法,这些东西你可以不爱看,但我不能不说,否则就成了无根无据地乱喊口号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变化的大致脉络应该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变迁与文化息息相关于是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些结论性的东西了:
一、形成于宋朝及之后的中医内容一概不看。因为此时读书人受科举的影响,早期所读的尽数都是儒家经典,道家正统的阴阳、易经思想根本学不到,儒家思想本就侧重后天,而且还被朱熹等人大规模篡改了,所以人们在学完儒家经典以后,思想基本就废了,对于来自易经先天体系的中医内容压根儿就看不懂,于是就只能以同为后天的《黄帝内经》为准,靠拍脑袋凭空创造了很多漏洞百出的中医理论,并臆造了海量时方。中医历史上的各家学说绝大多数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它们或轻或重都偏离了真理,尤其是当前中医院校教授的那些“中医基础理论”,更是垃圾中的垃圾,在它里面《易经》思想几乎没有,采用的所谓五行理论还是那个错误的“五德”,而且还把各家学说中的瑕疵都集于一身。试想,如果那些“中医基础理论”是对的,医院里的中医大夫不说全部,至少有相当一部分应该是会治病的,如此的话人们也不至于被逼得要去自学中医。大家如果按照大学课本去学习中医,你认为会学得比科班出身那些人还好吗?顶多也就是省个挂号费。所以,假如你不是中医院校的学生或者不需要考证,手边但凡有学院派的中医书籍,最好的选择就是把它们扔进垃圾桶里,看多了只会污染对中医的认知,垃圾桶才是它们最好的归宿。
二、形成于东汉至宋朝这段时间的中医内容要有选择地看。在这段时间内儒家还没有成为社会主导思想,儒、道处于并行状态,文化污染主要发生在儒家,道家虽有偏失但其先天格局并未改变,因而在做选择时,儒家写的东西最好不看,尽量选择那些以道家思想为主的内容,比如药王孙思邈是个道士,他的《千金方》系列就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即便是在看道家的医学著作时也要留个心眼儿,因为这段时间儒家在民间的影响力已经在不断增强,而且道家也已不是那么精纯,所以此时期的中医内容只可作为参考,不能作为依据。
三、东汉以前的东西随便看。在东汉之前儒、道两家都没怎么跑偏,其时黄老道家还是社会治理的主导思想,儒家的易学传承也还没断,所以无论你看到的是什么内容,它们都是易经在不同角度的正确体现,通过任一角度,你都可以倒推出它们背后正确的易理,然后再将易理放射出去应用于其它角度或领域。

图片

综合来看,似乎只有东汉以前的医学思想才能作为正确学习中医的依据,然而由于中医师徒相传的特殊性,使得其受到的文化影响相对滞后,中医出现偏差要略晚于整体文化跑偏,而且道家思想是自魏晋“清谈”之风盛行以后才出的问题,故而凡与儒家无关的中医理论应与道家同步,也就是说来源于道家先天体系的中医思想在魏晋之前也是可靠的。
经过一番过滤我们可以发现,能够供我们学习的、成体系的中医理论就只剩下成书于西汉且立足于后天的《内经》,以及成书于东汉且立足于先天的《伤寒》了。《内经》前面已经说过了,所以《伤寒》是唯一我们能看到的源于先天的正确中医体系而且是文化尚未出现偏失时的可靠医学著作,我之所以说要死磕《伤寒论》,并不是跟着网上论调人云亦云,而是有文化依据的。
透过《伤寒》我们可以正确掌握人体运行的机理、病理、药理以及解决之道,尽管《伤寒》不太好理解和运用,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舍弃正确的东西而去学那些有偏失的,要学就学最正确的,哪怕学得慢一些、难一些,在《伤寒》里你只要看懂一部分那你就会实实在在地得一部分,否则学些错误的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我们也以武功秘籍的上下部来形容,严格来说《伤寒》属于下部的武功招式,它没有上部的内功心法,有人可能会说了,这不正好吗,《内经》是内功心法,《伤寒》是武功招式,把这俩合一块儿,以内经指导《伤寒》,多好的组合啊。抱歉,这俩压根儿就不是一个路数,一个是“九阴真经”,一个是“九阳神功”,根本尿不到一个壶里去。然而在当下的中医界,还确实就是这么干的,他们用《内经》思维解读《伤寒》,从而造成绝大多数中医大夫都不会使用经方。
那《伤寒》体系的内功心法是什么呢?不用找了,就是易经,之所以在《伤寒》中没有提易经,是因为对于古代读书人来说,《易经》是必修课,大家都懂的东西自然没必要再去说,就像现在用微信发个信息,还需要再去解释微信怎么用吗?所以啊,如果想把《伤寒》学透彻,必须要懂点儿易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