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风后遗左侧肢体乏力麻木3个月,14剂后痊愈

 经方人生 2024-05-23 发布于四川

2024.05.12,第755期。

男性,54岁。

主诉:左侧肢体乏力、麻木

现病史:3个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肢体行走不稳,到人民医院就诊,被诊为右侧血管梗塞,住院治疗后肢体运动有所恢复,但是达不到原来的状态,3个月来一直坚持口服西药,左侧下肢行走厚浮感觉,左上肢麻木,为调理寻中医治疗。

刻症:左侧肢体乏力,麻木,出汗多,乏力,口中和,睡眠克,二便正常,舌质淡,舌下静脉粗大,脉细无力。

拟方:补中益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补阳还五汤。

二诊,7剂后左侧肢体乏力有所好转,麻木有改善,继续守上方7剂。

再服7剂后左侧肢体力度明显改善,已经没有厚浮感,麻木基本消失,无不适,基本痊愈。

补中益气汤,

主治病症:气高喘而烦热,头痛,渴,不任风寒,自汗,懒言,恶食,脉洪大而虚。

方解与方论:此证由于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喜、怒、忧、恐失常,导致脾胃虚、肺气伤而相火盛。

故用黄芪、人参、白术、甘草补中益气燥湿,升麻、柴胡升阳,陈皮行气和中,当归养血活血和阳。

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阐释本方云:“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

上喘气短,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并大虚,腹中急缩者,宜多用之。

白术苦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芪、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又缓带脉之缩急。

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去白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甘辛为用。脾胃气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荣血大亏,荣气不营,阴火炽盛,是血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气日减,心包与心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

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2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阴阳俱微,是指浮沉俱微的脉象,说明荣卫俱虚。关前(寸脉)以候表,荣卫虚于外,所以寸口关上脉微。

脉小主虚,脉紧为寒,尺脉以候里,里虚则寒邪内侵,故尺中脉紧。身体不仁,即身体麻木不仁,类似于今之所称知觉神经麻痹症。

本条所述是由荣卫气虚所致者,此外还有因瘀血或湿气所致者,宜随证加减治之。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者,是说身体麻痹不仁,不知痛痒好像风痹的样子,而实际是血痹,这种血痹宜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

黄芪桂枝五物汤以黄芪益气实卫;桂枝温经通阳;白芍和营养血;黄芪、桂枝相伍补气通阳;生姜、大枣合用既可调营卫,又可健脾和中,重用生姜可助桂枝以散风寒通血脉。

全方配伍起来,既可温养卫气营血以扶正,又可散风寒、通血脉,祛除邪气。血痹证由素本“骨弱肌肤盛”,劳而汗出,腠理开,受微风,邪遂客于血脉,致肌肤麻木不仁,状如风痹,但无痛,是与风痹之区别,而脉微涩兼紧,说明邪滞血脉,凝涩不通。

补阳还五汤,中医方剂名,为理血剂,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临床常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等属气虚血瘀者。

莫金乙,主治医师。热爱中医,崇尚仲景医学,善用六经辨证,熟练运用经方,擅长用纯中药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

莫金乙医师坐诊在广西贺州莫金乙诊所,上班时间为08:00-21:00。

善于纯中药治疗发热、不名原因的发热、外感病,脾胃病,咳嗽、头痛、胃胀、胃痛、眩晕、失眠,不寐、消渴、哮喘、月经不调、痛经、肿瘤术后胸痹、胸痛、心力衰竭等病症。

立志传承经典,潜心临床,服务一方百姓,做经方一代传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